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菜單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寧海初日

文字:餘永東,攝影:佘琦輝

寧海初日

(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海的邊緣有一座橋,木蘭溪的盡頭有一座橋,在潮起潮落中屹立近七百年,名曰“寧海橋”,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寧海初日,說的就是它。

寧海橋(佘琦輝/攝像)

一座橋,古時獨木成篇;今時是路途、是行程,經受風雨浪潮的侵蝕。損壞,更新;走過歲月,走出歷史,為人世間的美好載風載雨,奉獻其身。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踏上寧海橋,用腳步感覺它的脈動,冬日的陽光灑在橋上、我的身上,暖暖的,像我剛才經過吉祥寺時聞到的香。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憑欄縱目,興化灣、南北洋,深遠、遼闊。橋下浪潮滾滾,木蘭溪水混著海水的味道,充斥著幾分鹹澀幾分清新,就像這古橋經歷了的悲和喜。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橋頭兩岸,潮漲潮落中不變的灘塗,許多水禽在此覓食,一年又一年;兩岸居民,往返於橋上的生活,一代又一代。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古時候,這裡是鎮前村的寧海渡,所以名為“寧海橋”。一條河流,能與海沾邊,可知其擺渡之艱難,艱難就是蒼生的命運和生活。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公元1334年的某一天,龜山寺的越浦大師欲經此渡去南洋化緣,目睹了渡船遇難的事件,心生惻隱,發願募捐構建石橋。倡議得民眾附和,化緣遍及八閩,並在北岸先建龜山寺下院“吉祥寺”以屯物資和落腳點。所以在涵江流傳一句話是“未有寧海橋,先有吉祥寺”,就是指此事。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然而建橋非一日之功,歷時十六年,費盡千辛萬苦,眼看就要建成之時,恰遇狂風暴雨、巨浪而毀於一旦。但越浦毫不氣餒,繼續籌建,並去泉州開元寺向主持請教,參觀了五里橋的建造優勢和特點,總結經驗,把橋墩建成船形兩頭尖,能減少漲潮腿潮時狂浪的衝擊力,幾經春秋,遂再成偉構。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建橋工程艱鉅,花巨資,耗時長,難免有異端,比如物資丟失,人心懈怠。越浦大師想到了一個較為婉轉的補救辦法,在吉祥寺大門口的石柱上寫了一幅對聯,“入吾門不貧出吾門不富,施我物必昌取我物必殃”來警示所有人,以禪的宗旨點化了一時懵懂的人,才得以控制全域性,並再歷十載始成。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此聯至今也傳為佳話,如今的石柱上近看不見刻痕,距離三米開外方可見泛白的字跡,傳說是越浦用海水的泡沫所寫,略淺白於石色而隱約可見。傳說我是不相信的,史料無據可查,以我推斷,是石刻經鹹性的海風風化後導致的,才是符合常識的,對聯畢竟是真實存在的。為紀念其建橋之功, 在吉祥寺內還築有越浦大師的石塔一座。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寧海橋從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至清代四百年間歷經六次重建,現在儲存的是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的,又是一個十年的工程。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站在橋頭以思維翻閱寧海橋建造的初衷和歷史,我心有疼痛之感,滔滔不絕的水流,你可知道蒼生的苦難?望水興嘆的眉頭,渡船翻覆的絕望;所幸,有先民的意志,越浦師父的智慧和八方的支援。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縱觀最原始的橋,全長225。7米的長度,十四個橋墩十米的高度,在眼前氣勢如虹,在流水中雄渾、沉穩,泥沙沉澱處不見時光,似老未老。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我很不喜歡古橋上覆蓋的那一層水泥橋面,雖然當年是便於車輛的交通設施,利於兩岸文明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但對於古橋卻是一種痛,不堪重負的痛,像北岸橋頭那隻玩繡球的石獅的耳朵嵌進水泥板的痛,無法訴說。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它,在夕陽下對著我,有頂天立地的魄力。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走進橋樑,古橋與水泥橋面尚有一米五的高度空間,只見古橋面由五根石條鋪設,每根石條一點二米四方,平均淨跨十一點八米長,橋面寬八點八米,超越了泉州五里橋的間距,是閩中橋樑之最。聽說石條上刻有捐贈者的名字和數量,可惜多數沒有看到,但我相信那是屬實的。古橋仍然保留著宋代的建築方格,以粗獷穿越時空,穿越城市的浮濁,造福一方。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我驚訝於橋頭四個形狀各異的石獅雕刻,南岸兩隻略小一點,表情平易近人,像是在迎接過往的行人;北岸兩隻則生動有趣,一隻盤臥做抓耳撓癢的模樣,另一隻則略有所思,像是在感嘆世間的風雨飄搖和古橋曾經的磨難。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許多扶欄已經殘缺不全,畢竟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對於幾百年前的水上交通算是非常強大的了,經得住風雨,經得住歲月。寧海橋,像兩岸人民的親人,我能想象當年第一次通橋時人們的喜悅裡有超越生命的意義和感動。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古橋頭另有四尊石雕橋頭將軍,高三米,為明代打造的,僅存兩尊,有兩尊是不久前補做的。雕像各自手持寶劍,身著盔甲,威風凜凜,旨在鎮橋,意保安平。南岸有一尊左手拄劍,右手持一顆石珠,尚不知其用意,其餘姿態皆雷同,這也是我許多年前經過時的第一印象。那是一個早晨,陽光在石雕的珠子上閃耀,此時與吉祥寺聯想起來,像是佛光。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我多麼希望把水泥橋面拆掉,還寧海橋一副古老而又真實的面孔,僅為步行橋即可;讓我們用腳步再去領略簡單和慈悲的溫度,承載著“寧海初日”的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才是它將來真正的使命。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老人們常說的“走橋要念志”,指的是不忘前人建造之功;成為莆田俗語的“皮比橋兜石還厚”;“像橋兜的水,流入無聲音,流出嘩嘩響”。前者形容某人無恥,後者形容某人喜歡佔便宜。前者可以看出橋兠石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後者則是人們對溪海交匯的寧海橋的潮汐現象認真觀察得出的結論。

