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立春至,請認真而有儀式感地活在當下 | 上書房

菜單

立春至,請認真而有儀式感地活在當下 | 上書房

立春至,請認真而有儀式感地活在當下 | 上書房

立春至,請認真而有儀式感地活在當下 | 上書房

圖片提供:IC photo

陋巷原無客到門

草堂爐火愛微溫

閒來剪個宜春字

貼上蘭花小瓦盆

——郁達夫《立春日》

立春在即,在枝頭,在明日,在眉梢,在心緒。

早在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一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為更多人所熟知。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哪些途徑來了解有關節氣的傳統文化呢?

譯林社出版了作家文珍的全新散文集《風日有清歡——二十四節氣裡的詩與人》,本書是作家文珍對自己跨時三年的閱讀、生活、觀察世界的記錄,借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古典詩詞破題,讀書、遠遊、覓友、懷人,昨日之詩與今日之事互為觀照,於四時風物留心日常情境,古老節氣亦可作體察當代生活的新刻度。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先民們觀察太陽執行週期而定,早前用以指導農業活動。後人又將每個節氣分為三候,記載了氣候、物候的細微變化。後來又從農業延伸至飲食、文學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一代代人的豐富下,現在的節氣文化內容已非常龐大。創作本書時,作家文珍也查看了不少書籍,她發現古人充滿著生活的趣味,可稱為生活家,例如:立春日吃春餅、戴春燕;清明時節,杏花春雨,宜踏春,宜尋訪故人;秋分,丹桂飄香;霜降前後,柿子風味最佳……她將這些也寫入書中,希望向古人偷師,點綴自己的生活。

每一代的文人都會將自己眼中的世界訴諸於筆端,從白居易、蘇東坡、秦觀、曹丕、范仲淹……到近代的木心,乃至外國的里爾克、卡佛,他們風格各異、文體不一,卻都敏感於事隨時移,光陰流轉,將自己的所感所知所想記錄在案。這亦如文珍創作這本書的初衷:“過去的詩人想不到自己會被後世反覆誦讀,以此想象歲時秩序井然的舊日——但我卻想讓未來的人知道,我所生活的世紀,仍有無數熱愛生活的中國人,認真而有儀式感地活在當下。”

今天,我們從《風日有清歡——二十四節氣裡的詩與人》這本書,走進節氣,走進春天,走進人生……

立春至,請認真而有儀式感地活在當下 | 上書房

作者: 文珍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宋祁寫立春“剪盡春雲作舞衣”;陸游寫立夏前“餘春只有二三日,爛醉恨無千百場”。無名氏寫秋分“金風送爽時時覺,丹桂飄香處處聞”,東坡於小雪日再訪赤壁……每個詩句背後都藏著一時的天氣,一時的心情。斗轉星移,人隨時序生長。老病生死有時,珍重歡喜亦有時。百年前的古人與我們在節氣中感受著情感的同頻共振。從古到今,從農人到文人,每個人都有與節氣相關的生命體驗。在本書中,文珍以關於節氣的古典詩詞破題,輔以二十四節氣的民俗小知識,融匯古今。

立春至,請認真而有儀式感地活在當下 | 上書房

和立春相關的詩詞也尤其多。宋朝張栻《立春偶成》對仗工整,文字淺近,想必古往今來被許多人當過春聯。辛棄疾和朱淑真千古風流人物,也不免要頌一頌這立等可至的春。稼軒有“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句(《漢宮春·立春日》),“卻笑東風從此,便燻梅染柳,更沒些閒”,仍“清愁不斷”。女詞人句句暗合節俗,結尾卻充滿希望。

停杯不飲待春來,和氣先春動六街。生菜乍挑宜捲餅,羅幡旋剪稱聯釵。休論殘臘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諧。從此對花並對景,盡拘風月入詩懷。

原來古往今來,一年年的祝福都是如出一轍,所謂成年人的天真,無論多少餘恨都歸於“殘臘”,也就是即將翻篇的舊年;而新年自應“百事諧”,更兼“風月入詩懷”,端的富貴且不流俗。但這首詩除了許願,也還暗含許多具體的風俗勞作。

比如生菜捲餅也即春餅,古時候就有“咬春”的習俗。古人將生菜捲餅放在盤中以示“迎春”,做好後又必將置好的“春盤”饋贈四方友鄰—讓人不禁想起韓劇《請回答 1988》裡的情形。小時候家裡做了難得的吃食,媽媽也會交代送去給鄰居嚐嚐。我記得小時候就給隔壁的劉奶奶送過剛從老家捎來又切片蒸好的噴香的新臘肉, 當即換回了一滿碗剛煮好的糖黑豆,劉奶奶生怕給少了, 堆得高高冒了尖兒,也不擔心小孩子捧著碗上下樓跌灑了。到現在還能記起那冒著熱氣的黑豆的甜香,以及捧碗行走時喜悅又惕惕的心情。

