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人是如何洗澡的?比現代講究的多

菜單

古人是如何洗澡的?比現代講究的多

洗澡,能清除汗垢油汙、消除疲勞、舒筋活血、改善睡眠、提高面板新陳代謝功能和抗病力。而且透過溫水的浸泡,能夠治療某些疾病。但現代科學認為:就算是洗澡,洗的次數也不宜太多,因為次數太多會把面板表面正常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面板表面的保護性菌群全部洗掉,容易引起面板瘙癢等症,面板的抵抗力也會因此而減弱,反而容易得病。

古人是如何洗澡的?比現代講究的多

那麼,對於這些,中國古人是如何做的呢?

《禮記·內則》記載:

“五日則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潘請;足垢,湯請洗。浴用二巾,上下綌。出杆履蒯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屢進飲。”

中國不愧是禮儀之邦,關於洗澡的規矩早已被前人收錄進兩千年前的《禮記》中。中國人有多重視沐浴?即便是在人過世以後,也要先為死者洗澡,才能發喪。

古人是如何洗澡的?比現代講究的多

作為現代人,最夢寐以求的沐浴環境,無疑是浴池或浴缸。最早的浴池,出現在秦朝時期。《阿房宮賦》有云:“二川溶溶,流入宮牆……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由此可見,史上第一批享受到浴池的就是秦始皇和贏氏的皇親國戚們。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大體可以推斷,阿房宮修建了用於引水的水道,宮外的兩條河均可由這兩條水道被引入皇宮。宮裡的女眷梳洗打扮後,遺留下來的脂粉水,也會透過水道排出,所以“渭流漲膩”。

在等級制度分明的古代,貴族是實打實的“上流階層”,他們亦是最需要守禮教的社會成員。在沐浴文化未普及到各個階層的年代,貴族可謂“清潔率”最高的一批人。根據《世說新語》的記載,古代的貴族在洗澡後必要換上一身嶄新的衣服,並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秩序。

當然,除了貴族之外,還有一群人在洗澡這方面十分考究,他們便是僧侶。熟悉外國宗教的朋友,一定會聽過“洗禮”一詞。不過,洗禮並非基督徒的專利,對於中國古代的僧侶來說,在侍奉佛事前進行洗禮已成為常態。

古人是如何洗澡的?比現代講究的多

唐朝有個叫義淨的高僧,他將自己前往印度所見到的僧人行儀收錄進遊記《南海寄歸內法傳》中,這部著作裡有這樣的文字:

“那爛陀寺有十餘所大池,每至晨時,寺鳴健推,令僧徒洗浴。”

中國的佛教是自印度傳播過來的,所以中國古代的僧侶一定會遵守沐浴這一規矩。《南齊書》中提到了一部《沐浴經》,就是在規勸各佛寺儘可能多地修建浴室,潔淨己身的。在敦煌遺蹟中,亦有關於僧侶集體沐浴的壁畫。

《事物紀原》有云:

“以法水洗我心垢,今我請僧洗浴,以除身垢。”

顯然,自唐朝開始,沐浴已成為僧人必須要遵守的習規。

古人是如何洗澡的?比現代講究的多

在史料和小說中,經常會出現僧侶沐浴的情況,比丘將洗澡視作一種莊嚴肅穆的儀式。《五戒禪師私紅蓮記》中有這樣的記載,當時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已經走到盡頭,在離開人世前的最後一段時光裡,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吩咐僧人準備洗澡水,讓他進行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沐浴。長老吩咐弟子:“快與我燒桶湯來洗浴!”在完成了沐浴之後換了一身嶄新的僧衣,隨後坐化在禪院裡。

到了宋元時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洗澡已不再是貴族和僧侶的特權。《雞肋編》有云:“東京數百萬家,無一家燃柴而盡用煤炭。”煤炭的燃燒效率是顯而易見的,由此足見,在當時想要燒洗澡水並不困難。《梅譜》中亦有相關記載,臨安地區的賣花小販為了搶佔商機,將那些還沒有綻放的梅枝放在浴室裡,靠浴室裡蒸騰的熱空氣喚醒冬眠中的花苞,讓這些梅花提前綻放。

既然這段文字裡專門提到了浴室,可見在當時浴室已不再是上流社會的專屬,而是隨處可見的公共設施。

古人是如何洗澡的?比現代講究的多

《馬可波羅遊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在元朝的杭州城裡有大大小小的“冷浴澡堂”,在這些澡堂裡,有男女服務人員為客人提供服務。光顧這些澡堂的客人從小便已習慣於洗冷水澡,認為洗冷水澡能強身健體。

馬可波羅在杭州期間,還發現當地人每天都會洗一次澡,時間大多是在吃飯前。相比於外國人的記載,《樸通事諺解》的描述要更加生動。在當時除了公共浴室可供洗澡之外,服務人員還會提供撓背、梳頭、剃頭、修腳之類的服務。

當然,這些服務都是要花錢的。單單洗澡,需要花五個錢,梳頭的話就要再加五個,修腳的價格一樣。相比之下,剃頭和撓背則便宜些,僅需兩個錢。全套享受下來,僅需十九個錢,經濟實惠,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得起。

古人是如何洗澡的?比現代講究的多

可見,這一時期的公共浴池,已頗具現代洗浴中心的意味了。

參考資料:

【《禮記·內則》、《阿房宮賦》、《南海寄歸內法傳》、《事物紀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