俗語深藏哲理,融入寓教於樂的思想,這是從一座橋延伸出來的雅俗共賞的文化。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明代邑人陳經邦《寧海橋記》形容該橋“跨溪海之吭喉,束潮汐之吞吐”。寧海橋使得天塹變通途,功欲千秋。

前人有詩句贊曰:“天雞催落潮,澎湃撼橋石,破門湧金輪,洗出海天赤“,不愧為莆田名勝之一。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為什麼在臨水近海之處的景觀稱“寧海初日”而不是日出呢?由於兩岸堤岸的影響,看海面日出是不符合常理的,但是此處日出之後卻能成為奇觀,也是不可多得的。也許是上天的眷顧,不偏不倚地眷顧這一項戰勝洪荒的工程吧。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最美的觀賞時間為端午節前後,太陽軌跡剛好處在木蘭溪入海口方位,日出之後直射橋下的激流,濁浪排空猶如金龍翻江,光影倒映在橋身上湧金流彩,因蔚為壯觀而久負盛名的緣故。雖然,我未曾領略,或許我還沒攢夠與奇景一逢的緣份,期待著那一天早點到來。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夕陽西下,一群白鷺飛過,降落在岸邊的灌木叢中,它們應是食足投林的歸程;幾隻漁船從東邊經過橋涵正在靠岸,漁舟唱晚,應是收穫頗豐。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指尖撫過黃昏的橋欄,我裹著一襟風塵緩緩離開寧海橋,回首處那四隻被壓抑的石獅,希望不久的將來能重見天日,重新沐浴和煦的陽光,與繁華對話,與星辰輝映。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古渡,潮來潮又去,古橋,於時空之中,願能長存,載物載德。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題寧海橋》

餘永東

洲頭一望扼長川,已跨蘭溪七百年。

十四橋墩平闊塹,五條石板勝輕船。

功成曾集三朝力,資得因籌八面緣,

始於元朝元統事,六圯六建自空前。

作者簡介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文字作者:餘永東,網名畫滿樓。一個喜歡寫詩的畫家,或者說是一個喜歡畫蝴蝶的詩人,喜歡自己撰的一句話:勤能補拙,愚字本來有心。仙遊縣飛山詩社成員,仙遊作協會員,攝影愛好者。

木蘭溪盡頭有一座石橋,在海邊屹立了近七百年!

攝影作者:佘琦輝,網名大米,騎行在路上,攝影在路上,分享快樂在路上…

跨溪海之吭喉,束潮汐之吞吐。

——陳經邦

莆田旅遊網

ID:ptlywcomcn

在這裡,遇見最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