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知青回憶“吃馬肉”從地下挖出病馬,煮倆小時,沒人動筷

菜單

知青回憶“吃馬肉”從地下挖出病馬,煮倆小時,沒人動筷

牛、馬一生勤勞,死了之後,很多地方的百姓不捨得吃,念它們勞苦功高,吃了心中不忍。

但對於當年插隊的知青來說,不管是什麼動物,只要能吃,就是好的蛋白質,哪怕已經埋入土裡,也要刨出來煮了。

知青黃其榮當年吃過從土裡刨出的馬肉,味道一言難盡,五十年來再沒有一絲念想。

1970年,黃其榮到雲南插隊,十多天的顛簸,發現一路上的植物葉子越來越大,等葉子大如澡盆的時候,到了西雙版納。

知青回憶“吃馬肉”從地下挖出病馬,煮倆小時,沒人動筷

生產隊來接人的是個傣族漢子,曬得黝黑,幾乎認不出五官,腰間一把佩刀,顯示出與中原不同的風俗。

“你們和行李都上車。”

黃其榮和其他幾個知青照辦,剛坐上去,漢子就趕車上路,性子很急。

傣族人稱名無姓,男人一般以用巖字表明,女人一般用玉字代稱,趕車的漢子叫巖罕,意為黃金。黃其榮只記得當時馬車跑得很快,特別晃,但巖罕坐得很穩,彷彿一座山。

“老鄉,太晃了,我們坐不住,只能蹲著!”有知青抗議。

巖罕發出幾聲口令,那匹拉車的大馬降低了速度,主動避開土路上的溝坎,它跑動起來很有特點,與脖子上掛著的銅鈴製造了一種節奏感,顯然這匹馬很享受自己的奔跑,亢奮、激昂而又自得其樂。

家鄉的馬車,拉重物都是兩匹並轡,甚至還有三匹套一輛車,今天這匹棗紅色的高頭大馬拉著五個人和幾十件行李,居然也能健步如飛,倒是讓黃其榮另眼相看。

“這匹馬不一般,不是凡品。”黃其榮心中暗想。這是他第一次留意棗紅馬,根本不會料到日後會吃掉它的肉。

在公社待了幾個月,跟巖罕慢慢熟悉,他好奇心重,忍不住問:“你家馬為什麼勁那麼大?人家三匹馬套一輛車,它獨自就能拉動一輛車。有什麼秘密?”

巖罕迴避說:“哪有什麼秘密,你別亂猜了。”

黃其榮遞上一支香菸,巖罕接過插在耳朵後面,不滿道:“人只有一隻耳朵嗎?”

又遞上一支,巖罕接了煙,還是不肯透露,只說:“確實有我的秘方,但是不能告訴你!”

知道多說無益,巖罕肯定不會回答,黃其榮不再問。

這世上的秘密就沒有不露餡的,等著吧,總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等了兩個月,謎底揭開了。

知青們去上工,路過馬圈,發現巖罕的棗紅馬倒在地上,四蹄亂蹬,嘴裡流白涎。

知青回憶“吃馬肉”從地下挖出病馬,煮倆小時,沒人動筷

巖罕蹲在旁邊,說著黃其榮聽不懂的傣語,慌亂、緊張,束手無策。

中午回去吃飯的時候,棗紅馬的死訊傳開了。

黃其榮問隊長:“巖罕的棗紅馬平時那麼強壯,怎麼會突然就死了?”

