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南大博士跨界新發現:屋頂坡度“透露”千年氣候

菜單

南大博士跨界新發現:屋頂坡度“透露”千年氣候

南大博士跨界新發現:屋頂坡度“透露”千年氣候

中國古代建築典型構架形式

揚子晚報訊(記者 楊甜子)近日,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大氣科學學院聯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透過多學科合作,著眼於歷史氣候變化對於古代先民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古人對於歷史氣候變化的適應開展研究,發現由歷史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極端降雪變化是造成在過去千年時間尺度上(唐至清)中國古代建築屋頂坡度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該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並在該雜誌以及《Science》首頁作為亮點推薦。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第一作者李思洋,是南京大學首位東方建築研究方向博士。

歷史氣候變化作為自然環境基礎,影響著先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築對於氣候變化,特別是與之相伴隨的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深刻影響應是非常敏感的。

此項研究以中國古代建築千年以來的屋頂坡度變化為著眼點,基於中國古代建築高度的氣候敏感性(土木結構);以中國現存唐以來木構建築遺存(為保證水熱基礎的基本一致及時間序列的相對完整,僅討論北方地區)、中國近2000年氣候重建成果為基礎,關注了近2000年來溫度變化、降雪事件記載與中國古代建築屋頂坡度變化相同步的波動趨勢,以及屋頂坡度對於屋頂排雪能力及建築安全的重要影響。透過系列量化分析,研究者發現:千年以來,中國古代先民為更好地適應當時、當地的氣候環境,發揮聰明才智,不斷調整建築屋頂坡度,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千年尺度的降雪變化,維持建築安全,減少維修成本;而此氣候變化的適應過程亦在一定程度上觸發了某些建築技術、審美特徵的發展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