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是“斯人也”還是“是人也”?無須再做爭辯,這個建議期待採納

菜單

是“斯人也”還是“是人也”?無須再做爭辯,這個建議期待採納

文/平老師

導讀:現代人真的集體失憶了嗎?如果按全國語文總編和人教社的回覆,應該是這樣,如果時光的隧道能夠穿越,也許我們就能發現是讀者錯了還是編寫教材的錯了。

到底是“故天將降任於是人也”還是“故天將降任於斯人也?”,此話題被網友討論得異常火爆,甚至連我們的父輩都清晰記得,是“斯人”沒錯,我們學習的就是“斯人”。

是“斯人也”還是“是人也”?無須再做爭辯,這個建議期待採納

“60後飄過,就是斯人沒錯”、“我是90後,座標江蘇,是斯人沒錯……”

難道我們集體失憶了嗎?一篇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備受大家關注。

01

人教社及北大教授集體聲稱:就是“斯人”

絕非網友上綱上線,假如教材真的沒有出現過“斯人”的話,為何會有如此之多的讀者反映他們學習的就是“斯人”?事關學術嚴謹性和人教社的名譽問題,人教社不得不作出說明,人教社回覆:自從1961年收錄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課文以來,歷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從未有過“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態度之堅決,回覆也霸氣!

此時全國統編語文總編北大教授溫儒敏也站出來為人教社聲援:

人教社的課文所選自中華書局的《孟子譯註》,並沒有改,本就是“是人”,就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孫玉文也表示,古代傳下來的文獻記錄中,孟子這句用的就是“是人”。

是“斯人也”還是“是人也”?無須再做爭辯,這個建議期待採納

是“斯人也”還是“是人也”?無須再做爭辯,這個建議期待採納

溫儒敏和孫玉文

溫總編和孫教授都是北京大學頗富知名度的人物,他們如此堅定地認為人教社一直以來引用的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而不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02

難道我們都錯了嗎?

傳統中國文化是要原汁原味的,如果隨意改變,就是去了其韻味,同時,也是對文化傳統及古人的不尊重,小編也查了不少人教社出版的文獻,確實找不到“斯人”的文章,難道大家都錯了?網友很迷惑。

是時空錯位了,還是大家失憶了?人教社和語文總編都堅定地認為,就是“是人”不是網友陳述的“斯人”,人教社沒有錯,但網友的記憶真的錯了嗎?這錯綜複雜的關係如何解讀?誰的說法才是正確的?

是“斯人也”還是“是人也”?無須再做爭辯,這個建議期待採納

如果沒有教材採用“斯人”的話,相信網路不會出現這爭執不下的聲音,無風不起浪,讀書人也不可能自己編造用“斯人”去代替“是人”的說法,大家都知道,一味地爭執是沒有結果的,但他們還是希望人教社及溫總編給個說法,“斯人”到底從何而來?

03

“斯人版”教材現身,打了誰的臉?

有網友檢索到,有三個版本的教材用過“斯人”,分別是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冀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和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

是“斯人也”還是“是人也”?無須再做爭辯,這個建議期待採納

不同版本的教學教材覆蓋了從小學到大學的內容,均出現過“故天將降任於斯人也”的語句,難道這三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是錯誤的,學生學到的知識點也是錯的?

有網友提出異議,如果是高考或者研究生入學考試,命題人把孟子的這篇著作當考題的話,怎樣確定標準答案?考生如何填寫才是正確的?如果學習“斯人”版教材的考生是不是很吃虧?人教社和溫總編能否給個合理的解釋?

04

建議全國使用統一教材,你如何看?

語文教材版本不一,即使同樣的題材也會有細微差異,錯誤在所難免,網友的質疑不是針對某個人,他們要的是一個態度。

一個“是人”,一個“斯人”,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看到的是人教社的辯解和蒼白無力的解釋,溫總編也在為其圓場,而不是從問題的根源去解釋,未免不太合理。

因此,網友建議語文教材使用統一版本,目前教材版本魚龍混雜,統一之後便有了一個標準,更好地為教育服務。

對於這個建議,你怎麼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平老師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