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老北京的數字之謎: 在老北京不見茶葉的“四大茶”

菜單

老北京的數字之謎: 在老北京不見茶葉的“四大茶”

老北京的數字之謎: 在老北京不見茶葉的“四大茶”

大家好,我是京師玩兒主,今兒和各位聊聊,在老北京見不到茶葉的“四大茶”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咱中國人,大部分朋友都喜歡飲茶。這飲茶之風,始於南方,由於那裡盛產茶葉,也更愛喝茶,因此這種習俗,也從南向北傳遍了全國。由於北方當時並不產茶葉,長期以來,北方只有小部分地區產茶,因此只能購於南方。加上受限於以前運輸的條件,難以保證需要,因此茶葉在北方,直至清末還是一種稀罕東西,仍屬貴重之物,故此價格昂貴。那時只有達官顯貴才喝得起茶,普通人是難以問津的。

這在市場是有需要又難以滿足,於是就促進了其代用品的開發。當時京城裡的平民百姓,就地取材,自創了糊狀的食物當作茶飲。據記載,老北京從清代開始,就形成了有自己特點的、最著名的四大茶,即:醇香的“油茶”,鹹香的“麵茶”,甜香的“杏仁茶”,外加上從龍嘴大茶壺裡衝出來的“茶湯”。

過去老北京人們早上見面兒打招呼,都是“吃了嗎您吶?”或者“喝了嗎您吶?”。還有一句老話是說“渴不死東城、餓不死西城”。這些話的意思就是用來形容:北京人過去,都有喝早茶的習慣。有的老爺子起來後嘚先喝茶,然後再去吃早點。至於北京美食中能“吃”的茶,就要數上面兒提到過的那“四大茶”了。

不過說起在這些美食中,到是存在有三個奇怪之處:第一處就是:雖說它們的名字中,都帶個“茶”字,但它們卻跟傳統用來喝的茶,沒半毛錢關係。第二處就是:既然和茶葉沒關係,那為什麼還要叫“茶”呢? 第三處就是:為什麼這些“無茶之茶”,又都出現在老北京人,早點的選單中呢?

其實原來這些個帶茶字的吃食,早先都是源於蒙古人的飲食習慣。蒙古人是遊牧民族,飲食,以牛羊肉為主,見天兒的吃牛羊肉容易火大啊,所以蒙古人都喜歡喝茶去火。他們經常把茶放進鍋裡煮著喝,時間長了,就間接“創造”出把各種糙糧,黍、大黃米、小黃米兒、小米兒什麼的,一起摻進去煮,誰餓了就進來盛一碗吃,這樣既方便又省事。這樣漸漸的,就形成了麵茶、茶湯等這些茶食類小吃的雛形。

到了1644年滿人入關之後,因為八旗裡有蒙古八旗,蒙古人的這種飲食習慣,也就傳給了滿人。可是滿族人的飲食習慣又不同於蒙古族,所以這種吃食傳到了滿族人這兒,就把茶去了,融入了滿族人的一些吃法:即再加點兒花椒芽兒、芝麻醬等,這樣就形成了現在的北京麵茶。

說到這麵茶,它是用糜(音如梅,不讀靡)子面熬成的,這糜子面,就是黃米麵。但是這裡要注意下,它們在製作時,不能用熱水,而是一定要用涼水把糜子面攪拌均勻。要是用開水,就會軟度不夠,有苦澀味,並且還會出現麵疙瘩。在熬好的麵糊上面兒,還要淋上一層芝麻醬,這芝麻醬需用香油調開,然後在它上面,再撒上少許的芝麻鹽,那吃起來才能香味濃郁,口味醇厚。此外正宗的麵茶,還應在芝麻鹽裡面加入少許的姜粉。在清代《竹枝詞》中,就有“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的說法,因此未見姜粉,則不正宗。

還有就是喝麵茶時,最講究的就是吃法,從一喝麵茶的姿勢上,就能立馬兒看出您是不是地道的老北京。因為大多外地朋友,上來就是張口要勺兒。老北京人則是不用筷子也不用勺,而是一手擎著碗,沿碗邊轉著圈兒的喝,這種吸溜兒著吃的方法,才是最為地道的。(這種吃法兒,有點兒像吃老北京另一種傳統美食:炒肝兒)此方法最大的特點是:每喝一口都會品嚐到芝麻醬、芝麻鹽特有的香味。所以說美食嘛,就需要您慢慢品嚐的。

