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盜墓筆記》中描寫的“玉俑”,歷史上確有其物

菜單

《盜墓筆記》中描寫的“玉俑”,歷史上確有其物

看過小說《盜墓筆記》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知道,在第一部七星魯王宮的篇章內,無邪和三叔一群人在魯殤王的陵墓地宮內發現了一幅“玉俑”。這件東西就穿在魯殤王的身上,由無數塊玉片組成。它還有一個神奇的功能,能讓屍體千年不腐,並且每500年蛻一次皮。每蛻一次皮就會年輕一次,直到穿著玉俑的那個人死而復生。小說裡面的鐵面生把魯殤王從陵墓裡面拉了出來,自己躺進了“玉俑”,於是3000年來都沒有死亡腐爛,反而還有呼吸,宛如睡著的活人。

那麼這“玉俑”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它又為什麼能使人長生不老呢?

《盜墓筆記》中描寫的“玉俑”,歷史上確有其物

小說當然是虛構的,魯殤王和鐵面生歷史上也並無其人。不過,“玉俑”這個東西卻是確確實實存在。它的原形就是漢朝的“金縷玉衣”。並且歷史上能夠有擁有“金縷玉衣”的人,他對玉衣期望值和《盜墓筆記》小說中描寫的功能是一樣的,希望能夠藉助“金縷玉衣”屍身不腐,獲得重生。

1、金縷玉衣最早出現在什麼時代?

《盜墓筆記》中魯殤王得到的那件“玉俑”,是從西周時期的周穆王時代流傳下來的,一直儲存在周穆王的皇陵裡。周穆王本來想借助它返老還童,以期完成與西王母的約定。那成想到竟然被魯殤王盜了陵墓,取走了玉俑。但是,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金縷玉衣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在漢代,確切說是西漢。

金縷玉衣也稱‘’玉匣‘’、‘’玉柙‘’,它出現之始的作用就是古代帝王和皇族成員死後入殮之時穿在身上的殮服。它的外形大小與人體規格的比例為1:1。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線。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

《盜墓筆記》中描寫的“玉俑”,歷史上確有其物

那麼人死後為什麼要穿上這種玉衣呢?除了象徵穿戴者身份尊貴之外,最終要的一點,就是漢代人認為玉是“山嶽精英”,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洩,就能使屍骨不腐,那麼來世便可獲得再生,所以用於喪葬的玉器在漢代的墓葬規格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2、歷史上很多帝王諸侯都曾用金縷玉衣陪葬

《盜墓筆記》中魯殤王的那件玉衣,由幾千塊質地通綠的玉片組成,且每一塊玉片大小相同,玉片之間用絲線相連,鑲嵌的嚴絲合縫,且沒有線頭可拆。以至於三叔想要把玉衣從屍體上脫下來,都不知道改從何處下手。那麼這些給帝王貴族陪葬的金縷玉衣,它們又是怎樣製作成的呢?

根據從數年前從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家族墓葬中發掘出來的兩套金縷玉衣來看,這種作為陪葬品的玉衣有著極為高超的製作工藝。“玉衣”的形狀和人體幾乎一模一樣,由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六個部分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並用金絲加以編綴。頭部由臉蓋和臉罩組成,臉蓋上刻製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組成臉蓋的玉片絕大部分是長方形的小玉片,雙眼和嘴是在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塊長條瓦狀玉片合攏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構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離的;前片製成胸部寬廣、腹部鼓起的體型,後片的下端作出人體臀部的形狀。褲由左、右褲筒組成,也是各自分開的。手部做成握拳狀,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狀。一些玉璧,以及飯含、佩帶之物等。前胸和後背共置玉璧18塊,並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頭部,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製成的。另外,頸下有瑪瑙珠48顆,腰部出玉帶鉤。整套“玉衣”形體肥大,披金掛玉,全長1。88米,共用玉片 2498片,金絲約1100克。其精巧的製作工藝就是放到現在也是令人歎為觀止。

目前這種金縷玉衣在中國的土地上已經出土並且拼湊完整的已有20多件。除了在中山靖王劉勝的家族墓葬中發現了兩件完整的之外,還有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墓、東漢楚王劉戊(一說為第二代楚王劉郢客)墓、曹操的宗族曹騰(曹操祖父)墓,和1986年發掘的河南永城芒山鎮芒碭山僖山漢墓,也就是相傳被曹操盜掘過的西漢末期的梁王墓。在這些墓葬中都出土了不少做工精細的金縷玉衣。這些玉衣耗用玉片、金絲巨多,往往需要數個玉匠一起工作,花費好幾年的心血才能完成一件。

3、金縷玉衣的長生不老之說

關於金縷玉衣的起源,雖然目前出土的玉衣都是漢代的,但也並非就說這東西是在漢朝驟然形成的。金縷玉衣也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它起初的原形,應當是上古時期的金縷五面罩、玉帽、玉手套和玉鞋。到東周時期,又出現了“綴玉面幕”,“綴玉衣服”。這些應當都是西漢時期完整的金縷玉衣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