古時立春規矩大,連皇帝都不能免俗,需以春盤賜予近臣—可憐皇帝老兒孤零零住在皇宮裡沒甚鄰居,想與民同樂只能專門設宴。據說這宴席比民間略講究些,號稱“三生菜”,“生”即“萬物生長”,也就是古時的生菜沙拉了……又有“五辛盤”,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以辛迎新,想象一下也不甚好吃—而且想必是不能賜給皇家寺廟的,因為“五辛” 其實就是“五葷”。但這風俗由來久遠,晉代周處—就是那個鄉中三害之一實則傳說不盡不實的周處—在《風土記》裡寫,“正元日,俗人拜壽,上五辛盤,松柏頌,椒花酒,五燻煉形”,最後一句據說是激發五臟之氣,倒也暗合春季養肝的醫理。晉代還遵照干支紀年慶祝春節,一歲之交為元旦;而到宋就漸漸變成了立春為大。若循宋例,就不會有“無春年”的說法,因為年歲更替以立春始,自然年年都不缺春天。

朱淑真詩裡的“羅幡聯釵”,和稼軒詞裡的“春幡”也是一回事。元代維吾爾族大詩人貫雲石一生填了數支《清江引》,其中一首也名“立春”:

金釵影搖春燕斜,木杪生春葉。水塘春始波, 火候春初熱。土牛兒載將春到也。

第一句的“金釵春燕”,影搖燕斜,淹然百媚,意思差相彷彿,都是紙剪圖樣掛在女子金釵上迎春。最後一句“土牛兒載將春到也”,比他早幾百年的東坡先生也寫過: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 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減字木蘭花·立春》

這裡寫的春牛就是載春的土牛,也是古代立春祭一種。

《東京夢華錄·立春》載:“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農業社會春耕是第一要事,上古於臘月製作土牛以送寒氣,到宋就變成立春造土牛勸農。一般由知縣或朝廷委派的勸農官執春鞭隨鼓聲擊土牛三下,而後交給下官黎民鞭打,打至土崩牛解,碎土有如菩薩案前供奉的香灰一般吉利—這當然是迷信。這套儀式因和春耕有關,因此各州郡都要循例如儀,漸漸不光是風俗,竟成了制度了。不甚講究的地方以楊柳枝代春鞭,另有些地方卻要專門

製造的彩仗,宋陳元靚在《歲時廣記·纏春杖》裡專門講了做法:

“春杖子用五(彩)絲纏之,官吏人各二條,以鞭春牛。

”東坡生前身後的無數人一定都和他一樣,在若干春天見過這樣氣派的彩杖;

卻不是每個人都寫得出“無限春風來海上”這樣的句子。

—所有關於立春的詩裡,我最愛的當屬這首《減字木蘭花》了,一讀就歡喜無盡,輕快,朗朗上口,頗有春日活潑潑的氣息。

再多說幾句“春燕”。這種古代女子的立春飾物,又稱綵勝或彩燕,也稱宜春髻子—《牡丹亭》裡也提過,在最出名的《遊園》折裡,杜麗娘登場:

夢迴鶯囀, 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盡沉煙,拋殘繡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你側著宜春髻子恰憑欄。剪不斷,理還亂,悶無端。

讀書時聽崑曲,總不求甚解那宜春髻子是什麼。現在才知道就是燕子形狀的頭飾,貼“宜春”二字於其上。但我總有一個錯覺,杜麗娘遊春應是春暮而不是才交立春,方會有“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之句。

但再一想,湯顯祖是江西吉安人,牡丹亭的故事設在南安— 據考證此南安非福建南安,應是江西贛州大餘,此地自古便有人鬼戀的傳說,湯應是回鄉道聽途說,才有了“幽媾”的靈感。之所以有前面的錯覺,一則因為自己常年生活在北方,春天來得較晚;再者誤把“南安”作“臨安”,臨安就是杭州,位處華東,比江西又冷些。某冷空氣吧還真有一個帖子:在我國冬季,贛州、桂林、南昌、衡陽、杭州這幾個地方,哪裡最暖,哪裡最冷?怎麼排序?答案是:贛州、桂林、衡陽、南昌和杭州。贛州接近廣東,地氣最暖,那麼杜麗娘大約就是在華南立春日前後遊的園,好日和風,著眼成春,並無感冒之虞。

立春至,請認真而有儀式感地活在當下 | 上書房

立春至,請認真而有儀式感地活在當下 | 上書房

王雅靜

黃覺:深刻的,還是一晃而過的

胡杏兒:忙碌是一種幸運

「 2022年1月6-12日 管清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