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陽氣“飄起來”,雜病就冒出來!餘聽鴻的醫案,教你收好陽氣

菜單

陽氣“飄起來”,雜病就冒出來!餘聽鴻的醫案,教你收好陽氣

我常常捫心自問,我的文章,能給讀者帶來什麼?

思來想去,我覺得,我唯一能做的,是帶給讀者對中醫文化的感知。

感受一種文化,傳承一種精神,延續一種血脈。

讓中國的傳統醫學,在新時代裡,砥礪前行。

閒言少敘,我現在要跟你說這個話題,就是一種中醫文化的再現。

我想說的是,我們體內的陽氣,必須要“收得住”。

收住陽氣,我們氣定神閒。陽氣收不住,飄上去,雜病就冒出來了。

陽氣“飄起來”,雜病就冒出來!餘聽鴻的醫案,教你收好陽氣

我給你講個例子吧。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餘聽鴻。這是一個非常美的名字。

此人大名叫做餘景和,生於1847年,卒於1907年,聽鴻是他的字。他是晚清的一代名醫。當時,由於他醫術高明,故而百姓都叫他“餘仙人”。

他有一部專著,叫做《診餘集》。我說的這個故事,就源於《診餘集》。

有一天,餘聽鴻被急促的敲門聲吵醒。

開啟門一看,是常熟寺附近一家木梳店的老闆。

來人急切地說,務必請餘仙人到家中一趟,診資不是問題,只要能救人一命即可。

餘仙人打點好形狀,隨之而去。

到了患者房中,見識多廣的餘聽鴻,也是眉頭一皺。

原來,患者姓餘,是老闆的兒子,也就是二十多歲。讓人觸目驚心的是,他的嘴裡都是血!

原來,這個人從早些時候開始,出現了牙齦出血現象。別人牙齦出血,都是點到則止。他不,出血非常多,醫案記載是“血流盈碗”,淌了一碗血啊。而且,伴隨牙齦的萎縮、腐爛。

與此同時,患者面紅目赤,一派火勢上炎之象。

餘聽鴻看過前醫的方藥,多為清熱去火之品。

陽氣“飄起來”,雜病就冒出來!餘聽鴻的醫案,教你收好陽氣

這時候,患者的父親催促:“餘仙人,犬子病如此狀,您有何高見?我膝下僅有這一子,將來還指望他繼承家業。還望您快快救他”。

餘聽鴻則不緊不慢,把鼻子湊到患者嘴巴旁邊,聞了聞。

接著,和患者聊天。說的盡是一些家長裡短,無關緊要之話。一邊說,一邊拉著患者的手,不住地撫摸。

這一切,更讓患者家人著急。心想,這餘仙人到底要做什麼法事啊?

接著,看餘聽鴻切脈。

良久,餘聽鴻直起身來道:“此乃少陰龍火上燔,當導龍入海”。

於是,餘聽鴻安排,立即用肉桂五分,做成小藥丸,讓患者空腹服下,接著再喝下一碗粥。

家人一聽,馬上照做。

接著,餘聽鴻寫了一個配伍。這個配伍如何組成,醫案裡未曾明言,只不過說是“甘涼鹹寒滋降”之品。後世醫家推測,無外乎熟地、麥冬、山茱萸、龜甲、鱉甲之類。因為這些,是滋陰降火的常用藥。

最後,餘聽鴻囑咐,用生附子和麝香兩味藥,做成小藥餅,外敷在左腳心的湧泉穴上。

結果,不多日,患者完全不出血了。牙齦逐漸有所恢復,面紅目赤之感也消失了。

患者家人特別高興,史載“欲贈半數家資”。餘聽鴻堅辭。

這裡頭是怎麼回事啊?我用我粗鄙的中醫知識,給您簡單解析一下。

還是那句話,如我開篇所說,陽氣是不能“飄起來”的。陽氣一旦飄起來,雜病就呼呼呼地冒出來。

顯然,上文中的患者,就是陽氣“飄起來”了。

你看,這個人面紅目赤,牙齦出血。這個現象是熱象無疑。但是,餘聽鴻透過望診、聞診,問診,以及切診,發現患者的所謂熱象,是虛假的。他的真正問題,在於真陽虧虛。

因為,透過望診,餘聽鴻發現,患者神情淡漠、精神不振。

透過聞診,發現患者說話聲音低微,口齒間沒有臭穢之氣。

透過問診,發現患者言語緩慢,沒有半點燥象,而且自述畏寒肢冷。

透過切診,發現患者脈象重取無力,而且手足不溫。

所有這些資訊,餘聽鴻都收集到了。很顯然,這是一派陽氣虛餒之象啊。

陽氣“飄起來”,雜病就冒出來!餘聽鴻的醫案,教你收好陽氣

到這裡,問題很清楚了——患者腎中真陽不足,一派寒象,這就把僅剩下的不多的陽氣,逼迫到頭面,形成頭面的熱象。實際上,這就是上熱下寒。一切,都是腎陽不足所致。

這時候怎麼辦?要引火歸元。如何引?餘聽鴻首先用的是肉桂。肉桂是溫補腎陽的一味藥。真陽得以補充,則下焦寒邪得以清散,上浮的陽氣就不會被逼得“慌不擇路”,於是安心返回下焦,這就能讓頭面的火熱之勢得以緩解。

後來,餘聽鴻用生附子和麝香來外敷湧泉穴,也是這個意圖。

但是,上頭的虛火,你總得管一管啊。不能說只治本,不治標。要標本兼治才行。於是,用“甘涼鹹寒”之品來滋降,清頭面虛火。

這樣一來,患者的問題就得到很大改善了。

所有這些,是我對這張醫案的解讀。當然,這是我自己一個人的看法,也許學界有不同的意見,那就歡迎大家留言批評。

那麼,從這個故事裡頭,我們能得出什麼啟示呢?這就是由於陽氣不足所致的上熱下寒現象,是真實存在,不能忽視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有些人,手腳冰涼,畏寒怕冷,結果卻容易口腔潰瘍,潰瘍處疼痛萬分,而且紅腫明顯。還有的人,身體虛寒,卻偏偏心煩耳鳴,夜寐不安。有些人更離譜,一點涼的不敢吃,甚至到了冬天連涼水都不敢碰,結果嗓子反覆上火。所有這些,我們都該考慮一下,是不是陽虛導致的虛火。這就是所謂陽氣“飄起來”了。

陽氣,本來就該老老實實藏在腎中。腎主封藏啊,它天生就該封藏陽氣的。你看腎的繁體字,上半部就當“堅固”講,可見腎的天職,就是藏。如今,腎氣虧虛,腎陽不足,它藏不住那一點點陽氣,反倒讓它們飄起來,那當然是雜病叢生啊。你說是不是?上面所舉的例子,都是這個道理。

這個時候怎麼辦?引火歸元,把陽氣補起來,腎氣強起來,陽熱降下來,然後再老老實實的藏起來。人體,就安生了。道理很簡單。至於說操作方法 ,古人往往用肉桂等中藥材研末,加點料,最簡單的就是用水,做成藥餅,外敷腳底。有的時候用肉桂,有的時候用山萸肉,有的時候兩者一起用。這是較為常用的做法。至於說餘聽鴻的用生附子外敷,現在做的人少了。

總之,陽氣這個東西,要穩,要收,要藏。我們古人講人要沉得住氣,意思也就是要收住陽氣。這是中華傳統醫學給我們的啟示,我們不得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