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菜單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讀書,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

“讀書,是如何決定著你的生存質量?”

“讀書,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改變?”

一場以“書香砥初心,悅讀礪使命”為主題,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為使命的“悅讀”體驗課精彩開講。

11月29日下午,『We領讀』2019“校園行”走進巢湖學院,於學院致知樓報告廳與師生們歡聚一堂。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活動當天,巢湖學院圖書館館長

陳恩虎

主持並致辭。致辭中,陳恩虎館給予本次活動高度評價,用“一高三新”為關鍵詞,形容本次活動:“一高”即活動的立意高遠,“三新”即活動的形式、內容和觀念的新穎。他希望每一位學子都能做有情懷的領讀人。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巢湖學院圖書館館長 陳恩虎

寒冬雖至,但巢湖學院內書聲琅琅,學習氛圍熱情高漲。『We領讀』總策劃、中國科大管院校友會教育分會副會長、資深媒體人

趙 媚

深受感染,在開場演講時,她真誠感慨:“當你發現,一所高校最高大壯觀的建築是圖書館,並處軸心位置,你會作何反應?”“當你遇見不遺餘力勉勵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多讀書、讀好書,只要和“讀書”有關的事都尤為重視的校領導,你會作何感想?”“閱讀既是在讀‘有字之書’也是在感悟‘無字之書’。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WE領讀』以“同讀有益之書、共走有趣之路”為發心,在“線上發聲+線下發生”的座標上砥礪前行,一路遇見的滌盪心靈、引領攀登的良師益友們是寶貴的收穫,馳而不息……”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We領讀』總策劃 趙媚

趙媚老師的一番話溫暖而堅定,在場的同學們深受鼓舞!本次活動恰逢巢湖學院的讀書月,『We領讀』特邀領讀者、合肥線上總編輯邊冠峰老師也有備而來,一場關於讀書的討論就此展開,現在就與We一起回顧現場,一起討論關於讀書那些“我們為什麼要知道”的事!▼

我們為什麼要知道

領讀者:邊冠峰

網上段子說:人醜就要多讀書。因為認為讀書有美容功效,胸有詩書氣自華嘛。顏值不夠,需要讀書來湊。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在座的諸位就都可以不讀了。特別是女同學們,完全沒有必要。網上的段子當然可以一笑,不當一回事兒。那麼下面我們再看看當前讀書領域對這個問題的主流答案,國內引領讀書風潮的頭部IP是樊登讀書會,這個讀書會曾對這個問題有以下的金句:

“讀書不是業餘活動,讀書是必需品,讀書是個要命的事兒”

“讀書不是業餘活動,讀書是必需品,讀書是個要命的事兒”

“書裡寫的未必都對,但總比你瞎想強”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領讀者 邊冠峰

這些話的動機也許是好的,希望人們去讀書、多讀書。但這三句話本身每一句卻都是“錯”的。因為讀書這件事從它的起源開始,就是一個業餘活動,而且還是一個純業餘活動。這個在之後我們還會細說。讀書更不是必需品,如果僅僅為了生存,不讀書一點問題沒有,所以一點都不會要命。大家要知道,1949年,全國5。5億人口,文盲3。2億人。由此可以算出,新中國成立初的文盲率是58。2%。但依然建起了一個新中國。唐代的詩人章碣更是在它的詩裡直接寫出:“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你看,不讀書不但不會要命,甚至一點都不會耽誤推翻一個帝國。

“書裡寫的未必都對,但總比你瞎想強”?未必。人類哲學的發端正源於人類的胡思亂想,但這種胡思亂想恰恰成為科學的前瞻,而顛覆性的科學幾乎都是從敢於瞎想開始的。愛因斯坦跟初戀女友談戀愛時,就最喜歡跟女朋友說,假如他和她騎著一束光會經歷什麼、會看到什麼……這種想像真是太浪漫了,讓人覺得美極了。但他的女友覺得這個人是不是瘋了,不帶這麼談戀愛的嘛!我們今天知道,相對論是一個公式,但它卻被譽為20世紀最美麗的思想,愛因斯坦是因其瞎想的偉大而偉大,並非因為公式。直到今天,宇宙仍活在愛因斯坦的凝視之下,光速仍是不可突破的屏障。現在據說量子有可能突破。

