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什麼就這麼美?

菜單

“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什麼就這麼美?

“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什麼就這麼美?

張繼的《楓橋夜泊》非常有名,不但在咱們國家有名,還在日本被奉為神作。日本人可能不知道李白杜甫寫了哪些作品,但是這首詩是一定知道的,就像咱們的《詠鵝》一樣,童蒙初開的日本小孩就要學習這首詩。這和詩僧寒山拾得有關,也就是後世所封和合二仙,這裡面有些曲折的淵源。拾得和尚和寒山和尚是好朋友,在國清寺期間,兩人一起講經論佛,吟詩作偈,不拘形骸,算得上貧賤至交。寒山病死楓橋鎮後,拾得去了日本,全力傳法,成為一代佛學大師。寒山的詩藉助拾得的推動在日本流行起來,他們那種簡單直白,卻有佛理深意的詩廣受日本人喜愛,寒山的名聲逐漸超過拾得,兩人的詩合稱為“寒山詩”,成為日本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對日本後世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其實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寒山詩著實淺顯,可是日本人當時的文化水平確實不高啊。而《楓橋夜泊》因為日本人對寒山寺的朝拜而流傳到海外,同時讓他們見識到寒山詩之上的作品,一時驚為天作,成為他們的必讀作品。《楓橋夜泊》的孤寂,蕭條之美非常契合日本人“菊花與刀”的性格,他們面對死亡,荒涼,寂寞的那種熱愛,能在這首平靜、孤獨的詩中得到紓解。這種民族根性,寒山的間接推動,文化皈依感的崇古這許多因素集合起來,形成了日本人對這首詩的熱愛。而實際上,這首詩即便在英雄輩出的盛唐,也算得上一首上乘之作。

“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什麼就這麼美?

回到標題:張繼的《楓橋夜泊》是如何讓詩詞極具畫面感的?這個問題問得很直接,那咱們回答也不要拐彎抹角。這首詩為什麼極具畫面感?因為寫得好啊。為什麼說他寫得好,因為他在合平仄的規則之上寫出了意境。而什麼是詩詞的意境?意境就是指詩詞的意象表達出來的境界。所以,歸根結底,這首詩好就好在意象的堆積盤活了整首詩的意境。意象不但選用合理,相互之間的構建也巧妙地凸顯了詩人心中的境界。我們看他選取了哪些意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一首仄起平收押平水韻“一先”部的七絕。格律就不分析了,沒有出律。而七絕的文法我們也講過,首句、承句一般寫景交代環境狀況事由,第三句轉換,第四句繼續發散。所以,意象堆砌的重任肯定就是在前兩句。而這首詩的精華也確實就在這。詩人在這兩句選取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不眠人”這六個意象進行了密集堆砌,但是並沒有讓我們有意象過多的臃腫感,反而在清冷的景色下帶出整首詩的詩眼(愁)來。

“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什麼就這麼美?

為什麼張繼堆砌意象就好,我們今天很多詩人堆砌意象就慘不忍睹?這就是高低手的區別,我們拿一大把顏料只會瞎鼓搗,高手拿一大把顏料就能潑墨出一條龍來。我們仔細觀察張繼選用的這些意象,雖然都是獨立意象,卻內含邏輯。這一點非常重要。邏輯是解決無用詞彙堆砌的根本辦法。“月落”是時間,月亮落下去,同時描寫了月色。“烏啼”是時間引起的,凌晨鳥兒起來了,同時描寫了聲音。這兩個意象的選擇,一明一暗,一動一靜,卻又有先後因果,是自然發生的,就好像我們目之所及,耳之所聞,沒有半點拼湊感。“霜滿天”,霜能不能滿天?當然不能,所以這裡實際上用“霜”代指寒涼,不但帶入了霜的白茫茫形色,同時讓人感覺整個氛圍都清冷了下來。意象多而不亂,有條不紊,這就是高手的手段。“江楓”、“漁火”這兩個意象好像並沒有關係,但是同樣是有顏色的,有光亮的。經霜後鮮紅似火的楓葉與漁船上星星點點的燈火,在霜天夜晚呈現出一種朦朧美,這幅秋景真是賞心悅目,美得讓人心醉。畫面感就是依靠這些意象的顏色、光亮而活靈活現。但是這裡的“對愁眠”又將“江楓”和“漁火”擬人化,這兩種景緻雖美,卻因為憂愁而相對無眠。

“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什麼就這麼美?

這兩句依靠密集的、鮮活的意象填滿了讀者的想象,腦海中自然就形成了一副秋江月夜圖。不但畫面感超強,而且一個“愁”字寓情於景,景中生情,實在是高妙之筆。相比前兩句,後兩句就非常疏朗,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從各方面描繪出秋夜孤客的情境,靜夜鐘聲,卻在這個時候響起,簡直就是直擊大腦,讓人傷從中來。“夜半鐘聲”襯托出了夜的靜謐,好像“空山鳥語”一樣,因為有聲而讓安靜更加安靜,讓詩人的悲愁感受愈加深重,難以言傳,只可意會,意境就自然發散詩外,引人遐想了。至於後世有些人考證出“月落橋”、“烏啼莊”、“江楓橋”和“寒山寺”對應,這就是吃飽了撐著,雖然不能說沒有意義,但是完全顛覆了千年來這首詩帶給我們唯美的意境。反正我是不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