每天資訊“萌”文物|勺子的“前世今生”

菜單

“萌”文物|勺子的“前世今生”

勺,是大家熟悉又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具之一,它與華夏飲食文化相生相伴,不僅與味蕾的享受密切相關,從中還能體會到前人巧妙的智慧。

在新石器時代,農耕的興盛改變了祖先們的飲食起居,溼潤的南方和乾旱的北方分別大面積種植水稻和粟,炊具加水便可烹為熱騰騰的優質主食。面對這樣的粥飯,尤其是半流質的米粥,進食工具便顯得格外重要了。最早,獸骨骨片或蚌殼都是天然又方便的進食工具,漸漸地,充滿智慧和審美的人們開始改造這些天然的工具,勺的雛形便這樣誕生了。

古代被稱為“匕”“匙”的,其實都是今日“勺”的原型。漢代時已開始稱匕為匙,許慎《說文解字》記載:“匙,匕也”;揚雄《方言》記載:“匕謂之匙”。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眾多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有骨勺出土,如黃河流域的磁山文化、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大汶口文化,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等。這一時期的勺,形狀常見有匕形和勺形兩種。匕形勺為扁平長條形,末端被磨出刃口,用於取食。勺形勺則已非常接近今日的勺,如浙江省良渚文化瑤山遺址和安徽省含山凌家灘遺址都出土過玉勺,形制已與現代的餐勺極為相似。

“萌”文物|勺子的“前世今生”

雙頭鳥紋骨匕

河姆渡文化雙頭鳥紋骨匕便是一件來自新石器時代的勺子。此匕以獸類的肋骨製成,留存至今的是帶一小圓孔的柄部,“兩端刻以直線和點線構成的花紋,中間部位雕刻兩組相同的異首連體的雙鳥紋影象,上有背翼,下有蹼足,喙如利鉤,雙眼炯炯有神,羽冠向後飄逸”。此雙鳥紋圖案十分精緻,腹部刻火球紋,紋路中心和鳥的眼睛以經火燒烤的圓鑽具灸鑽而成。

新石器時代,勺的材料主要是獸骨,隨著時代的發展、製作工藝水平的逐漸提高,勺的材質也不斷髮生著變化,青銅、金銀、漆木、陶瓷等都成為了勺的製作材料。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審美需求的提高,製作者在勺的實用功效與造型的美觀方面可謂用盡了心思。更加科學和多樣的器型適應著飲食文化的不斷髮展和豐富,不同的造型和紋飾則令人們在大飽口福的同時為餐桌增添了一抹亮色。

“萌”文物|勺子的“前世今生”

羊首勺

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商代羊首勺,1977年出土於陝西省清澗縣解家溝商代墓葬。通高28。5釐米,勺徑9。5釐米。此勺勺柄修長,扁柄,勺體為半球狀。古代舀水、舀湯、舀酒都用勺。早期的勺都帶柄,一般說來舀水的勺柄短、斗大,舀湯和酒的勺柄長、鬥小。商代羊首勺出土時和酒器伴出,因此學者們推斷它應該是舀酒器。柄端為大角羊首形,作瞠目張口狀,這便是這件文物得名的由來。而更為特殊的是,此勺柄面一前一後鑄有兩個圓雕,近勺斗的位置為一隻立犬(一說為山羊),兩耳直豎,目視前方;犬身後的行虎長尾曳地,張口作捕食狀。這件銅勺設計精巧、做工精細,動物刻畫栩栩如生,具有濃厚的北方草原文化氣息。■

“萌”文物|勺子的“前世今生”

“萌”文物|勺子的“前世今生”

羊首勺(區域性)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美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資訊平臺聯絡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