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現“謎”樣手套,可是手套的作用至今成謎

菜單

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現“謎”樣手套,可是手套的作用至今成謎

在湖北省江陵藤店的一座古代墓葬中,考古專家們發現了一雙特殊的皮手套,不過在考古專家研究之後卻發現,它的真實用途居然成為了一個謎團。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現“謎”樣手套,可是手套的作用至今成謎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手套是現代人常備的生活用品,現代手套的用途十分廣泛,包括禦寒、隔熱、保護雙手等等,它幾乎成為了我們生活之中的必備品。不過您可能並不知道,其實在古代的時候,手套確實一種

稀罕物

,它雖然出現的時間較早,在周朝時期,但是應用範圍卻十分的狹窄,甚至手套幾乎成為了貴族們身份的標誌。

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現“謎”樣手套,可是手套的作用至今成謎

據古書記載稱,在我國古代時期,手套的製作異常繁瑣,應用的材料也極為複雜,以至於平民百姓根本就沒有能力擁有一副屬於自己的手套。不過更多的原因,當屬中原地區的氣候十分溫暖,絕非邊疆地帶般寒冷,故此手套的應用也並不普遍。

長沙馬王堆漢墓之後總,就曾出土過三雙特殊的手套,它們被裝在一方裝奩裡,儲存情況全部十分完好,甚至手套上的花紋也清晰可辨。在西北地區的一座西晉墓葬中,考古專家們也曾找到一件特殊的手套,不過它的外形並非一般意義上的五指形,而是馬蹄形,可見當時古人制作手套時,已經將其實用功能加以了考量。

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現“謎”樣手套,可是手套的作用至今成謎

當然,貴族們戴手套的目的,是能彰顯自己的高貴地位,但是一些士兵使用金屬手套,卻存在極大的實用功能。漢唐時期,鐵製盔甲與鐵製手套已經相互搭配使用,不過礙於當時生產力的有限,所以手套的擁有者也需要在軍隊裡具有一定的地位。

談到這裡,一個問題出現了,考古專家們發現,目前古墓中發現的手套,幾乎都是由棉布與鐵器製成,但是很少會出現皮質的手套。皮質手套的優勢不必細說,作為一種最適合保暖的天然材料,人類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對其大加應用,皮革不僅透氣保暖,而且獲得渠道寬泛,絕非奢侈品,即使是平民百姓也能消費得起。難道古人不知道皮革的好處嗎?不得不說,這一點的確困擾考古專家多年,遲遲未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現“謎”樣手套,可是手套的作用至今成謎

1973

3

月,湖北省江陵藤店地區正在修建水利設施,不少民工正在緊張的勞作。可是誰也想不到,一個民工不小心在地上挖出了一件古物,引得眾人前來圍觀。直到眾人紛紛前來挖掘尋寶,才有人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來地下有一座古代墓葬,於是,他便立即通知當地的考古隊,請求迅速對該墓葬展開保護。

當地文物部門在接到通知後,迅速組織一支考古隊前往調查,並展開了搶救性的發掘行動,結果不出所料,該墓葬的確是一座古代貴族墓葬。墓葬中墓主人的骸骨已經腐化,但是棺槨內的陪葬品大多保持完好,尤其是棺內的

越王朱勾自作用劍

更是令所有人大吃一驚。除此之外,墓葬內還出土了大量漆器、骨器、青銅器等,為日後的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現“謎”樣手套,可是手套的作用至今成謎

更令考古專家們感到興奮的是,正是在這座墓中,他們居然發現了一雙古代的皮手套。經過測量研究發現,該皮手套的長度接近

28。5

釐米,五指形狀十分分明,套口處較長,樣貌幾乎與現代手套完全類似。直到後來,考古專家們將鑑定結果進行了公佈,該皮質手套的材料是梅花鹿皮,是古代手套中最接近現代版本的一種手套。

考古專家發現,該手套的皮質較為鬆軟,應該是常年佩戴所致,看來它的主人應該對其十分喜愛。此時又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墓主人為何要將這一副皮質手套陪葬呢?考古專家對其功能進行猜測。一些專家認為,墓中皮手套的作用很可能是為了保暖,因為皮手套的保暖效果極好。

可該想法很快就被否定,因為手套上根本就沒有毛,而只有皮質部分,所以確切來說,其保暖效果應該不會太好。還有專家認為,皮手套可是當時將領們的護具。不過該說法貌似也不太準確,因為手套的外表十分光滑,抓取兵器似乎不太容易。最後一些專家認為,皮手套一定是當時貴族們的專利,也許當時的皮手套是階層界限明顯的重要特徵,畢竟平民是不捨得戴手套的。但是該結論卻因為缺乏足夠的證據,暫時被業界擱置,未能得到證明。

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現“謎”樣手套,可是手套的作用至今成謎

藤店一號墓內出土手套的謎團,至今仍然未被解開。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專家,因為在任何困難面前,我們都無所畏懼,人類的進步就在於擊破一個又一個困難,從而獲得前進的動力。最後我們也將希望寄託於專家,希望能看到真相被破解的一天。

參考資料:《考古》

黃微微著

河南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