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裴李崗遺址 8000年前裴李崗人已使用紅曲黴釀酒

菜單

裴李崗遺址 8000年前裴李崗人已使用紅曲黴釀酒

裴李崗遺址 8000年前裴李崗人已使用紅曲黴釀酒

(河南日報記者 陳茁 溫小娟 張體義)12月17日,記者從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會上獲悉,新鄭裴李崗遺址又有最新考古成果:8000多年前,裴李崗人已經學會使用紅曲黴發酵釀酒,為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紅曲黴釀酒技術。

專案彙報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永強說,遺址裡發現有兩件陶壺是儲存液體的。經過科技手段檢測,殘留物中不見大量穀物穎殼植矽體,但存在豐富的紅曲黴菌絲和閉囊殼,以及具有發酵特徵的稻米澱粉粒。因此可以推測,這兩件壺是用於釀酒和儲酒的。釀酒的方法不是穀物發芽,而是曲釀,以紅曲黴為發酵劑,原料主要為稻米,也會加入少量小麥族種子和芡實。這兩件壺中沒有粟黍的澱粉粒或植矽體,說明當時粟黍可能不經常用於釀酒。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陶壺用於盛酒的證據,已經在多個遺址中得到確認,因此在裴李崗遺址陶壺中發現酒液殘留物並不出人意料。

裴李崗最新考古研究的重要收穫是確認了裴李崗人使用紅曲黴制曲作為發酵劑,主要利用稻米,並加以芡實和小麥族種子為原料的釀酒方法,是目前所知最早使用這一方法的例證。而此前的發現研究,曾揭示仰韶文化的釀酒方法中是採用發芽穀物和曲發酵兩種釀酒技術,都晚於裴李崗文化。

交流會上,李永強透露了另一個突破性發現:透過提取微化石的方法獲得微體纖維遺存,發現陶壺耳部穿孔中有染色特徵的植物韌皮纖維,很可能是穿繩使用的遺存。經過染色的纖維主要為藍色,也有個別為粉色和黑色。

陶壺的耳顯然具有實用功能,用來穿繩,方便提攜,說明陶壺是具有移動性的容器。裴李崗時期處於定居農業的初期階段,人群的季節性遊動應該仍然存在。陶壺一般體積較小,方便攜帶,也適合於這一時期的生計形態。

古代人類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以往的考古研究主要關注“食”和“住”兩方面,而對“衣”的研究較少。李永強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在考古遺存中紡織品難以儲存。本次研究利用提取微化石的方法獲得微體纖維遺存,對將來更系統地進行紡織品殘留物的研究提供了例證。

新鄭裴李崗遺址是河南新石器時代早期代表性遺址之一,2018年重啟發掘後重大考古發現、研究成果不斷。近年考古發掘中,在裴李崗遺址西邊發現了舊石器晚期遺存,距今3萬年左右,為研究史前人類社會、文化發展軌跡提供了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