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備受爭議的變法:成就秦國卻使商鞅不得善終的一場改革

菜單

備受爭議的變法:成就秦國卻使商鞅不得善終的一場改革

一天,一名身著異國服裝的男子在一位太監的帶領下來到了一處頗為莊嚴的場所,這已經是他第三次來了。屋內照例坐著一位身著華服的男子,正靜坐著等他,異服男子對著華服男子行過禮後便開始侃侃而談,,但華服男子見到他卻滿臉不屑。異服男子見狀不驕不躁,而是娓娓道來,原本無精打采的華服男子,也漸漸被他的話術吸引,期間連連叫好,二人經過一番深入交流之後都感到相見恨晚。而帶人入門的那名太監看到這樣的情景也大喜過望,回去後對他引薦的那位來自他國的人才大加讚賞。那位身著華服的男子便是秦國國君秦孝公而身著異國服裝的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商鞅。

備受爭議的變法:成就秦國卻使商鞅不得善終的一場改革

商鞅畫像

公元前361年,因在魏惠王手下深感懷才不遇的商鞅穿過魏國在洛水河岸修築的長城,來到了秦國的新都櫟陽。為了出人頭地,他不顧世俗眼光投入了一個姓景的太監門下,而這個景太監則是秦孝公的寵臣。當時的秦國廣發求賢令,希望找到合適的人才發展國家力量。在景太監的引薦下商鞅見到了秦孝公,但他對於秦孝公的真正渴望的治國之道沒有把握,便決定試一試秦孝公。

商鞅先後向秦孝公丟擲“帝道”、“王道”,但秦孝公都不感興趣,甚至大發雷霆,覺得商鞅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直到第三次商鞅闡述“霸道”才真正打動秦孝公。所謂的“帝道”是選擇合適的人來治理國家,其統治基礎來自於堯舜禹的禪讓制;“王道”是主張以仁義治國;“霸道”則是強化中央集權,以經濟和軍事稱霸國家,這也是商鞅最擅長的。在用“霸道”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後,商鞅預感自己在秦國必將大有作為,但是要如何在秦國實現自己的抱負呢?

備受爭議的變法:成就秦國卻使商鞅不得善終的一場改革

典故:徙木立信

對於初來乍到的商鞅來說,光有秦孝公的信任是遠遠不夠的,他必須要讓老百姓也相信自己。所以他公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仿造吳起搞了徙木賞金,也就是花大錢讓人把一根木杆從南門搬到北門,透過這件事商鞅營造出一諾千金的形象,讓秦國的百姓覺得這個當官的說話靠譜。這件事做成了之後商鞅在秦孝公的指派下正式推行改革,即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商鞅變法。商鞅的變法大體圍繞強化農業、軍功、制度建設三個部分。

農業生產方面商鞅推出了“墾草令”,其中的條款如“訾粟而稅”:由國家統一農民地稅,建立農民對官員及國家的信任,試農民可以安心務農;“使商無得糴(糶),農無得糶(糴)”:不許商人賣糧,農民買糧,農民要吃糧食只能自己種;“無得取庸”:不許私自僱用傭工,這樣沒地方打工的人也只能找地方種地。這些法令的核心目的都是在強化秦國的農業生產,此外,頒佈的法令還透過抑制商業、打擊貴族勢力來促進秦國農業發展,因為那個時代,農業起來了國家也就變富,只有這樣國家才有實力對外發動戰爭。

備受爭議的變法:成就秦國卻使商鞅不得善終的一場改革

軍事方面,商鞅變法中最核心的一條便是“軍功爵制”,即從平民到貴族都是按照軍功來授予爵位。這條舉措直接將秦國的政治地位與軍功深度綁定了,一個沒有軍功的人即使再富有也無法提高自己的政治身份。這樣一來既可以提高國民對外參戰的積極性,也可以打擊秦國守舊無能的貴族勢力,對於底層的平民來說也異於提供了一條向上走的捷徑。倘若無法培養國民的戰意,在群雄林立的戰國時代,秦國極有可能被吞併,遭遇滅頂之災,但這樣的社會氛圍對於百姓的正常生活也是災難性的。

制度建設方面,變法革除了舊的大家庭形式,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以便於推動經濟發展;在秦國普遍建立縣制,推進了地方行政官僚機構的完善;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使百姓安於務農。此外,變法還統一了度量衡,這些制度都極大地促進了秦國的發展,秦國國君以此為基石不斷改進,嬴政當政時秦國實力已不可同日而語,秦國最終掃滅六國,成了中國古代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

備受爭議的變法:成就秦國卻使商鞅不得善終的一場改革

秦滅六國年鑑圖

儘管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富民強,併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但商鞅變法及商鞅本人在歷史上卻多遭詬病。商鞅認為“六蝨”,即禮樂、詩書、仁義、修善孝悌、誠信貞廉,以及愛好和平的理念都是會破壞國家發展的不利因素。因為在商鞅看來,倘若民眾受到了禮儀及文化的薰陶便有可能生出閒散怠惰的情緒,修善孝悌、誠信貞廉有利於家庭及鄰里關係的建設,愛好和平的理念更是直接對秦國“軍功爵制”的重大威脅。這些和諧良好的社會理應存有的品質,商鞅卻想將其扼殺,一個好戰且不注重人民福祉的國家註定無法長久。

此外商鞅變法中還有“使民無得擅徙”:透過對民眾的人身自由加以限制來強化自己改革的不人道條款,“相牧司連坐”:對犯罪者不及時舉報同一組織中的其他成員也要一同治罪的嚴酷懲罰。可以說,商鞅的變法只是將民眾視為強化秦國力量的工具,而極大地削弱了民眾作為一個人的屬性並剝奪了許多民眾應當享受的基本權利。雖然秦國發展蒸蒸日上,但也使得民間怨氣漸生,百姓與君主的關係愈發緊張,為秦朝二世而亡埋下了禍端。

備受爭議的變法:成就秦國卻使商鞅不得善終的一場改革

再者商鞅本身為人招搖,過於急功近利,說得好聽點叫有事業心,不然他也不會大老遠跑到秦國來獻計。但也正是這份促使他前進的動力讓他在權力的誘惑中難以自拔,最終無法善終。改革的成功讓原本名不見經傳的衛國公子鞅成為了秦國顯赫一時的商鞅,他功成名就時就有一位叫趙良的隱士勸他歸隱山林,多積善果,但商鞅並未聽從。早期推行改革時商鞅曾經拿帶頭反對的太子開刀,因而得罪了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

秦孝公死後,商鞅倉皇逃竄,因沒有證件而找不到地方住,因為背信棄義而被魏國遣送回國,最終慘遭車裂之刑。而這一切都是源自其早期結下的惡果,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的經歷實在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