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新混動時代 電驅帶給我們哪些毀三觀的認知?——排量篇

菜單

新混動時代 電驅帶給我們哪些毀三觀的認知?——排量篇

為什麼說是新混動時代?主要是區別於豐田THS一枝獨秀的時代。

情況很多人都看到了。這兩年,自主品牌的混動層出不窮。除了最具代表性的比亞迪DM-i、長城檸檬混動DHT,還有吉利的雷神混動、奇瑞的鯤鵬e+、長安的藍鯨iDD等等。合資圈也漸漸顯露三足鼎立之勢:豐田THS II之外,除了本田的i-MMD,還有日產的e-POWER。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只是“新”的第一個層級。第二個層級是,混動從技術層面,衍生出了多個流派。即便是技術大類相近的流派,在具體的技術應用上,也顯出明顯差別。

新混動時代 電驅帶給我們哪些毀三觀的認知?——排量篇

這就帶來一個新的問題。過去只有一個沒得比,現在這麼多,於是就像燃油車一樣,開始有了比較。這其中,一些對燃油車的傳統認知,就有可能對我們的判斷形成干擾。這也是我們策劃本系列的初衷。

作為這個系列的第一篇,我們先說一個最直觀的:發動機排量。為了便於說明,我們引入了三個例項:卡羅拉雙擎、凌派混動和軒逸e-POWER。

傳統認知與實際結果的錯位

這三款車的排量分別是1。8L、1。5L和1。2L,如果按傳統視角看,明顯“不是一個檔次”。尤其是軒逸e-POWER,不僅排量“小得可憐”,而且還只有三缸,比起排量最大的卡羅拉雙擎,儼然“差了一個級別”。如果它們都是(純)燃油車,這樣的排量格局下如果價格一樣,那誰買軒逸而不買卡羅拉那簡直是“瘋了”。

新混動時代 電驅帶給我們哪些毀三觀的認知?——排量篇

然而事實上,它們的定價是處於同一區間的。軒逸e-POWER上市後表現出的競爭力也絲毫不弱。

這可不是消費者“糊塗”,因為至少從實測的表現來看,軒逸e-POWER的表現是要更好的——加速在9秒以內(卡羅拉雙擎在11秒+),絕大多數工況下的油耗毫不遜色,而且日常駕駛體驗更好(更接近於開EV車)。凌派混動的情況與軒逸e-POWER接近,即加速更強、油耗同樣很低,且日常駕駛體驗更好。

這是為什麼呢?

都是混動,卻有著不同的技術流

看到這個小標題,你可能馬上想到了:對了,日產的宣傳說,e-POWER不一樣,它是增程式的,應該叫“燃油電動”而不是“混動”。感覺上,似乎豐田、本田是一個流派的,而日產屬於“新新品類”。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如果按小類來說,這三種技術分屬不同流派。如果按大類來說,本田和日產的技術邏輯相對更為接近,而豐田則仍然是“獨樹一幟”的。

具體的技術結構這裡就不展開了,我們更多解讀一下核心原理。

豐田THS II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它是非常典型的“混動”。即絕大部分工況下,動力輸出是“混合”的。注意,這裡所說的“混合”不是隻發動機工作與否,而是發動機是否直接參與驅動。

新混動時代 電驅帶給我們哪些毀三觀的認知?——排量篇

大家可以稍稍腦補一下曾經看過的THS II技術——一個行星齒輪組,兩臺電機協同,透過一個小電機來控制發動機的輸出,然後與驅動電機一起實現不同工況下的輸出方式,包括協同輸出、富餘能量反向充電儲存,以及下坡、減速工況下的動能回收等等。

本田的i-MMD則不一樣。它雖然也是一個驅動電機、一個發電電機,但卻摒棄了複雜的行星齒輪組。這樣一來,發動機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只驅動車輪(此時電機不參與驅動),要麼不驅動車輪(發動機只發電)。

而日產的e-POWER就更簡單了——它索性把發動機直驅這個環節都去掉。沒錯,就是和理想ONE本質一樣的增程式,只不過它沒有更大的電池來完成長距離純電驅動而已。也就是說,無論在哪種工況下(低速堵車或高速巡航),e-POWER的驅動力都來自電機,而電機的電能則來自發動機帶動發電機發電。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環節是電池,它相當於一個水庫——發動機發電富餘時儲存電能,發電機產生的電能不足(急加速),以及在低速擁堵工況下輸出電能。

新混動時代 電驅帶給我們哪些毀三觀的認知?——排量篇

還是越看越覺得豐田THS II更好對嗎?不光發動機排量大,結構還更復雜,如果不好,那豐田是不是“傻”?反之,日產e-POWER不光排量最小,結構還最簡單,貌似還是被不少人吐槽的增程式原理,如果它不差甚至更好,那日產豈不是“神”?

