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模型思維》筆記一:常態背後有重新解析的可能

菜單

《模型思維》筆記一:常態背後有重新解析的可能

翻看《模型思維》,雖然個別數學函式實在頭大,但一鑽進入簡直要被這個奧秘世界迷住了,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感嘆自己過了而立,眼界思維還是太淺,急需給腦子補補內容營養課了。那麼多紛繁複雜的人類社會現象,其實都有規律可循,也居然能用獨到的模型來解釋,簡直讓人大開眼界。

如路徑依賴,的確是人們固有思維方式決定選擇。

如人們傾向於自組織活動,避免過度擁擠。

協調的悖論,如此才產生了五彩斑斕的文化習俗、多樣化生態。

系統動力學的野兔和狐狸理論如中國科技館內的狼、羊、草關係,整個生態鏈,需要均衡,如同鯰魚效應不可或缺。08年金融危機澳大利亞過於正反饋的存款保險制度卻導致貨幣市場差點全線崩潰,可見政府初衷雖好,但不可忽略正反饋也有消極一面過分馬太效應聚集,負反饋也有積極穩定促進均衡的一面。

又如坎貝爾定律,制定一個制度,人們總是能找到繞過它的方法,如視窗稅的推行,中產蓋的房子二樓以上索性都無窗戶了。這就是典型的社會治理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鑽空子謀利實在難以杜絕,只能不斷織補政策漏洞,高懸道德利劍,多進行教育引導,期望能激發人性中最大的善,而不是惡。

其他一些很自然引發思考,更好的行動是什麼?為何人們更傾向於直接回報高的刷抖音、打遊戲、晚睡,而不是長遠回報更高的早起鍛鍊、閱讀思考、更為健康的興趣愛好。

又如,為何女護士、男推銷員很常見,其實很可能職業性別比例差異是因為人們更願意與同性人員一起工作。正如議員們投票更願意選舉與自己政見相同的參選者。不同的思維模型代入,讓看似常態的事件背後有了重新解析的可能,有趣有味,這才是人生。

《模型思維》筆記一:常態背後有重新解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