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羑里之囚:曾是商王幫兇的周族,走上反叛之路,改變了華夏命運

菜單

羑里之囚:曾是商王幫兇的周族,走上反叛之路,改變了華夏命運

在河南省湯陰縣城北4公里處,有一個規模不大的旅遊景點,叫羑里(yǒu lǐ)城。

羑里之囚:曾是商王幫兇的周族,走上反叛之路,改變了華夏命運

別看這兩個字讀起來彆扭,在中國歷史,特別是文化史上,卻赫赫有名:3000多年前,這裡曾經是商王朝的監獄,囚禁過一位偉人:周文王姬昌(姬昌,姬姓,周氏,名昌。按照周朝的禮儀,稱呼一個男子,應該用“氏+名”,所以事實上他應該叫“周昌”。本文暫從習慣叫法)。

按照通常史料說法,西伯侯姬昌治理有方,勢力逐漸坐大。商紂王聽信饞言,懷疑姬昌謀反,於是把他囚禁在羑里。姬昌在獄中發奮,推演出《周易》來。

這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雞湯案例,“西伯拘而演《周易》”,鼓舞了司馬遷寫完《史記》。後人為紀念此事,就在羑里舊址上建了一座文王廟。

羑里之囚:曾是商王幫兇的周族,走上反叛之路,改變了華夏命運

文王廟

文王廟坐北面南,現存建築為明清兩代所建,共計有正殿5間、 演易臺2間、山門3間、演易坊1座。坊後有“周文王羑里城”明代石碑1通,左側有“禹碑”,名“岣嶁文碑”,系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立,字形古怪離奇。又有“八卦碑”,為明代刻石;右側有乾隆御書碑,上刻草書謁文王祠詩一首。

羑里之囚:曾是商王幫兇的周族,走上反叛之路,改變了華夏命運

岣嶁文碑

其後為演易臺,臺高13米,牆厚1米。

羑里之囚:曾是商王幫兇的周族,走上反叛之路,改變了華夏命運

文王易

古人建景點,往往應景而建。不過近年來考古發現,演易臺下確實是個古老的文化遺址,從龍山文化到殷商文化,都有遺存。可見,在商朝以前,這裡確實是先民活動的地方。

周文王為何被拘禁在此?這還要從羑里北邊不遠的殷墟說起。

一、商朝是野蠻“食人族”,周族曾為商朝提供“食材”——人牲

1、商王朝野蠻程度令人驚詫

羑里往北不遠就是安陽市,安陽市北郊有著名的殷墟。殷墟考古發掘揭示,商王朝是一個非常野蠻的民族。

商人相信,上帝和祖先神靈主宰著人世間的一切禍福,要好好祭祀他們。異族人的血肉則是奉獻給上帝和祖先的最好禮物,所以他們祭祀一定要用人,這些人被稱作“人牲”。

據甲骨文的記載,商人用活人獻祭的方法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是“卯”祭,這個字是人或牲畜被掏空內臟之後,對半剖開懸掛的形狀,如同今天屠宰流水線上懸掛的豬羊。

其他獻祭方式還有:奉獻人牲的內臟、鮮血、頭顱。加工人牲方法有燒烤、滾湯燉爛、風乾成臘肉等等,都有專門的甲骨文字。——這些加工食物的方法,與日常飲食所用一樣,因為他們就是奉獻給神靈的飲食。

羑里之囚:曾是商王幫兇的周族,走上反叛之路,改變了華夏命運

神明享用祭品時,也對祭品施加了祝福。所以典禮結束之後,獻祭者將分享祭品。人牲呢?當然也被分享了。就是說,商朝人,特別是上層社會,就是一夥食人族。

這並非只有考古證據。歷史文獻記載,對紂王有異心的一些小國君如“鬼侯”“鄂侯”等,都被做成了肉乾,分賜給其他邦君為食。

在殷墟,我們還可以看到商朝人用人做殉葬例項。一個個活人,被擺成坐姿埋在地下。

羑里之囚:曾是商王幫兇的周族,走上反叛之路,改變了華夏命運

如果不是有考古發掘,僅從史料上看,上面所說的殺人制成肉乾分而食之,可能只是表達商王憤怒的偶爾做法。但考古發掘說明,這不是偶然事件:商朝就是一個野蠻的食人族。

但為什麼後世史料,特別是周朝的史料,對此隻字不提呢?商人吃人,周人是知道的。周人建立周朝,不是正可以藉此事譴責商朝,論證自己的合法性嗎?