但是,為何會有相反的結論呢?

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很多人忽略了電驅層面的差異。

沒錯,混動的總體邏輯是一個層面,但它最終的體現還是要靠具體的發動機和三電系統。我們過多聚焦於邏輯和發動機,而忽略了三電系統,就容易造車這種“錯位”的認知。而事實上,本田、日產就是透過三電系統的強化來“反敗為勝”的。

三電的差異,而不是電機的差異

至此你可能會說:知道了,電機功率不同嘛!卡羅拉雙擎的電機只有53千瓦/163牛·米,而凌派混動和軒逸e-POWER分別達到96千瓦/267牛·米、100千瓦/300牛·米。然後顯而易見的是,排量最小的軒逸e-POWER電機效能最強,相比卡羅拉雙擎甚至增加了將近一倍。

沒錯,但還需要明確兩點。第一,電機效能差異遠不像發動機的效能差異那麼 “難搞定”。換句話說,53千瓦的發動機和100千瓦的發動機,可能成本差異巨大,但對應到電機上的差異則要小得多。既如此,為何卡羅拉雙擎不配個功率大一點的電機呢?

這就涉及到第二點:對於混動而言,電機的標稱功率扭矩和實際能利用的功率扭矩是兩回事兒,原因就是它還要取決於“電量”,更準確的說是電壓固定的情況下系統可以提供的電流峰值。這個來自於那兒?前面說了,兩方面:發電機發電和電池的電能輸出(當然也涵蓋對應的電控系統)。而基於混動的工作特性,電池是作為“水庫”以應對極限加速的。那麼最根本的因素,就在於電池。而恰恰混動的電池,至少是早期、THS II時代混的電池,核心訴求並不是為了效能輸出的(對應為高倍率放電)。

這就涉及到電驅技術的發展了。當下大家都習慣了電驅的高效能,但這更多是“後特斯拉時代”的產物。早期豐田研發THS II的時候,則將主訴求放在節油、穩定、可靠、安全等各個方面。為此,它甚至採用的是鎳氫電池。

所以在三電方面出現這種差別,更多是源於這幾類混動技術誕生時代早晚導致的差別。

新混動時代 電驅帶給我們哪些毀三觀的認知?——排量篇

首先,本田在弄i-MMD的時候,就已經跳出了這個框框,而是更多利用鋰電動力電池技術的發展,採用了高放電倍率的電池組,以支援高功率電機的輸出。

其次,日產e-POWER作為(更)後來者,它在這方面又更進一步。例如軒逸e-POWER的電池容量有2度,不僅高於卡羅拉雙擎,也高於凌派混動。另外它在快充快放、高放電倍率上,也有了更多的側重,最終導致了它在“電驅”這一塊強於對手,實現了“排量最小卻效能最強”。

第三,或許你會問:那豐田也升級三電很難嗎?不難,但也不是“拆下來裝上去”那麼容易——整個三電系統還是要重新設計的。

關鍵是,對於卡羅拉雙擎這個級別的車來說、以豐田一直倡導的品牌文化,豐田認為現有的組合“夠了”——無論卡羅拉雙擎還是雷凌雙擎,銷量都不差不是嗎?但伴隨著競爭對手的“挑釁”(目前不多,例如思域就沒有對應的競品)越來越多,不排除豐田也會做出改變。事實上,已經有變化了,越來越多的THS II開始注重效能(雷克薩斯NX350h加速7。7秒),並且改用鋰電也在程序中(榮放、NX的混動版都已經採用鋰電)。

最後要稍稍說點題外話。e-POWER的這種做法效果不錯,但不見得是最佳方案。例如它的結構比i-MMD更簡單,透過更強的電驅來實現日常駕駛不輸i-MMD甚至更好,但它在高速巡航時還是會顯現出劣勢來——此時依然只能靠發動機發電並單純依靠電機驅動,其效率不可能高於i-MMD。只是,尋常高速下這種差距不明顯,而差距明顯的極速狀態(例如150公里/小時)又基本上用不上,因而實現了一種比較理想的平衡。

小結:

本次話題告一段落。核心意思是:看混動,已經不能只看排量了。其實類似的認知更新不是現在才有——例如,我們不能簡單認為雅閣混動的排量是2。0L,就認為它的混動系統不如凱美瑞雙擎(的2。5L混動系統)。三電系統(而不僅僅只是電機功率)對混動的綜合表現,往往起到了更具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