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孔有德為何叛亂,袁崇煥和明朝是怎麼把自己的軍隊推向後金的

菜單

孔有德為何叛亂,袁崇煥和明朝是怎麼把自己的軍隊推向後金的

崇禎二年五月,薊遼督師袁崇煥以閱兵為由,約見東江鎮平遼總兵官毛文龍,並在雙島矯詔將其斬殺。

殺了毛文龍後,袁崇煥並沒有直接提拔其他人接替毛文龍的總兵官職務。而是勘合東江鎮軍丁後(此次勘合東江鎮有戰兵二萬八千人)將東江鎮分為了四協,由毛承祿、陳繼盛、徐敷奏、劉興祚分別統領。

孔有德為何叛亂,袁崇煥和明朝是怎麼把自己的軍隊推向後金的

說明:袁崇煥殺毛文龍的對錯與否是個爭議不休的話題,筆者在這裡也無意展開。只是駁斥一個非常荒謬的說法,“毛文龍通敵欲叛國”。袁崇煥去雙島只帶了幾名隨從,如果毛文龍真的通敵欲叛國,袁崇煥就有死無生。袁崇煥敢隻身斬帥,恰恰是他篤定毛文龍還忠於朝廷和皇帝。

徐敷奏不是東江鎮的人,他是袁崇煥身邊的人。劉興祚原先效力於後金,後因努爾哈赤搞針對漢人的大屠殺才復歸明朝,他是被袁可立安排去的東江鎮,他並不是毛文龍的鐵桿。毛承祿是毛文龍的族子,長期統領由毛文龍的養子、養孫和家丁組成的親軍。陳繼盛是東江鎮副總兵官,他是毛文龍的親信。

也就是說袁崇煥把東江鎮給分成四個派系,毛文龍的個人嫡系;毛文龍的親信團隊;朝廷外來者;從後金叛逃過來的。這麼做自然不是為了他們互信互助、搞好團結。目的再明顯不過了,為了便於他日後控制,他不希望東江鎮繼續鐵板一塊。

說明:袁崇煥離開東江鎮後不久,又將四協合併為兩協。分別由陳繼盛和劉興祚統領。此後不能鐵板一塊的東江鎮就陷入了一波接一波的內耗之中,最終被後金攻破治所皮島,主力損耗乾淨後被朝廷撤鎮,這是後話,這裡就不展開了。

袁崇煥的行為不光事實上分裂了東江鎮,而且還給東江鎮埋了個雷。他重用毛文龍的舊人,就是表示殺毛文龍不是他個人的意思,是他代行朝廷和皇帝的旨意(袁殺毛時對現場的東江將領也是這麼說的)。這讓東江鎮的將官對朝廷和皇帝萌生了不滿,這種不滿在崇禎殺袁崇煥後又不給毛文龍平反後,紛紛爆發。

孔有德,鐵嶺礦工出身,天啟元年,因後金兵禍,他和他的義兄耿仲明一起投奔了毛文龍。孔有德雖然沒文化、不識字,但是“驍勇善鬥,臨陣先登,為諸將冠”,所以很得毛文龍賞識。毛文龍賜名永詩,並把他收為養孫。

孔有德也非常感激毛文龍的知遇之恩,他降清地位飆升後依然“每言大將軍時事,輒於色不自勝”。相對於毛承祿,孔有德並不服陳繼盛。而袁崇煥為了壓制毛承祿及其麾下毛文龍的嫡系,安排陳繼盛代領東江鎮總兵官。

孔有德為何叛亂,袁崇煥和明朝是怎麼把自己的軍隊推向後金的

在孔有德眼裡,陳繼盛這是投靠了袁崇煥,這就讓孔有德對陳繼盛更加的不滿。加之毛文龍的被殺讓孔有德非常寒心,他也憤恨當時雙島上的東江諸將不阻攔袁崇煥。所以孔有德就以不足以同陳繼盛共事為由,帶著自己的部屬離開了東江鎮,到山東投奔登萊巡撫孫元化。

