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菜單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許多人感慨懂得了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明明自己很努力,恨不得把一天當成兩天用,以為自己可以成為最牛的人,但是遇到問題卻傻眼了,就像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廢人。

原來“知道”和“行動”之間隔了很遠的距離,知識並沒有轉化成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高速發展的社會,所有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我們想要實現快速成長,其實就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只有面對問題,你才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裡,該朝哪個方向前進,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快速成長。

其實學習知識只是一種手段,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目的。如何才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呢?答案就是建立多元思維模型。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在《好好思考》這本書裡,作者成甲就是一位踐行多元思維模型的高手,他的主業是景區設計諮詢,副業是“得到”APP《成甲說書》欄目作者,暢銷書作者,個人知識管理培訓師,被稱為”中國最會學習的人“。

在看似毫不相干的兩個領域,他卻做得如魚得水,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他為什麼能夠如此成功?其實他掌握了洞察問題本質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整套跨領域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型。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慧泉】好好思考

檢視

我們不必將世上所有的知識全部學完,而且學完也是不現實的,只需要抓住關鍵點,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這條貫穿各個領域的關鍵點就是建立思維模型,也就是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其實許多問題被層層外衣包裹著,干擾著我們的決策,問題和答案並不是一對一的關係,而是一對多的關係。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我們要像剝洋蔥一樣,層層剝開看本質,雖然你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路,但你會發現,原來世界上的問題萬變不離其宗,許多領域都有共通之處,找到問題的本質,答案自會顯現。

一、思維模型有4個層次,你處於哪一層?

你是經驗主義者還是深度思考者?將決定你如何進行選擇,得到什麼樣的答案,併成為怎樣的人。

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裡,作者透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向我們證明大腦其實有兩套系統,分別是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總是會無意識地自動依靠直覺做出判斷,系統2雖然偏向理性,但是它很懶,有時也會支援系統1的決策。

因此面對問題時,大腦會自動搜尋儲存的記憶,如果有熟悉的記憶,大腦會直接進行選擇,如果大腦中沒有相似的記憶,也會根據感覺進行判斷,除非這個問題很複雜,系統2才不得不進行思考。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可見大腦其實很懶惰,能不思考就不思考,依靠經驗、直覺解決問題是一個省力的好辦法,但時常會出錯。

你會發現那些善於思考的人思維更活躍,也更容易成功,而相信自己直覺的人總是後知後覺,在不斷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告訴自己下次不再犯,但有些問題換個馬甲你還是會繼續犯錯。

當面對同一個問題,你會發現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解決方案,有的人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得出答案,有的人會依靠某些方法論來解決,還有的人會直擊問題本質,跳出問題框架,用跨領域的方法來解答。

其實這些方法沒有對錯之分,只是看待問題的深淺程度不一樣,但能夠洞察本質的人往往更受他人尊敬和崇拜,如何才能練就一雙火眼精金?我們先要了解這種思維模型背後的原理。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可以由低到高分為以下四個思考模型層次:

第一層:經驗技巧型,源於自己的經驗總結,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可以提供思路和啟發,但存在認知侷限性。

第二層:方法流程型,我們讀的許多工具類的書,就是為了解決某種問題,作者提出了一些經過驗證的方法論,只要我們照著做,就會解決問題。

比如如何寫讀書筆記,市面上有康奈爾筆記法、九宮格筆記、RIA便籤法、思維導圖等。只要我們拿過來實踐,便可解決不會寫讀書筆記的問題。

第三層:學科原理型,當我們把解決問題的方法追溯到一個學科的重要原理時,方法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就會提高。因為原理都是經過無數人嚴格的科學論證得出的真理,具有經久不衰的特點。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現代人寫的書大多提出的觀點或方法論,都會以該領域權威的某個理論作為支撐的依據,只有這樣讀者才會信服。

第四層:哲學視角型,這一層是人類認知的最高層,視野最宏大、也最抽象,也是最影響一個人的底層基礎認知。

這四個層次由低到高,逐漸深入本質,根據不同的適用邊界,各有所長。如果我們是基層員工,日常實操性較強,就需要掌握第一層、第二層思維模型。

如果想要成為中高層管理者,就需要在最後兩個層次投入更多的精力,能夠幫助你提升格局、從宏觀的角度看待問題。

從個人能力發展來看,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瞭解這4個層次的思維模型,當我們面對問題時,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而是不斷追問答案背後都涉及哪些層次的思維模型。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思維模型可以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該如何學習思維模型呢?