“如果你覺得在生活中有任何困難,都一定有一本書等著你”?一是,生活永遠不會如此簡單,二是,這句話在邏輯上本身就莫明其妙。假如真有這樣一本書,我不知道它等著你究竟要幹什麼?幫你渡劫?給你寬慰?你的房子今天要被強拆了,你最愛的女神明天要和別人結婚了,你後天查出了不治之症……克服或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也許有,但去圖書館肯定不會是首選。

因此,我個人的觀點是,

“書裡寫的未必都對,但總比你瞎想強”

不讀書也不會要命,不會影響生存,但讀書,卻決定著你是否擁有高質量的生存。奢侈品也一定不是必需品,就像LV皮包、愛馬仕皮帶或蘋果11手機都不是過日子所必需的。你送一個,女友笑逐顏開,並不是因為她沒包裝東西或是腰間就缺這根皮帶,而是在於它看不見的附加值。但高質量的生存卻只有透過讀書才能完成,它所帶來的附加值要遠比LV、愛馬仕奢侈的多,因為它遠遠超越了可憐的物質。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漫長的讀書史上,讀書都曾是一項純業餘的奢侈性活動。在古希臘,歐幾里得的學生曾問他:老師,讀這些幾何書有啥好處呢?歐幾里得立刻叫來一個奴隸,對他說:趕緊給這個人三塊錢,他竟然想從幾何中得到好處。在春秋時,孔子的學生樊遲也向老師說,能不能教教我種莊稼,孔子說,這個我不會。那好,能不能教教我種菜,孔子說,這個我也不內行。樊遲只好走人。看著他的背影,孔子說:小人哉,樊遲也!隔著兩千多年,我們都能想像得出孔老夫子的確氣得不輕。當然孔子常對弟子說氣話,這裡的小人也並非我們現在所指的道德意義上的批評。多說一句,後來正是這個樊遲真正繼承了孔子的私學傳統,大辦教育。

我們如今見面,論及知識性讀書,都會互相問,學得什麼專業?中文系?物理系?數學系?等等。在東西方的古典時代,專業是很丟人的事,用其謀生更是出門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無論是唐代的唐詩四傑還是唐宋八大家,寫詩寫詞那都是純業餘愛好,沒人是專業搞這個的,更不會想用版稅謀生。笛卡爾,偉大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神學家,解析幾何之父。但這些也全是他的業餘愛好。他的真正專業加職業其實只有一個:貴族。據說他和當時瑞典的公主還有過一段愛情。因此,人類文化文明最卓越的積累,並不是由明確功利性、目的性的閱讀完成的,而恰恰是由無數基於業餘興趣愛好的閱讀完成的。這個結果是不是很意外?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為了什麼都行,哪怕你懷著最不可告人的目的走上讀書這條路,都不算壞事。例如你只是為了升官發財,為了討好一下女友,只是為了迎合領導的愛好,或只是為了在朋友的飯局上擁有吹牛的資本。這都沒問題,動機雖然庸俗,但手段也算雅緻。若真因此而養成讀書的愛好,於人於己都算幸事。但對我個人來說,為什麼要讀書?

“如果你覺得在生活中有任何困難,都一定有一本書等著你”

“想知道”是因為我覺得我還不知道,我不知道的東西還太多。為什麼非要知道呢?因為我想使自己擺脫狹隘,能擁有更通透的人生。所謂通透,意思就是通徹明白。你只有知道更多才能明白,才能通徹。

“如果你覺得在生活中有任何困難,都一定有一本書等著你”

以我自己為例,我就曾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戰分子,或者也可以說戰爭狂熱分子。在我青少年的時候,天天最盼望的是打仗,恨不得能讓我在戰場上,一顯身手。因為在我們那一代極有限的資訊認知中,戰爭是如此開心,如此英雄主義。所謂敵人,不過都是送人頭的。戰爭是另一種兒戲,是嘹亮的戰歌,是勝利的衝鋒。何況,還可以不要上課了。但仗總打不起來,讓我痛感生不逢時。只好天天弄條軍用皮帶系在腰上,別幾把木頭手槍過乾癮。