其實不光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李應元等一批東江中下級將領也因與自己的直屬上級不合,紛紛帶著自己的部屬,離開東江鎮跑到山東討生活。將領帶著屬下脫離自己的軍鎮私自活動,朝廷不管麼?朝廷真的不管,或者說朝廷本來就希望這樣。

毛文龍被殺的主要原因實際是朝廷認為,東江鎮不受朝廷文官集團節制。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就形成了文官統領軍隊的格局。但是毛文龍能接受宦官監軍也堅決不同意朝廷派遣文官來統領東江鎮(袁崇煥殺毛文龍前還在勸他接受這個條件)。

說明:東江鎮是在天啟年間由毛文龍深入敵後獨立建立,天啟皇帝當政時還能容忍他不受朝廷文官節制(朝廷裡袁可立也支援毛文龍)。但是袁可立去職加上崇禎登基後重新重用文官,毛文龍的態度就讓他的處境變得極其危險,很快就被殺。

所以在朝廷的文官集團看來,東江鎮是個威脅而不是剿滅後金的助力。這麼說吧,朝廷裡大多數官員眼中的東江鎮就不是大明的軍隊,而是試圖割據一方的藩鎮、軍閥。東江鎮這會鬧分裂、散夥,朝廷的文官們高興都來不及,怎麼會阻攔呢?

崇禎四年八月,皇太極將遼東總兵官祖大壽圍於大淩河。督師孫承宗救援失敗後,就要求各地組織兵馬支援遼東戰場。山東的孫元化命令孔有德率其部屬八百人前往大淩河支援。

說明:明軍原則上除了皇帝沒有能真正統一指揮、排程各地明軍的人或組織(原先是大都督府,後來被拆了),所以各地人馬湊一起後混亂不堪,難以有效的組織,根本就打不贏仗。孔有德這麼點人就算是到了遼東戰場,要麼投降,要麼全滅。

原計劃是孔有德率部渡海前往耀州,斷包圍大淩河的後金軍的後路。不知孫元化是怎麼考慮的,安排這幾百人就去斷後路,只怕順利到達也凶多吉少。但是遭遇颶風未能成功,孫元化就令孔有德改走陸路。

但是孫元化卻並沒有去計算,走海路和走陸路所需的時間、糧草完全不同。

孔有德率兵走到吳橋時就沒有糧草了,原本這並不是什麼問題。因為按照明朝的制度明軍奉命離開駐地行軍在外,路過的州縣有義務提供基本軍需(主要是管飯和提供臨時的宿營地)。

但是明朝固有的管理缺陷(地方上沒有給路過軍隊提供給養的固定預算,只能臨時去徵集),加上朝廷對東江籍軍士的敵視,沿途的府衙並不願意接濟他們。

理論上孔有德是可以上疏朝廷彈劾地方官員,雖然這官司打贏的希望很大。但是九成的機率是朝廷還沒判下來,孔有德和他的八百兄弟就全部餓死了。

就在孔有德一籌莫展的時候,他手下的官兵們坐不住了,有誰願意讓自己活活餓死呢?所以士兵們自發的四處劫掠。孔有德雖然處決了幾個帶頭的,但是他變不出來糧草,所以也無法制止。

這個時候孔有德就陷入了迷茫和恐慌中,首先隊伍就這麼斷糧,怕是到不了遼東隊伍就譁變逃散了,自己是死罪;如果帶著隊伍劫掠求食到了遼東,即便是有命回來,搞不好也要被算舊賬,自己還是死罪。

恰好這個時候東江舊將李九成也陷入了恐慌。他的家丁因為耐不住餓,偷雞引發爭端殺了山東望族王象春的家僕。雖然李九成自己掏腰包平息了這件事情,但是錢不是他私人的,是給他買馬用的。而且他也擔心事後被翻舊賬。

