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袁崇煥真的該死嗎?至少有兩個理由,證明責任完全在崇禎的身上

菜單

袁崇煥真的該死嗎?至少有兩個理由,證明責任完全在崇禎的身上

袁崇煥真的該死嗎?至少有兩個理由,證明責任完全在崇禎的身上

袁崇煥作為明末抗清(後金)名將,雖一心忠君愛國,卻最終慘遭凌遲之刑,成為明末最大的冤案。如今網路上一些人,卻舉出種種理由,認為袁崇煥該死。

他們的理由無非就是四點:第一、對皇上承諾五年平定遼東,結果遼東遲遲未定,還讓清軍打到北京城下;第二、不顧聖意,擅殺毛文龍;第三、暗中與後金議和,造成遼東無事的假象,屬欺君罔上之舉;第四、要挾皇上,將糧食賣給蒙古,轉而支援了後金。

這四條,無論哪一條證據,都能置袁崇煥於死罪。

其實,在崇禎二年,袁崇煥得知皇太極偷偷入關襲擾,率兵回防抗擊,迫使清兵溜走,解了北京城的危機之後,朝廷中就有大臣以“擅殺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

所以,對於袁崇煥的三條“罪狀”,完全是內部人的猜忌,其實根本沒有實據。更難得的是,崇禎皇帝本來就是一個很摳門,而且疑心很重的人,沒有做帝王的胸襟和謀略,寧信其有,在沒有證實“罪證”的情況下,就帶著一股子的憤怒,把袁崇煥給凌遲了,從而自己扯斷了大明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我們根據前面網友提出的四條“死罪”,進行辯論。

第一條、五年平定遼東的承諾沒有實現,還讓清軍打到北京城下。

袁崇煥身為遼東督師,於天啟皇帝年間,就在遼東在抗擊後金,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因魏忠賢作梗,被迫辭官,崇禎皇帝即位後,由於遼東局勢惡劣,不得不啟用袁崇煥。

也就是說,袁崇煥在對付後金的問題上,是有經驗的,也是滿朝大臣中,唯一能夠扛起重任的人。

他是說過五年平定遼東那樣的話,但是有條件的。在崇禎元年,他上任之初,君前奏對的時候,明確提出:勿掣臣肘,勿以意見亂臣之謀!

他還在奏摺裡告訴崇禎皇帝:……昔時魏文侯任用樂羊攻中山國,圍城日久,朝中謗書盈筪,然魏文侯終不為所動,才終成大功……

他當年經營遼東,取得兩次大捷,朝中就有人說閒話,氣得他辭官。所以,這次出任,他就告訴了崇禎:你既然要用我,就應該讓我放開手腳,按著我的意思去辦,那樣才能達到目的。

對於袁崇煥的要求,崇禎皇帝一口答應下來。

可是呢?

在袁崇煥去了遼東之後,崇禎皇帝馬上下旨:關外的事情袁崇煥指揮;關內的古北和喜峰口等地方,歸順天巡撫王應豸管轄;又命薊遼總督喻安性把守隘口。

袁崇煥真的該死嗎?至少有兩個理由,證明責任完全在崇禎的身上

也就是說,袁崇煥、王應豸、喻安性三個人各管各的,無法統一指揮行動。一旦清兵偷襲,到了誰的地盤,誰就管,別人無法插手,一插手就等於越權。

通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封建時代的官場上,越權是一種很嚴重的行為,輕則遭同僚彈劾,重則要問罪的。

崇禎作為皇帝,要乾的應該是用人之術,而不是搞什麼戰略分權行為。也正因為如此,導致了遼東前線管理上的混亂。有了混亂,必然就有空隙,清兵本來就擅於運動戰,往往避實就虛來一場突襲,所以後來的己巳之變,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

幾百年後,另一個人也犯了同樣的錯誤,結果丟了東北,丟了中原,逃到臺灣去了。

如果崇禎皇帝真正放權給袁崇煥,又怎麼會出現袁崇煥帶兵追襲途中,不得不停下來的情況呢?

比如袁崇煥得知清兵偷偷入關,於是自己帶兵追上去,結果追到王應豸的地盤,他不能打了,打了就是越權,應該讓王應豸來打,王應豸打完之後,有功勞都是王應豸的。結果在袁崇煥和王應豸聯絡上之後,清兵已經跑到喻安性的地盤上去了。袁崇煥和王應豸只能大眼瞪小眼,追還是不追呢?

因此,清兵入關之後,如入無人之地,大明的將領們還在溝通和商討對策,清兵就到了北京城下。崇禎皇帝一看,怎麼我讓你們幾個守住遼東那邊,清兵還到了家門口呢?

崇禎皇帝一生氣,肯定要問責了,你袁崇煥守在關外的,怎麼讓清兵入關了?

