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她題材”接連霸屏,男性劇卻集體“失語”?

菜單

“她題材”接連霸屏,男性劇卻集體“失語”?

撰 文丨陳   桐

編 輯丨鄭   文

文娛價值官解讀:

ID:wenyujiazhiguan

《了不起的女孩》餘溫仍在,改編自亦舒同名小說的電視劇《流金歲月》近日又開播了,同為群像劇、同是“她題材”,在兩位女主沈思怡陸可、蔣南孫朱鎖鎖帶領下,劇中一眾女性在事業、友情與親情的碰撞抉擇中上演著悲歡離合,各自面臨種種危機與困境,以職場、友誼、戀情多維度全視角展現了當代女性的當下處境。

隨著近年來女性主義的深入人心,這兩部劇之前,《怪你過分美麗》、《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已經分別探討過不同年齡層、社會角色的女性,職業與生活的種種現實問題,2020年一年的女性劇多達

十餘

,可謂是大女主劇之後“她題材”的新一輪“復興”。

相比之下,男性劇呢?

別說是專門的男性題材、或是男性群像劇鳳毛麟角,就是在女性劇中,多數的男性角色也是想象匱乏的“工具人”,不是個性模糊的小奶狗,千篇一律的出軌渣男,就是優哉遊哉衣食無憂的富二代,換個名字和劇情連臺詞都能照搬。

和敘事背景創作視野日益開闊、直面痛點癢點越來越精準的女性劇相比,男性劇究竟怎麼了?他們去哪兒了?

冰火兩重天

女性已經成為當下社會消費的主導力量,在文娛領域也非常明顯,資料顯示(如下圖),女性觀眾佔據著影視劇受眾的半壁江山,大多數影視劇女性觀眾的比例和人數都多於男性受眾,自然地,

女性觀眾及其思維觀念、觀賞訴求,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女性劇的發展。

這兩年,聚焦女性題材的劇越來越多,不同於幾年前古裝大女主劇唱主角,這一波“她劇集”多集中於都市群像劇,圍繞當下女性生活、情感、家庭和職場展開,數量全面開花,題材不斷細分,

雖然有同質化和模組化的弊病,但不可否認,

女性劇已經成為當下國產劇創作中,影響力頗大的主流題材。

和大熱的女性劇相比,男性劇處在冰火兩重天的尷尬境地,幾乎到了快被遺忘的程度。

2018年以來,可以被套上“男性向”的劇無外乎《九州縹緲錄》、《全職高手》、《陳情令》、《長安十二時辰》、《鶴唳華亭》、《慶餘年》,清一色均為男頻古裝劇,對標的依然是1。0時代的大女主劇,和目前流行的現實題材女性群像劇有著本質區別。

再往前回顧,男性題材的輝煌期集中於2001年前後。2001年,

《康熙王朝》收視率達到8.47%,

成年度收視亞軍,《天下糧倉》以10.6%的收視成績獲得2002年收視冠軍,

以這兩部爆款劇為起點,接下來的幾年,《士兵突擊》、《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等軍旅劇和古裝劇,一起掀開男性題材劇的輝煌時代。

2010年前後,《潛伏》、《黎明之前》、《暗算》、《懸崖》等諜戰劇的誕生和浪潮隨之而來,

但隨著《偽裝者》這樣的現象級男性群像劇將男性題材創作拉滿後,這波持續了十年之久的男性向熱度也隨之進入了尾聲。

而《甄嬛傳》、《武媚娘傳奇》、《羋月傳》、《花千骨》等作品緊隨其後,開啟了大女主劇時代;接著,都市情感劇和婆媳劇野蠻生長,再到目前風頭正盛的現實主義女性群像劇,可以說,近十年來女性題材幾乎主導了國產劇創作的主流方向。

男性題材即使在輝煌期也集中於歷史和諜戰領域,現實主義男性群像劇目前還屬於空白,落後女性題材整整一個時代

,難怪去年“她題材”接連霸屏後,《永不消逝的電波》編劇餘飛在微博呼籲:“看了很多女性視角的社會話題劇,我認為輿論積攢的力量已經夠了,是時候打造一部三個好男人被理想、事業、婚姻、家庭無休止地折磨並無處傾訴,最終由朝氣蓬勃踩著滑板來的陽光男孩變成抑鬱症纏身、每天把所有能量釋放在路怒症裡的禿大肚子的過程。”

去年6月,

由張翰擔任主演、編劇和製片人的《先生請立正》正式開機,該劇號稱聚焦30歲+男性群體,

與《三十而已》和《二十不惑》有很多相似之處,其故事圍繞居住在同一宿舍的四兄弟展開,除張翰外,

另外三位男主由杜淳、經超和黃宥明出演,堪稱劇版《追光吧!哥哥》。

在“姐姐們”唱主角的文娛市場大背景下,這或許是首部現實主義男性群像劇,雖然有不少網友擔心會和《追光吧!哥哥》一樣油膩,但作為開拓者,在“她題材”的圍剿下,“哥哥”們畢竟邁出了第一步。