——那是因為,周人自己就是這些罪惡的參與者!

2、周族竟然是商朝的“獵人”

周族最初生活在陝西北部的深山之中,和野蠻民族羌人沒什麼區別。他們形成部族後,才給自己冠以“姬”姓,而把周圍其他部族稱為“姜”姓——姜子牙就是來源於這些部族。

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一代人,周族才有了比較可靠的記載。古公亶父帶著族人遷出深山,來到渭河平原,開始進行農業墾殖。

古公亶父帶給周族的最大變化,是他投靠強大的商王朝,成為商王朝在西部邊遠地區的統治代理人。他們最主要的職責就是為商朝提供羌族人牲。——這是被後來周人刻意掩埋、忘卻的歷史,但出土甲骨文洩露了一點資訊。

商王室祭祀用的人牲主要來源於羌人。根據甲骨文的記載,羌人佔了祭祀被殺者的一大半。

周族本沒有文字,甲骨文的“周”字是商人所造。商人對殺人獻祭有一個專門的動詞:“用”。大量甲骨文記載,商王“用”羌人男女和牛羊奉獻神靈。

甲骨文中的“周”,是“用”和“口”兩個字的合寫。《說文解字》對“周”字的解釋也是“從用、從口”。就是說,在商人眼裡,“周”族就是繳納供“用”人口的!

古公亶父和周人的這種行為,是對家鄉族人的無恥背叛。但靠著捕獵羌人,周族成為商朝在西方代理人,也得到了相應的報酬:有鋒利的銅兵器可以幫助他們捕獲獵物;商人馬拉戰車的軍事技術,可能也在這個時候輸入了周族。

這一點,不由叫人想起歐洲殖民者是如何從非洲捕捉黑奴的:很多時候,歐洲人不是自己去捉人,而是挑撥部落之間的衝突,利用一些小恩小惠讓黑人去捉黑人!

有時候,最危險的不是公開的敵人,而是懷有貪婪之心的同類。

二、周文王被囚的真正原因:《周易》透露“不臣之心”,招來橫禍

1、周族與東方聯姻,得到當時“高科技”產品:占卜術

古公亶父以來三代人,近百年時間裡,都在努力趨附商朝。按照傳統婚俗,周族首領應當迎娶姜姓的夫人,但古公亶父的兒子季歷、孫子周昌都是從東方迎娶夫人。

周族宣稱這兩位夫人都是商人,甚至是商王之女。但據《孔子大歷史》一書作者李碩的考證,商人的姓是“子”,而季歷和周昌的兩位夫人,分別姓“任”和“姒”,她們只是來自臣服殷商的外圍小國而已。不過任、姒兩位夫人的母國,比周人先進的多,後世詩歌中充滿了對她們的頌聲,稱她們為“大任”“大姒”。

兩代東方新娘給周族上層帶來了東方文化,最“先進”的當屬甲骨占卜之術。它融合文字、佔算和溝通鬼神的通靈術於一身,商人發揮到了極致。

其中,對卜骨燒灼紋路進行解讀和運算的部分屬於“八卦”。周文王老年時,痴迷於東方神秘運算技術。

由此,周人和古中國的命運開始發生轉折。

2、周昌對八卦的改造招致商王懷疑

據後世傳說,周文王在被囚禁羑里期間,將八卦推衍為六十四卦。這種說法也許有一定來歷,但他接觸和演算八卦肯定更早。

可以想象,當老年周文王對“八卦”發生興趣後,肯定對占卜師軟硬兼施使用了各種手段,終於迫使他們交待出卦象運算原理。

羑里之囚:曾是商王幫兇的周族,走上反叛之路,改變了華夏命運

據李碩《孔子大歷史》一書的考證,現存《周易》中的《彖辭》部分,據說就是文王周昌所作,其中有些語言確實顯露出不臣之心,比如“宜建侯”“履帝位”“建侯行師”這類語言,已經明顯超出了臣子本分,充滿反逆殺機(屯、履、豫卦)。

沉溺在卦象演算中的周文王忽視了一點:他求教的占卜師來自商人控制的東方,他們和故鄉的同行有密切聯絡。周文王的不臣之心,很有可能透過占卜師的通訊渠道傳向殷都,而商朝占卜官又是商王的心腹。