袁崇煥也委屈,他是守關外的,可是關外那麼大,他總不能把每一個山頭都放兵吧?清兵都是輕騎兵,來去的速度很快,明軍只能等待時機與之決戰,想要控制清兵的運動,是不可能的。

袁崇煥的平定遼東策略:是穩中求勝,想用隔離各方與清軍的聯絡,達到困死清軍的目的。在康熙年間,康熙就用了姚啟聖對付臺灣,同樣的策略,只是換了一個名字而已,變成了“遷界禁海”。康熙有膽識,要錢給錢,要糧給糧。

可崇禎皇帝不一樣,國庫空虛,他自己的錢不肯拿出來,他只告訴袁崇煥兩個字:沒錢。

你沒錢,但也可以放權啊!沒錢沒權,叫人家怎麼打仗?

第二、殺了毛文龍。

我們先來看看毛文龍的發家史,毛文龍先投靠寧遠伯李成梁,在遼東的軍營裡混,從百戶升到千總,再到靉陽守備,他對遼東的地形都很熟,在抗擊清軍的過程中,多有戰功。後來在登萊巡撫袁可立的幫助下,升為總兵,駐紮在東江,就是現在的皮島。

那個時候,遼東的局勢基本控制在後金的勢力下,毛文龍這條老泥鰍,逃到島上去打游擊,成為後金的心腹大患,本來無可厚非,可是他居功自傲,自恃一方諸侯,經營者自己的小王國,不把袁崇煥放在眼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聽袁崇煥的號令。

袁崇煥真的該死嗎?至少有兩個理由,證明責任完全在崇禎的身上

在此之前,孫承宗督師遼東的時候,曾經派趙佑去聯絡毛文龍,要求毛文龍東西並進,但是毛文龍卻偷偷殺了趙佑,當袁崇煥派徐敷奏去聯絡毛文龍,要求毛文龍上岸擊敵,可是毛文龍卻堅持不答應。

天命十一年(1626年)袁崇煥孤軍守寧遠的時候,也派人向毛文龍求援,但毛文龍只派人在海上進行了一日遊,就回去了。袁崇煥用炮轟死了努爾哈赤的同時,也給毛文龍記了一筆賬。

東江(皮島)距離朝鮮才幾十海里,如果毛文龍真的要抵抗後金,根據地最適合的地方應該在海州或者蓋州,而不是躲在朝鮮的小島上。

袁崇煥為了樹立威信,能夠統一指揮遼東的軍隊,只能拿毛文龍開刀。雖然公佈的“十二條大罪”,有些比較牽強,但根據一些歷史資料,毛文龍縱兵劫掠、虛報軍餉,也是事實。站在整個戰線的高度,不殺毛文龍,袁崇煥以後怎麼打仗?

後來解密的《滿文老檔》中,毛文龍與皇太極書信來往,有“爾取山海吾取山東”的說法。也就是說,毛文龍早就有了不臣之心,想當一個海上霸主。

袁崇煥殺毛文龍,實則去除了一個隱患。

在古代,孫武為了樹立威信,連皇帝的寵妃都敢殺,袁崇煥殺毛文龍,又算什麼呢?唯一的解釋,就是二品文官(袁崇煥)殺一品武官(毛文龍),沒有徵得皇上的同意。但是袁崇煥坐鎮遼東,手裡有尚方寶劍,有先斬後奏的權力,這也是皇上給的,怎麼來一招秋後算賬呢?

第三、暗中與後金議和,欺君罔上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袁崇煥是否真的與後金議和,還是以“議和”之名,整頓軍備。

崇禎皇帝在登基之後,做的最大一件蠢事,就是裁兵和裁餉,正因為這樣的神操作,導致了李自成的起義,大明內憂外患。

袁崇煥在遼東多年,對於後金的強悍和瘋狂擴張,還是很瞭解的。正如我前文中提到的,他用的是步步為營的策略,他一面苦心經營遼東戰線,一面試圖透過各種方式消耗後金的實力。比如利用蒙古和朝鮮。

按袁崇煥的想法,先穩住大明在遼東的局面,集中整頓錦州、中左、大淩河三座城市的防務,然後讓後金四面樹敵,失去盟友。

是年,後金大舉進攻朝鮮。袁崇煥認為,朝鮮是大明的小弟,先替大明消耗後金的實力,等他的三城修築完畢,兵力整頓完,再聯合大家一舉對付後金。

袁崇煥真的該死嗎?至少有兩個理由,證明責任完全在崇禎的身上

而他後來賣糧給蒙古,也是基於孤立後金的這種思想。

袁崇煥在崇禎二年(1629年),與後金和談的時候,應該徵詢過崇禎皇帝,不然的話,崇禎皇帝也不會下旨給他:邊疆以防禦為正,款事不可輕議。

因此,欺君罔上的理由根本不成立。

第四、賣糧食給蒙古,轉而支援了後金。

我前面說過,崇禎皇帝為了節約開支,不斷裁兵和裁餉,那些被裁減計程車兵沒處去,就只有暴亂。袁崇煥坐鎮遼東,比如他需要3萬士兵,但是朝廷只給他一萬士兵,而這一萬士兵的軍餉,還拖欠著。

士兵打仗賣命,就是為了那一點糧餉,坐在皇宮裡面的崇禎皇帝可能不明白,但是袁崇煥不可能不明白,為了應付對皇上的承諾,他只有私下募兵,增加兵員。這樣一來就更加虧空了。怎麼辦呢?