但後來我在王小波的書裡知道,我沒完成的理想,有人是完成了的。他當年在雲南插隊,他的同學就跑到緬甸參加游擊隊,要去解放那裡受苦受難的人民。他思考了一夜要不要去,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不能去,理由是:我不認識這些受苦的人,不知道他們在受各種苦,所以就不知道他們是否需要我的解救。尤為重要的是,人家並沒有要求我去解放,這樣貿然過去,未免自作多情。這樣一來,理智就站勝了感情,沒幹這件傻事。至於到緬甸打仗的女同學,她最不願提起這件事,一說到緬甸,她就說:不說這個好嗎?看來她在緬甸也沒解放了誰。看來,不切實際的救世情結對別人毫無益處,但對自己還有點用——有消愁解悶之用。

因為好戰,對戰爭興趣濃厚,所以我看了大量關於戰爭的書,這些書沒有把我變成一個軍迷,卻讓我從一個好戰分子變成了一個厭戰的人。哪怕是世界上最正義的戰爭也意味著毫無尊嚴的死亡,意味著妻離子散,意味著這世界上美好的東西的消亡。所以每當看到現在網路上出現喊打喊殺,犯我大漢,雖遠必誅,我就忍不住會很懷疑。回望自己的歲月,我曾想,如果讓我的15到18歲生活在1933年的德國,我是不是會跟著希特勒走?我覺毫無懸念,我毫不懷疑我會成為一個狂熱納粹分子。但如果換成40歲的我,我卻一定會是一個堅定的反納粹主義者。這就是書藉對一個人的改變。所以我剛才說,一個人在所有改變自己的方式中,門檻最低的,大概就是讀書了。因為在我15歲到40歲間,我並沒有經歷過戰爭,讀書讓我不需要付出斷掉一條腿或丟掉半條命的代價後,才能明白一些這世界上簡單的道理。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如果說年少的無知可以得到歲月的諒解,那麼成年後的無知就是一場不幸了。無知最大的壞處就是沒有抵抗力,任何荒謬邪惡的思想甚至謊言只要加個簡陋的包裝灌進來,你就會信,你就會成為被擺佈的傀儡。因為你沒有自己的東西。

讀書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

我們看過些邪教和傳銷的案例,人們會很驚,如此明顯的忽悠,如此毫無技術含量的騙局和蠱惑怎麼竟還會有人相信?你們知道邪教和傳銷最重要的共同手段是什麼嗎?那就是將你與世界隔絕,只能接受到他們給你的資訊。只讓你知道他們想讓你知道的,除此之外,什麼也不讓你知道。這種洗腦手段最簡單粗暴,但很不幸,實踐證明它也最有效。

因為我想知道,想知道更多。

這個更好有具體的指向嗎?對於我個人來說,是有的,那就是透過拓展自己的視野,增長自己的見識,讓自己儘可能地擺脫狹隘,讓我能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

在回看中國的歷史時,我也曾經對中國自古的重農抑商傳統無比痛恨,覺得老祖宗太蠢,耽誤了我們提前發財,弄得我們現在還在“補課”。但更多的閱讀卻讓我們知道,中國人並不是不知道商業能發財,在《戰國策》中,就明確記載了“稼穡十倍利,經商百倍利”,就是做生意要比種田更能發十倍的財。那為什麼還要重農抑商,是數學不好嗎?是因為只能這樣幹。

古中國在地理上是隔絕狀態,東面是浩翰的太平洋,西面是帕米爾高原,向南是喜馬拉雅山脈,這些自然屏障古人都無法愈越,向北則是遊牧民族。這意味著經商換來的錢,進口不了糧食和農產品。如果重商抑農,會出現生存問題。而古希臘文明重商,一是因為耕地不足,這一點和徽商相似,徽州地區多山少地,最後被逼出了徽商;二是因為古希臘當時就可以透過便利的交通與環地中海地區進行貿易,以商獲利,以利進口各種農產品。所以,

