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徵還敢犯顏直諫嗎?

菜單

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徵還敢犯顏直諫嗎?

唐太宗即位之初,決心治理官場貪賄流弊,於是讓身邊親信故意行賄,以便發現受賄者;有一令史受絹一匹,太宗決定誅殺他。

尚書裴矩諫勸:“為吏受賄,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於法也,恐非導德齊禮之義。”

太宗認為他說得有理,召集文武五品以上官員訓誡曰:“裴矩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倘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評價此事:“君明臣直。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影)也,表動則景(影)隨矣。”

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徵還敢犯顏直諫嗎?

這段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即君子與小人是可以互相轉化的,轉化的條件就是看君王是昏君還是明君。

遇到明君,小人可以轉化為君子;遇到昏君,君子就可能轉化為小人。裴矩在隋朝是佞臣小人,因為隋煬帝是昏君;但他到了唐朝變成了忠臣君子,因為唐太宗是明君。

無獨有偶。南宋理宗皇帝趙昀好讀書,禮部侍郎兼侍讀程珌(bì)進讀《三朝寶訓》(記錄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言語之書)時,理宗問:“《三朝寶訓》雲‘治世少而亂世多,君子少而小人多’,何也?”

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徵還敢犯顏直諫嗎?

程珌答:“治世所以少,亂世所以多者,正緣君子少而小人多也。蓋君子初未嘗少,聖君出而君子多;小人初未嘗多,庸君出而小人多。”

宋理宗連連讚歎。程珌的認識與司馬光的評價是完全一致的。

清明之世明君執政,必然重用君子治理國家,小人只有改弦更張才能得到重用,否則就將被淘汰甚至被殺頭,所以君子就多了小人就少了。如漢文帝、漢景帝時“文景之治”,唐太宗時“貞觀之治”,都沒出多少小人,因為明君在上,小人不敢作惡,而君子則得到重用揚眉吐氣。

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徵還敢犯顏直諫嗎?

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七月某日,唐太宗賜宴群臣曰:“魏徵每諫,我不從,他就不應話,何也?”

諫議大夫魏徵對曰:“臣以為事不可,故諫;若陛下不從而臣應之,則事遂施行,故不敢應。”

太宗曰:“你可先應我,然後再諫奏,何必不應!”

魏徵曰:“臣心知其非而口應陛下,乃面從也!”

太宗大笑曰:“人言魏徵舉止疏慢,我視之更覺嫵媚!”

魏徵拜謝曰:“陛下開臣使言,故臣得盡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數犯顏色乎!”

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徵還敢犯顏直諫嗎?

這段君臣對話表明,是唐太宗的賢明,成就了魏徵的美名,

如果太宗是昏君,魏徵恐怕就不敢犯顏直諫了

有昏君就有亂世,而亂世則小人出。

這種現象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君王一昏到底的。如隋煬帝,即位之日就是昏君,做了十多年皇帝,身邊只有小人,正人君子都遭毒害,他最後也是死於小人之手。

二是君王亦昏亦明的。如武則天,集賢明與昏聵於一身,為鞏固自己的地位重用了很多小人,但她又深明治國之道,重用狄仁傑、婁師德、張柬之等賢相良將,所以國家總體上是平穩發展的。

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徵還敢犯顏直諫嗎?

三是君王先明後昏的。如唐玄宗,前半生是明君,重用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為相,造就了“開元盛世”;後半生迷戀楊貴妃就成了昏君,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小人蜂擁而出,導致“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走向衰敗。

昏君出而小人隨是一個規律,因為昏君需要小人諂媚,小人更需要昏君庇護,這就如同蒼蠅逐臭,生性使然。

唐中宗昏聵,武則天之侄武三思就作威作福起來,兵部尚書宗楚客、將作大匠宗晉卿、太府卿紀處訥、鴻臚卿甘元柬這四個朝廷大員,就見風使舵,成為武三思羽翼;御史中丞周利用、侍御史冉祖雍、太僕丞李俊、光祿丞宋之遜、監察御史姚紹之這五個小人,更是為虎作倀,時人謂之“五狗”。

如果唐太宗是昏君,魏徵還敢犯顏直諫嗎?

宋真宗昏聵,丁謂、王欽若、劉承珪、陳彭年、林特這五個很有才能的高官,就變成了小人,時人謂之“五鬼”。之所以如此,是由於昏君大都迷戀聲色犬馬,討厭讀書理政,正人君子受大環境的影響,道行不深者難以獨善其身,就諂媚邀寵蛻變成了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