崇禎元年的時候,大明遭旱災,蒙古也好不到哪裡去,蒙古各部紛紛向大明求救。大明自顧不暇,仍仗義地給了一些,可是那一點根本就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還引發了“新平堡事件”,崇禎皇帝一發火,乾脆不給了。於是,蒙古各部都將餓得發綠的目光,瞄向了後金。那意思很明白:大明那個大哥不仗義,我們都當你後金的小弟,你幫幫我們唄!

崇禎此舉,等於將盟友往敵人懷中推。袁崇煥一看,急了。再這麼下去,我的五年平定遼東政策,怎麼玩啊?

於是袁崇煥以增加糧餉為由,向朝廷要糧。為了拉攏蒙古各部,穩住局勢,他下令在高臺堡開市,讓蒙古人用柴草來換取糧食。

袁崇煥此舉有兩個好處,一來解決了蒙古部落的困難,使他們不投向後金,二來過冬的將士們也有了柴草,囤積柴草用於戰事。同時,私募的那些士兵,生活也有了著落。

其實他這麼做,是在給崇禎皇帝擦屁股。

可惜他沒有想到的是,蒙古人剛把糧食拉回家,轉頭就被後金的清兵給搶去了。於是就有了他那個“市米資敵”的罪證。

袁崇煥真的該死嗎?至少有兩個理由,證明責任完全在崇禎的身上

坐在紫禁城內的崇禎皇帝,耳根子軟,忘記了他對袁崇煥的承諾,聽信別人的一面之詞,下令袁崇煥停止換糧的行為。

袁崇煥不得不上疏辯解:……不可空則不必府怨而驅其與東奴合!不如因而樹德,存數種於外,他夷入犯,我得借作藩籬……

利用敵人的敵人打擊敵人,袁崇煥想到了,可是崇禎不讓他做。

崇禎皇帝根本不聽他的勸告,於是蒙古部落都歸順了後金,十月間,後金避過袁崇煥的防線,由蒙古借道,於是引發了“己巳之變”。

就在清軍在大明境內橫衝直撞的時候,還發生了一宗怪事:袁崇煥得知清兵入關的訊息,命令駐守山海關的關內總兵趙率教,帶著4000騎兵馳援薊鎮,結果駐三屯營的薊鎮總兵朱國彥,拒絕趙率教入城,理由很簡單,這是我的地盤,你來幹什麼?結果趙率教只得前往遵化,在途中遭遇了清軍,一場激戰下來,壯烈殉國。而遵化城內被裁撤計程車兵作亂,幫助清軍輕鬆拿下遵化。當清軍兵臨三屯營的時候,拒絕趙率教入城的總兵朱國彥,一看這仗沒法打(士兵因沒錢不願打仗),加上副總兵偷偷開城投降,朱國彥只能自殺……

這就是崇禎皇帝“分權”和“裁軍”導致的惡果。

袁崇煥也想把皇太極的這支長途奔波的清軍,消滅在關內,可是他動用的只能是自己的關寧鐵騎,關內的軍隊根本指揮不動,而他自己也不能在別人的地盤上作戰,只能一路監視著清軍的動向,試圖將清軍趕走。(這裡又多了兩個罪名:縱敵長驅,頓兵不戰)

最終的結果,清軍居然去紫禁城下溜達。他急了,不等聖命下達,就帶兵來勤王。結果他犯了大忌,皇太極臨走之前,還散佈了離間計,說與袁督師合謀。

雖然清軍走了,但袁崇煥卻被崇禎下了大獄。

於是,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崇禎為什麼恨袁崇煥?理由很簡單,清兵為什麼到了我家門口。但是他卻不去思考,為什麼清兵會到你家門口呢?

究竟是誰的錯?

再說了,袁崇煥答應五年平遼東,你給了他應有的權力了嗎?五年期限到了嗎?

先拋開袁崇煥冤不冤的問題,我們來說說另外一個人:陳新甲。

此人曾經是兵部尚書,在指揮松錦之戰中,因失誤而導致洪承疇降清,後來徵得崇禎皇帝的許可,秘密與皇太極和談,不料訊息走漏,滿朝文武驚駭之極。崇禎皇帝為了平息眾怒,只得殺了陳新甲。

再後來,李自成兵臨北京城,提出只要崇禎認可他在陝西割據,他就回去。崇禎與兩位大臣商議,可是兩位大臣都不傻:又想讓我哥倆當陳新甲呢?

無論崇禎皇帝怎麼問,他們兩個都不說話,於是,崇禎皇帝失去了最後一次救自己的機會。

崇禎皇帝除了摳門和猜忌之外,剛愎自用,遇事不敢擔當,還出爾反爾,讓群臣失望至極。所以他在朝廷上開口向大臣借錢,誰敢借?最多隻能意思意思一下。

如果借多了,崇禎皇帝馬上派人來查,說你哪裡來的那麼多錢,肯定是貪汙的。誰會傻到把自己的脖子,往崇禎皇帝的刀下伸呢?

所以,袁崇煥死得冤,他替崇禎皇帝揹著黑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