二、如何學習思維模型?2種途徑告訴你答案

學習思維模型我們可以從書籍裡學習,還可以從工作中學習,從書裡學是成本最低的自我投資方式之一,從工作中學習,首先要看你處於什麼樣的工作環境、有什麼樣的工作,身邊有什麼樣的圈子。

如果你身邊沒有一張高價值的網,我認為還是多向書本學習,畢竟身處網路發達的今天,想看什麼書都能快速找到。

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可以由低到高分為以下四個思考模型層次:

1。查字典法,顧名思義就是遇到問題就去找相關的書籍來看,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型,可以節約許多時間,但理解記憶的不牢靠。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所以還有一種方法“不讀書法”,根據二八定律,只要讀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時,立刻合上書,拿出紙筆進行思考。

回答以下問題:自己有什麼啟發、可以解決什麼問題、自己的過往經驗中還有哪些相似的問題、下一步如何運用到生活中。

這跟RIA便籤法有點類似,讀到對自己有啟發的地方,就用自己的語言簡要複述一遍,寫在紙上,然後聯絡過往經歷,自己有沒有遇見相似的問題,當時是如何處理的,最後寫出下一步行動。

2。關鍵詞法,先找出全文的核心觀點,圍繞核心觀點,尋找關鍵詞,最後理清這些關鍵詞與核心觀點的關係。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我們可以先用檢視閱讀法,一般書中的核心觀點會在序言或後記裡呈現,關鍵詞會在目錄裡呈現,再用分析閱讀的方法,進一步篩選書中的關鍵詞,理清與核心的關係。

3。知人論世,讀一本之前,先要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歷和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作品。

如何從書裡學習思維模型呢?介紹3種方法:

最關鍵的是將別人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思維模型。主要靠記筆記,進行二次深加工,書裡提出了5星筆記法,也就是回答自己5個問題。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分別是核心內容是什麼?內容的內在邏輯是什麼?我有什麼啟發、疑問?對方的做法、想法,可以提煉出哪些有效策略?下一步該如何行動,怎樣運用到生活中?

我認為所有的思維模型最關鍵的就是有效解決問題,否則學再多、記再多都是無用的。最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過程。

總結起來就是如何閱讀和如何做筆記,以上方法同樣適用解決讀書寫作領域的問題,這就是兩個領域的共性問題。

其實每個領域都存在共性問題,只是我們的思維容易陷在一個領域,看待問題也只是從該領域出發,如果你換一個角度,跨領域去尋找,沒準會很容易找到解決方案。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三、如何構建思維模型的知識體系?遵循“少即是多”

想要構建思維模型知識體系,我們不能只專注於一個領域,而是要涉獵更多的學科。但不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記憶多個思維模型,而是要形成對問題的全域性性理解。

就像三稜鏡一樣,從各個面都能折射出不同的顏色,我們看待問題也一樣,需從各個層次、各個角度看問題,最終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因此,我們需要具備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查理芒格曾說:要掌握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究竟哪些學科是重要的呢?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如何從工作中學習思維模型呢?

1。幫助我們理解物質世界的基礎學科,例如物理學、數學、化學等。我們生活在物質世界中,就必須掌握分析這個物質世界的工具。

例如華為任正非管理企業,就用到了物理學的熵增定律和耗散結構,如果我們面對過去沒有遇到的問題和麵向未來的問題,就越需要從底層的基礎原理中找答案。

2。理解群體系統規律的學科,例如生物學、經濟學、社會學等。我們都生活在物質世界中,以群居的形式存在,人類文明在發展的程序中,表現出了“進化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

對我們思考生活的問題有極大的幫助,我們生活中面對的多數問題其實都會用到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3。理解複雜系統規律的學科,例如複雜性科學、人工智慧、哲學等。這些學科是研究當“群體”極度複雜時展現的規律,也是人類的前沿學科。

因為未來社會將是一個聯結越來越緊密、越來越複雜的網路系統,能夠在紛繁複雜的現象中,找到選擇的依據,會大大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4。理解精神世界的人文學科,例如心理學、美學、宗教、歷史等。我們不僅生活在物質世界,還生活在精神世界中。幾乎所有和我們生活中的體驗、精神相關的問題,都可以從這幾個學科學習。

在學習各個學科的重要原理時,還要知道每一門學科背後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並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物理學發展出依靠“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進化生物學發展出“物競天擇”的思維方式。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而且學科的跨度越大越好,因為相距越遠的學科,思維方式互補性越強,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不同的思維方式融合在一起,就能夠產生全新的解決思路。

這四類學科是我們都應該掌握的:

在《給大忙人的高效閱讀課》這本書裡,作者提出了知識樹原理,形成一棵知識樹最關鍵的節點是從人出發,而不是從書出發。瞭解一個領域的學科,我們只需要讀三個人的書,分別是開創者、分歧者、綜合者的書。

開創者是開宗立派之人,為了解決某個問題創立了一門新的學科,對後來學科的發展具有指導性意義;分歧者是站在該學科的對立面,衍生出的另一個學派;而綜合者就是集合開創者和分歧者的思想,在此基礎上融合創新。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還差最後一步沒有落地

我們應該重點看哪些學科的書呢?

我們可以在網路上搜索,某個學科的思想發展史,或者以書找書,在某位作者寫的書裡,一定會引用某個學科的重要原理,順著線索往下找。

好好思考

小說

成甲

成功勵志

點我免費閱讀

知識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能夠解決問題就好,當你構建了自己的思維模型知識體系後,加以不斷地刻意練習,最終會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

總結:

個人成長的關鍵不是學了多少知識,而是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面對多麼複雜的問題,我們能夠深入思考,洞察問題本質,運用跨領域的知識遷移,就能輕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你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你也就成長的越快。凡事少用直覺和經驗做判斷,而是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向思維的最高層次前進,站在宏觀的角度,往長遠的方向思考,更能把握人生的方向,讓你少走許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