隊長嘆氣:“你們是外人,不知道這裡的習慣。巖罕每隔一段時間就給棗紅馬喂一種紅花和果子。馬吃了有勁又聽話,但有個缺點,不能停,停了馬就要生病。”

巖罕的馬歲數不小,全靠吃紅花吊著一口氣,最近吃不到,就扛不住了。

在寨子外面的一棵大榕樹下,巖罕自己挖好深坑,借別人的馬車把棗紅馬拉到那裡埋了。他坐在那裡,不停地抽菸,直到夜裡才回家。

巖罕的悲傷,並沒有影響知青,自從棗紅馬埋入土中,黃其榮就惦記上了。

第二天上工的時候,他不斷地想馬肉,這馬少說有七百多斤,肉全剃下來,比一頭豬還重。不是知青冷血無情,對逝去的動物夥伴沒有絲毫尊重,而是人的基因中存在著對蛋白質和油脂的渴望,這種需求與繁衍後代一樣,得不到滿足就會躁動。

黃其榮把刨出棗紅馬吃肉的想法跟其他知青一說,眾人全都贊成:“不是你一個人這麼想,大夥早就惦記上了,埋了可惜,吃了也算是馬為革命事業奉獻最後一份力。”

“只是這馬死的不明不白,又埋了一天,肉會不會有毒?”

衛生問題的質疑,只讓知青們猶豫了幾分鐘,最後一致認為可以吃,畢竟在物質貧乏的年代,肉的誘惑高於理智。

為了不讓巖罕干預,大家想出個辦法:派一個知青去縣上辦事,言明不認路,需要趕車人,最好是巖罕陪同。就這樣解決了最大的顧慮。

知青回憶“吃馬肉”從地下挖出病馬,煮倆小時,沒人動筷

知青們扛上鐵鍁和鋤頭,到大榕樹下挖馬,掘地數尺,發現了蓋著白布的馬屍。

他們都是半大的孩子,對於血和肉比較膽怯,不敢動手。

黃其榮也有點發毛,可主意是他說出口的,這個時候再反悔已經來不及了。

“棗紅馬,對不起了!”他大喊一聲,跳進坑中,舉起開山刀就砍,他就像一個發狂的猩猩,不斷剁著馬的大胯,其他人不忍心看,都扭過頭去。

黃其榮把一條馬腿扔出來,自己爬上坑沿,冷靜地說:“回去燒水,燉肉!”

兩個人合力抬著馬腿,沒有血流出來,砍下來的截面很快就變得暗紅。

剝皮去骨的活兒,黃其榮不用幹,他到知青宿舍旁邊的菜地裡拔了些薄荷,加上以前攢的姜和大蒜,調味料算是湊齊了。

拾掇妥當,肉塊進了大鍋,猛火急攻了一個小時,沒有絲毫變軟,仍舊硬如生肉。

“不對吧,怎麼沒有肉味?”有人問。

“下料!”黃其榮把薄荷、姜和大蒜扔進去,又捎了幾把辣子面。

猛火改文火,又燉了半個多小時,馬肉終於變軟了,筷子一夾,似乎成了爛絲瓜,沒有任何韌勁。

大夥兒看著黑乎乎的肉塊,失望的情緒蓋過了吃肉的衝動,沒人動筷子。

《大明本草》記載,馬肉要放血才能吃,要不然會得病。在中國古代,幾乎所有醫書對馬肉都十分謹慎,民間對此也十分忌諱。

在古代,不管從軍事還是從農業角度看,馬都是極具價值的工具,吃了太可惜,所以民間才出現不建議吃馬肉的輿論,同時,馬肉確實不屬於美味的食材,馬善跑,脂肪少,肌肉多,口感柴,自古也沒有類似劁豬這樣專門針對馬的肉質處理方法,可以說,馬肉並不適宜作為主食。

知青回憶“吃馬肉”從地下挖出病馬,煮倆小時,沒人動筷

黃其榮這群知青,豬肉都沒有吃過多少次,對於馬肉的烹飪更是一竅不通,自然不得其法,做出的東西除了調料面的味道之外,沒有肉的質感和香味。

大家都只吃了幾口就撂了筷子,想象中大快朵頤的馬肉宴成了一場空。晚上,黃其榮自己一個人去榕樹下把坑填好,他不想巖罕難受,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巖罕後來再沒有跟黃其榮說過話。

自打那時開始,一直到年老退休,黃其榮始終沒有再吃過馬肉,也並不覺得遺憾,見到那些暗紅色的肉,他還會心有餘悸,總會想起那條馬腿,鍋裡的黑肉塊,還有榕樹下的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