於是,商朝軍隊帶走了周文王,並且是在沒有發生戰鬥的情況下帶走的。帶到商都後,周文王就被關押在羑里。

三、“兔兒冢”:周文王吃下長子的肉,才打消紂王的懷疑

據史籍記載,周文王長子伯邑考到殷都之後,被商紂王處死且做成了肉醬,並送給周文王,據說是考驗他是不是聖人。

周文王也知道對方的用意,所以忍痛吃掉了兒子的肉,獲得信任並被釋放。——在商朝使者離開後,他把兒子的肉吐出來,再埋起來,後來這個地方就建起一座伯邑考的墳墓,俗稱“吐兒冢”。時間長了,訛傳為“兔兒冢”。

羑里之囚:曾是商王幫兇的周族,走上反叛之路,改變了華夏命運

這似乎是野史雜談,但根據殷墟的考古發現和甲骨文獻,我們知道,吃人肉這種事對於商朝人來說是小事一樁。或者,商朝人根本就沒有隱瞞送來的就是伯邑考的肉這一事實,就是要看看周文王——你服不服?

吃下去,就意味著徹底服了,於是周文王重獲自由。商紂王對他的悔過非常滿意,竟授予他“西伯”身份,讓他代表商朝管理更大範圍的西方事務。

周文王被囚禁了七年。在漫長而又無聊的囚禁生涯中,他只能靠擺弄周易解悶,我們不知道八卦演為六十四卦的工作是不是就在這期間完成,但出獄回到故鄉之後,又經過一些年的努力工作,後世卦師們衣食之源——《周易》產生了。

四、羑里之囚,影響深遠

周族人在這次大事變中,一方面非常屈辱和慘痛地失去了一個王子,這血海深仇必須要報復。另一方面,周文王父子們的殷都之行,也有機會面對面觀察、瞭解商朝社會。

消除距離,也就消除了恐懼。周文王父子應該在殷都發現商朝人也是普通人,內部亂糟糟,外部也是疲於東方的征戰。放周文王回去,只不過是因為他們不想東西兩面作戰。周族人從此有信心、有決心推翻商朝。

從殷都返回之後,周文王又活了九年。他的身體還算康健,記憶力卻迅速下降。後來周人史詩說他“不知不識,順帝之則”,其實是得了老年痴呆症。他在最後幾年中,做了兩件大事:

一是藉著商紂王授予的“西伯”頭銜,拉攏、團結周邊羌人等部族,獲得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羌人同盟軍的支援。對不願服從的部族、方國則進行武力征服。周人擴張非常迅速,勢力伸展到關中之外,這為伐商做好物質準備。

二是完成了《周易》。他透過《周易》各種卦象顯示的預兆,推算出滅商大業必定成功,為周族人提供精神支撐。

按照傳統說法,《周易》成書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就是由伏羲畫八卦,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即作六十四卦和卦爻辭),和孔子作“《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的《易傳》。

羑里之囚:曾是商王幫兇的周族,走上反叛之路,改變了華夏命運

今天很多學者認為,《易經》卦爻辭是編纂成的,有編者,姓名失傳,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或筮人,即《周禮·春官·宗伯》所說“掌三《易》”的人。編纂時間約在西周中後期。

但筆者認為,就《周易》裡面大量的經營天下的思考和深刻的憂患意識,不是周文王這樣經歷過坎坷同時具有很高地位的人,是寫不出來的。

——只是,周文王年紀太大了,已經不適合親自實現伐商大業。

他去世後,次子姬發自稱武王,開始伐商。他仍然延續文王的紀年,按照他的解釋,父親的在天之靈指導著他的滅商大業。

父親打下基礎,由兒子臨門一腳實現改朝換代,這個情況以後屢見不鮮,開端就在此。

周人親眼看到也親身體驗商朝野蠻習俗帶給人們的痛苦,所以取代商朝之後,開始人文反思,關注人的價值,思考道德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制定了一套名為“周禮”的文化體系。

周公制禮作樂,保證了中華文明的永續發展。

我們可以對照同時代的古埃及,那也是一個以野蠻為特色的古文明,始終沒有發展出人文精神來。所以,埃及四千年,最終止步於公元前。

從這個角度來說,商周之更迭,是中華文明能夠永續發展的一個關鍵。

——

而商周更迭的開始,就是羑里之囚。

參考文獻

本文關於周文王與《周易》的關係,主要參考了李碩的《孔子大歷史》,特此說明。

司馬遷:《史記》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

宋振豪:《商代史論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