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安徽省7處大遺址入選《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名錄

菜單

安徽省7處大遺址入選《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名錄

在近期國家文物局印發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中,安徽省凌家灘遺址、雙墩遺址、禹會村遺址、壽春城遺址、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明中都遺址和柳孜遺址等7處大遺址入選。

凌家灘遺址,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凌家灘村,地處裕溪河中段北岸,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遺址約5000多年前為一處大型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遺址區內發現有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工建造的祭壇、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紅燒土和積石圈等重要遺蹟,出土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珍貴文物。凌家灘遺址的發現或將中華文明史提前到5300年前。

安徽省7處大遺址入選《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名錄

雙墩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北,該文化遺址距今約七千年,是淮河中游地區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有力證據。遺址儲存範圍為南北長180米左右,東西寬140米左右,約25200平方米。雙墩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紅燒土塊建築遺存、動物骨骼以及螺蚌殼等,種類繁多,既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畫符號和泥塑藝術品。

禹會村遺址,又名禹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塗山南麓、淮河東岸的禹會區秦集鎮禹會村前郢南側,面積約60萬平方米,是一處較大的龍山文化時期遺址。遺存有溝槽和圜底坑、火燒堆、方土臺、長方形土坑遺蹟。出土有陶器、磨石、草木灰、獸骨、獸牙等。

壽春城遺址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城關壽春鎮境內,是楚國晚期都城。遺址早期曾為蔡遷州之地。曾先後出土過“大府之器”錯銀銅牛、鄂君啟金節、楚金幣“郢爰”“盧金”“陳爰”、無印金鈑、圓金鈑、楔形金餅等精美文物,多集中在邱家花園和城南,還出土了蔡昭侯墓、西圈蔡國墓地以及銅方壺、“越王者旨於賜”青銅劍、“蔡叔”戈等文物。

安徽省7處大遺址入選《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名錄

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位於中國東部安徽省的南陵縣和銅陵市境內,是一處西周時期至宋代(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1279年)的銅礦及冶煉遺址。整個遺址區的總面積約600平方公里。遺址區內發現有冶煉、採礦遺址近百處。在其中的4處遺址內,還發現了一批西周及春秋時期的鍊銅礦豎爐,漢唐時期的地下采礦場,唐宋時期的礦石焙燒窯、圓形鍊銅地爐等重要遺蹟。

明中都遺址主要由明中都皇故城和皇陵石刻組成。明中都皇故城,位於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西北部(明中都城禁垣中央稍偏南處),淮河南岸海拔20米的高地上,東起獨山東麓,西接馬鞍山西麓,南至老人橋,西南伸出鳳凰嘴山南坡,北抵京滬鐵路,佔地面積約為50平方千米;皇陵石刻,為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的神道石刻群,位於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城西南7千米地明皇陵前神道兩側,神道總長253米,佔在面積1750平方米。

安徽省7處大遺址入選《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名錄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的揭示面積9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其中瓷器為多,其它為銅錢、鐵器、石器等,陶器有灰、紅色陶,釉陶和建築陶等。器形有缸、盆、壇、和磚瓦等。銅錢均是方孔圓錢,有“開元通寶”、“嘉佑通寶”、“熙寧通寶”。鐵器有三足釜、斧等,石器有磨、石柱、錨等。瓷器品種最多,有青、黃、白、黑、白地黑花、外黑或醬、內白等許多釉色,一般釉質較粗,少數青、白釉較細。柳孜遺址出土的陶瓷器,數量之多,窯口之眾,實屬罕見,這為唐宋陶瓷業的生產、運銷、外銷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誠招“三農調研員”,主要從事有關農村發展方面問題的調研和法律援助、是針對涉農問題及專案重大選題的調研工作

想了解更多三農資訊請關注我們的官方公眾號:三農法制調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