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不要再說你很能吃苦了,真正聰明的人,只會在這些地方吃苦

菜單

不要再說你很能吃苦了,真正聰明的人,只會在這些地方吃苦

對於“吃苦”,可能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理解和看法。在我們這個社會的文化裡,也是比較推崇吃苦精神的。比如從小到大,我們都會聽到這樣的教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不要再說你很能吃苦了,真正聰明的人,只會在這些地方吃苦

這些當然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一個人也應該培養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養成堅韌不拔的意志,才可能發揮自己的價值,在社會上立足,實現自己的理想。

但是吃苦它僅僅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具體要發揮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同樣是吃苦,但是因為吃苦在不同的地方,所產生的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所以,真正的吃苦不是時間長短問題。而是吃苦物件問題。每天從早到晚,日以繼夜不停工作不一定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吃苦。關鍵還要看你在這段時間內做的是什麼事,

真正聰明的人,在吃苦這件事上,一定是衝著吃苦物件去的。而不是衝著吃苦時間去的。那麼,在哪些地方吃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吃苦呢?我覺得最主要要有以下三個特徵,

不要再說你很能吃苦了,真正聰明的人,只會在這些地方吃苦

第一,這件事具有很明顯的槓桿效應

什麼是槓桿效應,就是這一件事做成,可以讓後面一連串的事情都變得更容易,或者讓其他事情也跟著一起完成。

比如你考上一所好的大學,那麼對你後面的學習,畢業的求職和個人發展,都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又比如你努力掌握了一技之長,那麼你無論在收入還是在個人發展上,都會變得比沒有該技能的人更加容易。

所以,在學習和考試上的吃苦,往往都是非常值得的。有一句話說得好,今天你都掌握一項技能,明天你就會少受一份求人的苦。就是這個道理。

不要再說你很能吃苦了,真正聰明的人,只會在這些地方吃苦

第二,這件事情處於事物發展的關鍵時刻

行百里半九十,在一件事情的關鍵階段吃苦,往往才是最有意義的,而關鍵階段,通常就是行百里的最後十里。

很多人做事情,開始的時候意氣風發,可到關鍵時刻,也就是即將要成的時候,吃苦這種精神就不及當初了。挖井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挖到快要出水的時候就放棄了。其實在最後那一米上吃苦,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吃苦。

所以,不要總說自己能吃苦,關鍵時刻的吃苦,才是最有意義的。很現實的,平時吃多少苦不重要,在最需要吃苦的時刻不放棄,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吃苦。

不要再說你很能吃苦了,真正聰明的人,只會在這些地方吃苦

第三,這件事情要有可累積性

在有累積性,有可成長性的事情上吃苦,下苦功夫,才能讓吃苦變得更有價值,因為你今天吃的苦,會換來明天源源不斷的成果和回報,而不是今天吃的苦,跟明天沒有關係,

就比如你每天都抽出一部分時間來讀你專業相關的書,雖然一下子可能看不到你明顯的進步,但是時間一長,你所積累的知識,你所掌握的技能,以及你所擁有的眼界就會發生質的改變。這件事情很苦,也很枯燥,但是你能吃這個苦,你的天地就會變得越來越寬廣。

不要再說你很能吃苦了,真正聰明的人,只會在這些地方吃苦

總之,真正意義上的吃苦並不是吃苦本身,而是在有價值和意義的地方去下功夫,去吃常人吃不了的苦,不要去吃常人都能吃的苦,才是真正明智的選擇。真正會吃苦的人,只會在這些地方吃苦。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自強不息先生

本文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或“全景視覺”,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版權方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