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張昭為何不受孫權待見,除了立場之外,還有一重要原因

菜單

張昭為何不受孫權待見,除了立場之外,還有一重要原因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昭傳》,時間是在孫權稱帝之後,主人公是江東老臣張昭。原文如下:

張昭為何不受孫權待見,除了立場之外,還有一重要原因

昭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進見。後蜀使來,稱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權嘆曰:“使張公在坐,彼不折則廢,安復自誇乎?”明日,遣中使勞問,因請見昭。昭避席謝,權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是以思盡臣節,以報厚恩,使泯沒之後,有可稱述,而意慮淺短,違逆盛旨,自分幽淪,長棄溝壑,不圖復蒙引見,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國,志在忠益,畢命而已。若乃變心易慮,以偷榮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權辭謝焉。

張昭為何不受孫權待見,除了立場之外,還有一重要原因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張昭每次上朝議事,言辭都非常激烈,一臉正氣,又常常因為直言而違背了孫權的意願,孫權一度不讓他上朝。後來蜀國派遣使者來到東吳,極力稱讚蜀國的德政,東吳群臣都說不過他。孫權嘆息道:“如果張公在坐,蜀國使者即使不被他折服,也會感到垂頭喪氣,怎麼敢在朝堂上自賣自誇呢?”第二天,孫權派中使前去探望張昭,並將他招至宮中見面。兩人見面後,張昭離席謝罪,孫權予以阻止。

張昭為何不受孫權待見,除了立場之外,還有一重要原因

張昭坐下之後,抬起頭來對孫權說道:“當年太后、桓王沒有將老臣託付給陛下,而是將陛下託付給老臣,從此我就一直在思索如何才能極盡臣節以報厚恩,使我死了之後有可以被人所稱道的地方。由於我考慮事情不周,目光短淺,違背了陛下的意願,自以為會從此受到冷落而沉淪,不敢再企望能得到陛下的召見和重用。但我的內心深處還是想為國家做事,盡忠報國,至死方休。如果想讓我改變這一初衷,為了討好取悅他人而竊取榮華富貴,這是我絕對做不到的。”孫權連連稱謝。

張昭為何不受孫權待見,除了立場之外,還有一重要原因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張昭口中的“偷榮取容”,意為為了討好取悅他人而竊取榮華富貴。這也是張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張昭為何不受孫權待見,除了立場之外,還有一重要原因

張昭是東吳帝國的開國元老,在孫策時期及孫權早年都深受重用。為何在赤壁之戰之後張昭的地位卻日益下降呢?這裡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張昭曾經在如何應對曹操的問題上犯過大錯,他極力主張歸順曹操,這與孫權“鼎足三分”的思路差別巨大。故此,孫權對張昭的重視程度日益下降。

張昭為何不受孫權待見,除了立場之外,還有一重要原因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個原因之外,張昭為人處世還有一個特點令孫權非常不滿。孫權掌權之初,年僅十九歲,經驗不足,需要張昭這樣的老臣輔佐和指點。但隨著年齡增長和閱歷的增強,孫權也慢慢地成熟起來,有了自己的治國思路。但張昭卻一直將孫權當成一個不懂事的孩子,總是擺出一副託孤重臣的嘴臉,總是不斷提醒孫權自己的重要性,說話經常不顧場合,讓孫權下不了臺,這也讓孫權非常的反感。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