第二個要說的就是茶湯。這茶湯,也是一種茶食的改良。其中天橋的“茶湯李”,就曾是做這個有名的老字號。據說其創始於清咸豐年間,最早開在琉璃廠的廠甸,到光緒年間遷到了天橋。那個特製的大銅壺,就是賣茶湯所獨有的標誌。在大銅壺裡裝滿了水,少說也嘚有百十來斤。等到銅壺裡的水,被炭火燒得滾開,嗤嗤的冒著白氣兒,只見老師傅站在銅壺前,手裡拿著個小碗,小碗裡盛有調好的食材,右手緊緊拿著大銅壺把兒,身體稍微傾斜,一股滾開的熱水,就從又細又長的壺嘴中飛流直下,不偏不倚地落在一尺之外的小碗中,小碗裡瞬間變成色澤杏黃的糊糊狀。老師傅放下手中的大銅壺後,迅速地拿起瓷碗中的小勺快速有力地攪拌幾下,再撒上些桂花、紅糖後,順手兒就遞給了食客。

這些成品的茶湯,整體上為棕黃色,而那一股股濃濃的香味,也隨即撲鼻而來。茶湯與麵茶的原料相同,都是糜子面。但是它與麵茶在製作上,有兩點區別:一是它是用開水衝成的,而不是透過涼水熬煮的;二是口感上,茶湯呈甜味兒,而麵茶是呈鹹味兒。當然,茶湯的在製作上也更方便,您只需把調勻的糜子麵糊,用剛剛燒開的沸水從高處一衝,趁熱用小勺快速的攪拌均勻,再麻利兒地撒上一層色彩繽紛的果仁、果料、紅糖、白糖就做得了。

沖茶湯常常用龍壺衝,其表演性強,且不能外溢,當然這其中要有一定的技巧。很多老北京在小時候,每逢初一十五的燈節廟會,總會興沖沖的,吵著要去吃上一碗那糯滑甜美的八寶茶湯。如今想來,或許更多的是為了觀看,賣茶湯的師傅,那如行雲流水而又令人嘖嘖稱奇的精湛手藝吧。

第三個要說的老北京特色“茶飲”,就是杏仁茶了,其大名兒為“”杏仁酪”或“”杏酪”。 老北京人常說:“說茶不茶可當茶,早點不能離開它。”說的就是它。這杏仁茶,源為宮廷的點心,其最早來自於南方。它是將杏仁磨成粉後同大米粉、糯米粉,再加入果仁、桂花和白糖等十來種配料,用龍鳳銅製大壺燒製的沸水熬製而成,其香氣濃郁、綿軟可口、有益脾胃。

據清初朱彝尊《食憲鴻秘》中記載:“京師甜杏仁用熱水泡,加爐灰一撮,入水,侯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淨,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帶水磨碎,用絹袋榨汁去渣,以汁入調、煮熟,如白糖霜熱啖,或量加個乳亦可。”清末薛寶辰,對其也有類似的描寫,即:“糯米浸軟,掏極碎,加入去皮苦杏仁若干,同掏細,去渣煮熟,加糖食”。在《天橋雜詠》中,也有詩讚道:清晨市肆聞喧譁,潤肺生津味亦佳;一碗瓊漿真適口,香甜莫比杏仁茶。

第四個要說的就是這油茶,它也叫“油炒麵”。 按照老規矩,在喝它的時候,還要有一種小菜配著吃,名曰“茶菜”。其做法和茶湯的衝法差不多,具體為,將麵粉炒黃後,加入芝麻、桂花和牛骨髓油,用開水衝成漿而得,食用時還需加入少許白糖。

說到這種“茶飲”,原本只是商人們長途旅行時的速食品。因其做法方便、有營養且味道美,從而漸漸的,成為了舊時的軍糧,並由此流入了民間。在北京,油茶屬於春、秋、冬三季的應時小吃, 其風味各異,深受老人和兒童的喜愛,故成為了老北京最愛的吃食之一。

今天呢,我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了一下,我覺得在老北京,可以算是挺有意思的這“四大茶”,其實老北京有名兒的、有特點的吃食還有很多,這裡面兒還有許多和它們有關的民間故事,將來我在給各位逐一的介紹。

那好了,今兒就先和各位聊到這兒,咱們回頭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