一個人在所有改變自己的方式中,門檻最低的,大概就是讀書了。

不偏執不狹隘對人的高質量生存非常重要,很多的人生困境,其實都可以從中找到出路。順便說一句,在今年夏天,我也有幸和趙媚老師一起,穿行過帕米爾高原,即使以現在交通條件,開著霸道的越野車,在那條高海拔的險峻公路上行進都非常艱難。大家知道唐僧取經去的印度,明明在中國的南方,為什麼卻是“西遊記”呢?因為玄奘當年無法翻越喜馬拉雅山,只能沿古絲綢之路穿帕米爾高原(唐朝時叫蔥嶺),經中亞南下,才能抵達印度,所以叫西遊。跟我和趙媚老師同行的一位經濟日報女記者就曾在她的文章中感嘆:一想到,同樣在這條路上,當年的玄奘大師也曾走過;一想到同樣的風景,當年的玄奘大師也曾用他的目光觸及,我就有點小激動。你看,

所以必須學會閱讀,以此來啟用自身的想象力,去培養我們自己的意識和信仰。我們之所以需要知道更多,是因為需要保衛自己和維護自己的思想不受侵害,能夠與侵入作抗衡。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好吧,就算你知道了二十四史,知道了海子或愛倫坡的詩,知道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知道那些事情好像和你現實生活沒有任何關係。也的確是這樣,而且很多時候,你看過的書並不能都記得住,因為會忘掉,到我這個年齡忘得更快。那我們為什麼還要閱讀?我覺得知乎上有一個回答特別好:

而放棄閱讀其實就是你與世界的另一種自我隔絕。因此,為什麼要知道?在我個人看來就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現在的自己的機會,保留一個跳出自己原有格局的可能。因為我相信,在讀書這件事上花的每一秒,都會沉澱為將來更好的那個人。

是的,閱讀一定能在甚至連你自己都不知覺時,構建出你的文化基因,生長出你獨立的文化人格。可以讓你從一隻必須和人親近的狗,成長為一隻可以適當孤獨的貓。從狗到貓,就意味著你的人格不再依賴於關係,而且還有了自己的領地。一個人的書房,一個人的藏書,可以構建出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並且這個世界可以提升你的審美和認知上的豐富內涵,它決定不了你的貧富。但能夠讓你在富足時,不至於太惡俗;在貧困時,不至於太猥瑣。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一些起初看來絲毫沒用的閱讀,有時恰恰會為你提供更廣闊的可能。

當閱讀賦予我們更廣闊的視野時,我們看人看事就不會狹隘,就會有陳寅恪所說的“理解之同情”。

自信一定要建立在對傳統真正自知的基礎上,當年西方的文藝復興是如此,現在的中國也是如此。否則會變成自大。例如近年來,很多人讀《山海經》這本古書,就讀出了美洲是中國人先到的,以及北極和南極同樣如此。甚至有論文力證金字塔也是大禹建的,因為《山海經》中出現了“溪澤”這個詞(相柳之所抵,厥為溪澤)就說溪澤和吉薩同音,金字塔在吉薩,相柳就是法老,所以大禹建了金字塔。一些人真敢說,一些人也真敢信!而且覺得這樣就能找到文化自信!

其實,山海經真正給予我們的文化自信是我們的祖先。在那麼遠古的時代,就試圖努力地把零星的世界知識拼湊出來,不計生死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經歷著我們今天不可想象的艱辛和風險。而我們現在要建立的文化自信,是要把這些再找回來的自信。

讀書可以讓旅行不僅只停留在視覺感官的享受,而且能帶來精神的享受。因為只有你透過閱讀所瞭解,那些風光就會具有一種延展性的魅力。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這是當代閱讀才會碰上的問題。因為越往古典書藉越少,而到如今,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怎麼讀,方法就顯得很重要。錢鍾書認為“讀書首先要博”,人的天性不同,興趣各異,如果挑肥揀瘦,久而久之,會造成心胸偏狹,識見不廣。熊十力則認為“大凡讀書,吾以為還是先求精,後求博”。

