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戰國中山國靈壽城無靈壽——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64)

菜單

戰國中山國靈壽城無靈壽——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64)

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六十四)

戰國中山國靈壽城無靈壽

文/崔金山

最近一個時期,石家莊地區特別是平山、靈壽兩縣,議論最多的一件事兒莫過於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在央視紀錄頻道和河北各頻道播放了。但平山、靈壽兩地卻是冰火兩重天:聖地平山、愛平山網、暢遊平山、平山旅遊、大美平山等所有的平山各類媒體紛紛報道,而靈壽的官媒和其他公共媒體卻是冷冷清清,微信群內倒是激情飛揚,但卻都是酸酸的味道:因為戰國中山國靈壽城無靈壽。

戰國中山國靈壽城無靈壽——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64)

“靈壽”作為地名出現,至少比“平山”早了1100多年。“靈壽”之名,先商時就已經出現,初有靈壽木,再有靈壽邑,後有靈壽縣。史書記載,魏文侯39年(公元前407年),樂羊率魏師伐中山,敗中山軍主力於靈壽,後封樂羊靈壽君。魏武侯18年(公元前378年),中山桓公復國,遷都於靈壽。那個時期,靈壽只是個城邑,沒有靈壽縣,更沒有平山縣,有的只是戰國中山國靈壽城。

“戰國中山國都城靈壽”這個概念自古就沒有改變過。戰國《世本》載:“中山武公居顧,桓公徙靈壽”。北魏《十三州志》雲:“靈壽,中山桓公所都”。1975年至1993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平山縣三汲一帶的戰國遺址進行了系統挖掘,發現並挖掘了數座中山王陵,出土了一批震驚中國乃至世界的精美文物,並發現了一片城池,確認那就是史書所記載的“戰國中山國靈壽城”。2005年,河北省文物所出版的1975-1993考古發掘報告,書名就叫《戰國中山國靈壽城》。最近央視和河北電視臺播放的歷史紀錄片《中山國》,也毫無疑問地把考古發掘的城池叫做戰國中山國靈壽城,而且以較大的篇幅描述了樂羊在靈壽文山、楸山伐中山時的場景。“戰國中山國靈壽城”是歷史事實,本來也沒有任何爭議。但河北文物考古所做出的“戰國中山國靈壽城在平山三汲”的結論,卻把平山和靈壽都推向了一個頗為尷尬的局面。

作為平山來說,中山國靈壽城和中山王陵的發現,無疑是提高平山知名度、推進平山旅遊大發展的一次重大機遇,但“平山中山國靈壽城”這句話卻怎麼聽怎麼彆扭,於是在平山縣的古中山國遺址的宣傳中,“靈壽城”這三個字逐步被淡化並最終抹去。實際上,抹去“靈壽”二字並不是平山的最早發明,1988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所立的平山縣河渠村路邊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上,清清楚楚寫著“中山古城遺址”。自此,平山的“中山國”專案與“靈壽”逐步劃清了界限。

據報道,2000年,平山縣《中山國古城遺址保護規劃》開始啟動編制。2012年4月,國家文物局對《中山國古城遺址保護規劃》給予批覆。2013年5月,《中山國古城遺址保護規劃》正式列入河北省“十二五”重點專案。2017年7月,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立項。這些中山古城的名稱中已經沒有了靈壽。在2018年9月召開的石家莊市中山國文化發展定位研討會上,新聞稿是這樣介紹的,“戰國中期,中山國遷都至今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一帶”,“戰國中山國靈壽城”已徹底無靈壽。

戰國中山國靈壽城無靈壽——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64)

作為靈壽來說,對中山王陵在平山並沒有任何爭議。爭議最大的卻是,“戰國中山國靈壽城”到底在平山三汲,還是在靈壽故城。靈壽縣誌記載,西晉時期,縣治由故城遷至現在的縣城。對於“靈壽,中山桓公所都”指的中山國都城,歷代靈壽人都一直認為就在靈壽故城。但河北省考古隊卻和靈壽人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如果考古把中山古都定在靈壽境內其他地方,比如靠近平山的崗北、孫家莊等村,靈壽人感覺那還能說得過去,但卻偏偏出了靈壽界,跑到了平山境內。王陵在平山也就算了,又把古都考給了平山,還叫“中山國靈壽城”,這讓靈壽人情以何堪?這還不算,為了突出平山三汲古都的高大,考古專家竟在沒有深入發掘的情況下,把靈壽故城說成是平山古都的“衛城”,史書上記載的故城“趙王臺”也被紀錄片《中山國》稱之為“召王臺”。那麼,靈壽世代傳說中代表王城的故城城內的八角井、養魚池怎麼解釋?故城四周的城南、城東、城西村又怎麼解釋?怎一個“衛城”讓靈壽人服氣!

歷史必須以考古為依據。考古發現戰國中山國靈壽城在平山,肯定有考古的依據。靈壽人喊破嗓,換不來平山人一句嚷!平山人不屑與靈壽爭論,因為考古就是鐵證。在考古證據面前,一切民間言論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正因為這一考古依據,平山人適時亮出“古都中山國”文化旅遊招牌,致力打造平山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魂魄,並舉全縣之力打造中山國古城這一品牌。在這一問題上,平山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近20年來,平山縣持續推進《中山國古城遺址保護規劃》、《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並組織了一系列論證會、研討會,甚是複雜艱難。地理,平山縣三汲本身就是考古確定的王城區,王陵區建設也日臻完善,考古遺址公園指日可待。人和,紀錄片《中山國》的總策劃和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長是張志平,也是一名平山人,平山還有一批研究中山文化的各階層人士。最難能可貴的是,歷屆平山縣委、縣政府對中山國古都遺址開發高度重視,成立專門機構,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務,20年來堅持不懈地推進這項工作,才贏得了今天的輝煌局面。

而靈壽又做了些什麼呢?不過是在故城的地界上立了幾塊“中山古城遺址”石碑,還有幾位業餘愛好者的大聲疾呼、東奔西跑。天上不會掉餡餅。宣傳是要付出的,也是有代價的。讓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平山,來宣傳“戰國中山國靈壽城”,豈不是痴人說夢!

戰國中山國靈壽城無靈壽——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64)

考古是一門科學,主要靠實物與銘文說話。中山王陵沒有爭論,那是因為有銘文記載。考古結論有時候也是推測的。說靈壽故城是“衛城”,只是專家的推測,而沒有準確的依據。把靈壽縣誌記載的趙王臺說成“召王臺”,也是專家推測的。反過來,說靈壽故城就是中山國都城,歷史沒有明確記載,考古沒有挖掘,現在的所有吶喊也都只是推測。靈壽故城除了是靈壽老縣城,戰國時期到底是什麼呢?

萬聲疾呼,不如踏踏實實做一次考古!這也不是沒有希望。去年國家文物局批覆的《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也包括了“戰國中山國東堡城遺址展示區”,這個“東堡城遺址”說的應該就是靈壽故城。靈壽縣政府應該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積極迴應群眾文化訴求,促成省文物局對靈壽故城遺址進行一次系統挖掘,看看這個故城到底是那朝的故城。也許,會有一個顛覆歷史的重大發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