說明:李九成的擔憂並不是多餘的。明朝後期軍籍的地位極其低下,一品武官到兵部領令都得長跪如同奴僕。他這種中下級軍官,文官一旦向朝廷彈劾,基本就是死罪,他連個辯解的機會都不會有。而且他的老上級毛文龍不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李九成就把心一橫,和他的兒子李應元一起煽動孔有德叛亂,自覺已經沒有路走的孔有德也就沒怎麼猶豫就同意了。這就是改變了明朝和後金軍事平衡的“吳橋兵變”也被稱為“登州兵變”。

起兵後,散佈于山東各地的東江籍士兵,因為平日常常受到當地府衙、山東軍衛的敵視和歧視,所以紛紛響應孔有德。孔有德的隊伍就如同滾雪球般的擴大。這群被山東籍軍將們看不上眼的遼東叫花子兵,用行動告訴了他們誰才是垃圾。他們很快就攻陷陵縣、臨邑、商河等多個城池,直逼山東重鎮登州。

孫元化急忙集中登州附近的明軍,抵禦孔有德的叛軍。但是這些明軍中戰鬥力最強的基本都是東江鎮舊人,比如耿仲明、陳光福等人。在他們倒戈幫助下,孔有德擊敗總兵官張可大(張可大兵敗後上吊自盡),並攻破登州城俘獲了孫元化。

攻陷登州之後,孔有德又迷茫和困惑了,因為他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難道豎起大旗去推翻大明皇朝,自己有這個能力麼?或者找個地方躲起來安享餘生,但是天下雖大貌似並不存在這樣的世外桃源。

孫元化在這個時候對孔有德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冷靜下來的孔有德也聽從了孫元化的建議,向朝廷請求招安。

山東巡撫餘大成因麾下的山東兵根本就不堪一擊,所以也同意招撫以期儘快結束亂局。在餘大成牽頭求情下,朝廷同意讓孔有德戴罪招撫。不過山東巡按王道純卻不這麼看,他認為大明不能與這些東江兵共日月,極力主剿並藏匿了朝廷準備發給孔有德的招撫書。

因為長時間得不到招撫的許可,孔有德又打算主動出擊施加壓力。孫元化請求孔有德放他回朝廷(北京)說明真相,雖然孔有德同意了。但是孫元化剛走,王道純就率軍攻打叛軍。

孫元化還沒抵達京師,山東已經全面開戰了。朝廷認為孔有德拒不接受招撫,孫元化也被“坐實”了投靠叛軍的罪名。在他的政敵的攻擊下,孫元化剛到天津就被抓捕並投入鎮撫司大獄。很快就被判了死刑,於崇禎五年七月與張燾一同被處死。

說明:張燾被殺的原因是,在率軍平叛中,他軍隊裡不少東江籍舊人投奔了孔有德。還有個不是原因的原因,他也是東江鎮舊將。

其實孫元化即便不被下獄也於事無補,王道純率兵進攻的那一刻,孔有德就已經對朝廷喪失了最後的信任,因為他有個心結。

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以十大罪凌遲處死,其中有個罪名是“斬帥”,但是崇禎並沒有給毛文龍平反。也就是說崇禎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有罪,不是因為袁崇煥冤枉了毛文龍,而是袁崇煥“矯詔”。

孔有德從情感上就接受不了這個結果,他始終認為毛文龍是“無罪橫受屠酷”。其次這種做法,讓孔有德覺得連毛文龍那個級別的武將朝廷都不當回事兒,自己的罪行更不可能被朝廷真正赦免,即便是招安了,以後也會翻舊賬被處死。

本來心裡就在敲打各種小鼓,王道純在外面適時的一逼,孔有德也就徹底地定下了叛國叛君之心。

山東的軍衛太爛,朝廷就從遼西調來了祖大壽為首的關寧精銳匯同京畿附近的明軍入山東平叛。在朝廷的優勢兵力面前,孔有德覺得登州守不住了。就帶著一萬餘人棄城出海,準備返回遼東。