這兩位都是大師,而且還是真大師。說的好像都有道理,聽誰的?其實二老做學問一個是廣博的路子,一個精進的路子。任何一條路走到底、走好,都了不起,而且走到最後也一定會是殊途同歸的。但對一般人來說,最容易的路可能還是先從自己的興趣入手。把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列出來,然後找那個領域公認最頂尖的作者,或最經典的書藉來讀。例如,你喜歡探案,那麼看《福爾摩斯探案》《白夜行》,可能就比看《唐人街探案》《神探衛斯理》是更好的選擇。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經一去不復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那麼也有人說,我喜歡《史記》,喜歡《戰國策》,喜歡《論語》,但看古文太難了。我也看不懂那些高深的學術著作。這不是一種錯誤,更不丟人。看不懂《史記》原文,看看它的故事版也行;看不懂《論語》,聽聽於丹的解讀並不壞。

那些在讀很淺、很通俗書的人,我並不覺得他們就是鄙俗的,他們只是不具備更強的閱讀能力。即便不具備,也要鼓勵他們讀下去;讀下去,就有具備的可能。例如我自己,讀三國是從連環畫開始的,然後是袁闊成的三國評書,然後讀《三國演義》,然後是《三國志》,然後是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如果一上來就讓我讀呂思勉先生的書,可能我也讀不下去。在此,還想說的是,要讀懂我們心目中所謂的經典名著,可能要有一點兒運氣。例如碰巧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引導,或良師的帶領。因為很多經典實在並不容易讀。哪怕對一些文學編輯都是如此,下面我例舉幾封退稿評語。

“要麼我腦袋進水了,但是我真的無法理解,一個先生居然花費30頁的篇幅去描寫入睡前在床上的輾轉反側。”——普魯斯特的名著《追憶似水年華》

“美國根本是賣不動關於動物故事的書。”——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

“這個小說裡面的確包含了一些優美的章節, 但是過於令人作嘔,即使是對於最開明的佛洛依德的學者來講也是如此, 我認為我們應該想辦法把這本書埋葬1000年。”——納博科夫的《洛麗塔》。

所以,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經一去不復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在養成了一定的閱讀習慣和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後,你就可以拓展你的閱讀,只有當你的閱讀開始不侷限於你的口味愛好時,你才真正進入了嚴格意義上的閱讀,你會發現,有些書是讀不懂的,很難接近、很難進入。你讀完一本很困難的書,你不能說自己都懂了,但是你的深度被拓展了,彷彿經過了一場漫長的鬥爭,這樣的鬥爭就像做了一種很劇烈的體育運動——精神上的體育操練,使得你這個人被轉化了。警惕自己的閱讀範圍隨著自己年齡增長走向定向,那很容易成為“功能性文盲”,即越讀越無法接受跟自己不同的立場的東西。

最後要說的是三句:

文化自信。

讀書方法。

為什麼要選擇?是因為你要尊重你的智力效率,尊重你的時間。

*以上內容節選自現場演講內容,由領讀者授權釋出

短短一小時的分享金句連連,激發了同學們對閱讀的思考與興趣,在互動交流環節,同學們積極踴躍,提出了很多意義深刻、引人深思的問題。邊冠峰老師從專業的角度,為他們一一解答,以其獨到的見解獲得了現場師生的熱烈掌聲,將現場氛圍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校園行”活動開場前,巢湖學院黨委書記朱燦平,黨委委員、副院長朱定秀等院領導與『We領讀』總策劃趙媚一行進行了深入交流,並充分肯定『We領讀』2019“校園行”這樣的倡導閱讀的公益文化活動,對校園文化建設、學生文明風尚引領的社會意義和貢獻。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朱燦平 巢湖學院黨委書記 (右三)

朱定秀 巢湖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左二)

張連福 巢湖學院黨政辦公室主任 (右一)

『We領讀』特邀嘉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副編審 楊振寧(右二)

本次活動,有新朋友更有老友,蕪湖方特旅遊區攜歡樂來到現場。他們不僅帶來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快板表演,還帶來了充滿歡樂的精美互動禮品,為本次活動增添了活力與溫馨。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We領讀』2019“校園行”已連續成功舉辦了5場,巢湖學院為本年度“校園行”畫下一個完美的句號。未來『We領讀』將繼續這場意義深刻的“悅讀之旅”,期待與更多同行者產生精神共鳴,傳遞積極的閱讀品質與信念。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

他竟然說讀書不是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