被市場忽視的“哥哥”們

事實上,男性題材和女性題材之所以呈現如此明顯的差異,其根源是多方面的,這其中既有行業層面的原因也有自身的侷限性。

文娛行業一直“得女性者得市場”的說法,調查顯示,國產劇(包含衛視劇和網劇)61%的觀眾為女性,這一比例還在繼續上升。

一頭是越來越多女性從事文娛相關的工作,另一頭是女性成為最主要的消費群體,可以說女性已經全面成為文娛產業的支撐,對電視劇而言也是如此。

面對最龐大的觀眾群,那些從女性角度出發,針對不同個體圈層細分切入,全面反映她們職場、生活與情感的劇集,讓女性觀眾從中反觀自己的生活,折射到自身現狀,也在一定程度上舒緩了焦慮情緒,更容易引發她們的共鳴,

而男性群像劇往往會把女性觀眾排除在外,失去了最穩定的觀劇群體。

不僅如此,女性題材還有天然的出圈優勢:

長期從事電視劇發行的一位業內人士向價值官坦言,女性劇的宣發相對比較容易,

一般男性觀眾看完內容,都是看完即走,很少主動傳播和擴散,懶於分享,

而女性觀眾有天生的表達欲與分享欲,追劇時喜歡和網友討論內容,追完了還非常願意分享,這樣的二次傳播,其宣發價值非常大

,配合女性劇自帶的話題,很容易讓內容出圈,而男性題材則不具備這樣的優勢。

對於資本而言,女性劇往往也意味著低投資高回報,女性的獨立意識和收入越來越高,受過良好教育、獲得經濟獨立的女性,

在文化精神消費層面形成了空前的市場需求

,有經濟基礎又有文化需求,自然而然會讓女性劇成為資本投資的重點。

在商業價值上

,女性劇的表現也更突出,無論是植入劇情的廣告、網路平臺的中插廣告、亦或衛視的廣告招商等,女性劇在幾乎全品類廣告商的眼裡都是值得投資的產品,

因為大家都知道,商業規則裡“女性”才是消費力的體現,因此女性劇的成本回收和盈利,也具有先天優勢。

隨著

女性成為文娛消費市場的中堅力量

她經濟

興起,越來越多的商家和消費品開始從女性的視角來確定自己的消費群,研製並開發新產品

將鏡頭對準女性生活方方面面

的女性劇

為精準營銷和廣告植入提供了巨大的商機。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出於收視率和投資回報的雙重考慮,國產劇一般

會有

討好

女性觀眾的傾向

而男性劇在創作上存在更多壁壘,由於觀劇口味的不同,男性觀眾對於電視劇的邏輯和場面要求較高,一般喜歡看歷史劇、年代劇、戰爭劇、涉案劇

,這些電視劇往往耗資大、改編難度大、拍攝難度高,每年的產量是有限的,這些題材和現實離得一般都比較遠,限制了男性劇像女性劇那樣和生活無縫銜接。

因此,無論從觀眾群體、商業回報還是創作難度來看,男性題材都存在天然的劣勢,“哥哥”們被市場忽視,被女性題材的巨大光芒所遮蓋,並不意外。

30+的“他故事”更難拍

即使市場有心去開拓這一空白領域,但脫離了歷史、懸疑和權謀這些吸睛元素,放在現實的語境下,男性群像的故事也不那麼好講。

在具體的創作中,男性題材往往容易陷入兩難的境地。如果沿著女性群像劇的路子拍真正的男人故事,

一方面,當代都市男性的工作、生活、情感圖鑑往往比較無趣,不如女性的戲劇衝突強

,也無法像女性群像戲那樣在都市情感劇中找到比較合適的著地點。

如果以男性視角儘量客觀真實去剖析他們的故事,話題熱度可能不足,

與女性觀眾也不相匹配,描繪的男性情感和心理狀況往往達不到女性觀眾的預期,也讓男性觀眾覺得無趣,兩邊都不討好。

刻意向女性劇那樣和都市情感劇強行靠攏,透過“消費男性”來製造焦慮、吸引眼球,呈現出來的效果更加可怕。

2011年趙寶剛執導的《男人幫》算是對都市男性群像劇的一次大膽嘗試,但誇張的表演做作的劇情讓觀眾直呼不適,也讓女性觀眾吐槽這是男人臆想出來的戀愛世界。

去年靳東主演的《如果歲月可回頭》透過三位男人刻畫了三種婚姻故事,結果自開播以來“浮誇”、“假大空”等批評之聲便層出不窮。

一旦為了追求效果和話題去刻意模仿女性題材,男性劇就會一秒滑入油膩、矯情的萬丈深淵,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這樣的教訓綜藝已有先例,《乘風破浪的姐姐》播出時,觀眾在一片歡呼中期待著男性版,結果又颯又美、話題十足的“姐姐”換成了“哥哥”後畫風突變,

《追光吧!哥哥》用強拗人設的“油膩”和“女性凝視”的假象為網友貢獻了無數吐槽惡搞的素材。

倘若用女性視角去創作,男性劇又會滑入“小情小愛”與“刻意賣腐”的套路,

男性題材中常見的“雙男主+兄弟情”模式雖然便於女性觀眾磕CP,但強行賣腐也正在淹沒男性題材的創意,讓其失去了燭照現實生活的意義,無法對不同年齡層男性進行細緻描摹,對社會話題進行精準捕捉。

結語

在女性群像劇大步前進的同時,男性劇也應該尋求突破,事實上,觀眾並不排斥優質的男性題材,也期待看到內容更豐富,情感更飽滿的男性成長故事。

對行業而言,儘快改變這種“性別失衡”現狀,不僅可以豐富國產劇的題材,對現實和人性進行更深入細緻的剖析,也能為中年男演員拓展更大的表演空間,催生更多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