朝廷可沒打算就這麼放過叛軍,駐守在旅順、長山、鹿島的總兵黃龍,預計孔有德會在長山、旅順上岸,一面組織海上追擊,一邊設下埋伏。孔有德率部在旅順一上岸後就中了埋伏,大敗。

說明:孔有德叛亂前東江鎮已爆發了數次內亂。首先劉興治(劉興祚的弟弟)假借孫承宗的名義殺了陳繼盛,後沈世魁、張燾又起兵殺了劉興治。這之後朝廷派遣黃龍到皮島任東江鎮總兵官。孔有德叛亂時,東江鎮旅順副將陳有時和廣鹿島副將毛承祿因不滿黃龍也起兵響應,被黃龍擊敗後他們率殘部渡海投奔了孔有德。

孔有德和耿仲明等率殘部逃到了蓋州,此時已是無路可走。前面是有血海深仇的後金,後面是決不妥協,必殺之以後快的明軍。為了活命,孔有德只得向皇太極乞降。

皇太極對孔有德的乞降高度重視,或者說是極其熱烈的歡迎。他毫不猶豫的就同意了,或者說他猶豫的不是接不接受投降,而是該用什麼禮儀來接受。

為了緩衝準備,皇太極先是下令後金官員高規格招待孔有德等在遼陽休息:

統領舊部,駐紮東京(遼陽),號令、鼓吹、儀從,俱仍其舊。惟用刑,出兵二事,當來奏聞。所屬人民,俱住蓋州、鞍山,如或不願,令住東京鄰近地方。

《清太祖實錄》

很快後金方面就確定了迎接的禮儀,皇太極力排眾議要親自用女真人最隆重的禮節 —— 抱見禮,來迎接孔有德。隨後為了孔有德及其部屬能順利到達瀋陽,皇太極下了一道非常嚴厲而且對滿族人極不友好的諭令:

曏者我國將士於遼民多所擾害,至今訴告不息。今新附之眾,一切勿得侵擾。此輩乃攻克明地,涉險來歸,求庇於我,若仍前騷擾,實為亂首,違者並妻子處死,必不姑恕!

《清太祖實錄》

這道諭令的背景是這樣的。

努爾哈赤起兵反明後,尤其是他晚年時期,對於遼東漢人極其的不信任。不論是自願投誠的還是被俘獲的都視為奴僕,他推出合戶制,鼓勵女真人奴役漢人。後因漢人不堪凌辱,紛紛反抗。他又對遼東漢人展開了無差別的屠殺。逃亡到東江鎮的遼籍漢人,基本個個都和後金有血海深仇。

毛文龍治下的東江鎮,在軍事實力上實際遠遜於後金。後金拿他們沒辦法,主要是後金有個硬傷,沒有水軍,也就無法出海剿殺盤踞在一個個海島上的東江軍。但是東江軍也不具備和後金正面交戰的絕對實力。

所以東江軍大多數時候選擇的是敵後遊擊、騷擾。而他們的方式也極其殘酷,效法努爾哈赤對女真人進行無差別攻擊。後金在這種攻擊下受害的大多是留守的老弱婦孺。

因此女真人對東江鎮的痛恨一點也不亞於東江鎮對他們的痛恨。見面除了動刀子,不會想別的。沒人能解開這樣的結,所以皇太極只能用強力去制止,讓時間去淡化這些仇恨。

崇禎六年六月十三日,皇太極在瀋陽接見了孔有德一行。除了大量的財物賞賜,還封孔有德為都元帥、耿仲明為總兵官,賜給敕印(這是實職)。孔有德的叛亂也就此落下帷幕。

說明:孔有德降清時並未被封王,他是三年後皇太極正式建國稱帝時被冊封為恭順王。耿仲明、尚可喜也是同一時間被封王,他們三人也被後世稱為“三順王”。

有人認為孔有德給後金帶去了他們急缺的水軍、船隊、重炮以及相關技術人員,將後金軍的實力整體性地提升了一個臺階。讓明與後金勝負的天平徹底倒向了後金。

這種觀點有道理,但是過於誇大了這些裝備的作用。首先明朝獨有船隊、重炮、火炮技術人員時,為什麼一樣打不贏後金?薩爾滸、遼瀋、廣寧這幾次大戰全是慘敗。

這說明,明朝不是敗在這些裝備上。明軍敗的原因,實際就是孔有德叛亂的原因。組織上混亂不堪,朝廷還視軍隊如賊寇。

一支軍隊遠涉千里去作戰,連最基本的吃飯問題都不能解決,靠什麼去打贏?即便是精神無敵的堅強,身體又扛得住幾天餓?而且不少情況下,明軍捱餓不是明朝真的沒有糧食給他們吃,而是朝廷一開始就沒想過讓他們吃飽。

關於明軍捱餓的問題,是個很複雜的話題,這裡筆者只列舉一兩個小事例。

明軍在行軍路過的州縣時如果是白天,州縣是不管飯的,理由就是“吃什麼吃,抓緊趕路。別想在我這裡吃了後,再去吃下一家”。古代本來日常飲食營養就差,交通系統也落後,行軍會耗費士兵巨大的體力。如果每日還不能吃飽,很快就會因營養不足導致各種減員。

所以兩城之間就算只有十里地,明軍普遍的也要磨蹭到天黑再到達前方城池,為的就是能有飯吃。行軍速度?這不得是保證不餓死後才能談麼?

崇禎二年“己巳之變”山西總兵張鴻功和巡撫耿如杞奉詔率八千人入京勤王,到了京畿後兵部連續幾日命令他們調換駐地,原因不是打建奴,是為了不發糧餉(朝廷規定,外軍抵達駐地第二日才可發餉)。天天調動還沒飯吃,士兵們只好自己動手四處搜刮糧食。張、耿二人被朝廷以約束軍隊不力為由下獄,八千山西軍一鬨而散,逃回山西成為流寇。

在咒罵明朝一些將領和士兵沒有忠義,不為朝廷捨身赴死前,也得先明白朝廷都幹過什麼。

再來看皇太極,他這麼興奮真的是因為孔有德帶來的裝備麼?皇太極是意識到明朝白送給他一個表演“千金買骨”的絕佳的機會。他可以用這個機會去向遼東、遼西、關內的明朝人證明,他皇太極不再奉行他父汗那愚昧的政策。(筆者一直無法理解那些說努爾哈赤是傑出政治家的人到底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

事實上皇太極的做法是成功的,首先他的老對手東江鎮在內耗中逐漸瓦解,有了孔有德這個榜樣,其他人再投奔後金就不是那麼困難了,此後尚可喜不就有學有樣了。這些東江舊人幫助後金徹底地解決了東江鎮這個隱患,讓後金可以拿出全部實力去進攻遼西,讓明朝更加的難以抵擋。

對於明朝而言,孔有德叛亂導致登萊一帶成為廢墟都還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從斬殺毛文龍到孔有德叛亂,朝廷一系列錯誤的態度,讓明軍將領們普遍開始失去對朝廷的信心。

信念、組織的崩塌就和大壩決堤一樣,一旦開始就很難阻擋。

東江鎮這些苦大仇深的主都能和後金打成一片,遼西的關寧軍還能有什麼心理壓力和障礙呢?加上大明的朝廷還時不時在他們背後推一把。有了這些榜樣後,南明的官員、將領們爭先恐後的投降還有什麼好稀奇的呢?

所以明朝的覆滅主因還是它自己,無論天氣冷暖都救不了它,即便是小冰河變成大熱河也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