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原來,這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最佳方式

菜單

原來,這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最佳方式

我們都喜歡開心。比如在寫祝福語的時候,通常會寫:祝你開開心心每一天!

然而不開心卻總是像大姨媽一樣,隔段時間就要光臨一次。

原來,這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最佳方式

為了不讓自己經歷負面情緒,我們的內在其實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勉強自己順從他人要求。

電視劇《三十而已》裡面的鐘曉芹,在工作之餘,還要順便給辦公室換水、磨咖啡、看監控、帶新人。這些並不是她負責的事情,但是,只要同事們有要求,她隨口就應承下來。

沒有人喜歡做分外之事。同事們的“順便”,鍾小芹一點也不想做,但如果拒絕,又會忐忑不安,害怕自己不被同事接納,害怕被領導認為沒有進取心。

與其承受負面情緒的折磨,還不如直接答應。所以,她從不拒絕別人。

為了不讓負面情緒到來,我們還有哪些應對方式?這些應對方式背後的根源是什麼?除了這些方式,我們怎樣做才能遠離負面情緒?這些問題在《0次與10000次》裡面都能找到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殿堂級心理學家、圖式療法開創者之一吉塔·雅各布。

原來,這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最佳方式

她認為每個人的內在都有4個影響思維和行為的“自我”——內在小孩、內在審判者、應對方式和成人自我。當我們處於內在小孩和內在審判者的模式時,就處於負面情緒的漩渦。為了阻止負面情緒,我們採取的方式

叫作

應對方式。而成人自我指的是能夠很好地應對壓力,評估並滿足自己與同伴需求的狀態。

明白這些,我們就能夠看清內心的衝突、創傷和心結,重新理解曾經難以駕馭的情緒和感受。

書中也給出了刻意練習的方法,這些讓我們不被情緒淹沒,擁有更加穩定的成人自我,甚至創造出全新的關係模式和行為模式,改寫自己的人生指令碼。

接下來分享,為了不讓負面情緒到來,我們採用了哪些應對方式,這些應對方式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以及如何喚醒成人自我。

原來,這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最佳方式

01。應對負面情緒的3種方式

趨吉避害是人類的天性,為了阻止負面情緒,我們採取了很多辦法。作者將這些稱為應對方式,分為順從、逃避和過度補償三種。

1. 順從

採取順從應對方式的方式,以自己認為別人會喜歡的方式採取行動,這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感到穩定和安全。

比如,鍾曉芹答應同事的各種幫忙要求。她以為這樣能得到同事喜歡,對方就不會再為難自己。

他們允許別人對自己不好,並且做自己不想做,也不必做的事情。他們通常有較低的自尊心,沒有自信,很難覺察自己的需求。

然而,這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對方沒有表達需求,而他們卻以為有這一需求,並因此折騰自己,對心理健康毫無幫助。並且真正在乎他們的人,並不贊同這樣做。反之,那些利用這一點的人,也不會對我們有任何感激之情。

原來,這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最佳方式

2. 迴避

採取迴避應對的方式,會

逃避所有可能讓自己產生不想要的感覺的情況

,也就是說,當他們不想要某種感覺時,選擇不直接面對。

比如,覺得無聊去刷短影片,這樣就可以避開無聊的感覺,讓自己覺得“充實”起來。

迴避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繞道走

,簡單迴避那些感覺不舒服的東西、情況和話題。比如,主動遺忘糗事。

轉移注意力

,如,無聊時追劇 ;

自我刺激

,如,失戀時酗酒;

自我麻痺,

如,丟錢包時的安慰:“那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200元錢嘛!再掙就是。”;

抱怨和咒罵,

如,連續加班時的抱怨。

原來,這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最佳方式

3.過度補償

過度補償,也就是過度填補空缺,指的是一個人的表現與受傷的孩子和內在的審判者對他們

說得

悄悄話正好相反,好像這才是真實的。

比如當我們感覺到威脅時,會表現出攻擊性。如

別人評價他們醜,他們就會偽裝成獵豔高手

過度補償分為:

自戀式驕傲自大

,他們認為除了自己,所有人都是傻瓜 ;

妄想狂的控制,

這類人總認為別人對他有惡意,在背後耍陰謀對付;

強迫性控制

,此類人在覺得受到委屈、懷疑時,堅持把自己的瑣碎事情解釋給別人,儘管對方不那樣認為;

博人眼球的行為

,比如,戲精,經常有誇張的表演;

攻擊性

,有計劃,有針對性地使用身體或語言暴力恐嚇他人;

這些行為並不能有效解決問題,但是能夠緩解面對負面情緒時的痛苦,所以我們非常依賴,形成了條件反射。比如一個人習慣了逃避,遇到難以解決的事情,第一選擇就是逃避。

原來,這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最佳方式

02。我們為什麼會這樣?

順從、迴避、過度補償,這些方式看起來很幼稚,簡直是無腦反應。我們為什麼有這些應對方式呢?

這是因為大腦在處理不同事情時,不同的內在因素會佔據主導地位。就和汽車的控制檯控制汽車的所有操作一樣,內在自我

掌舵的部分,也會控制我們的期望、感知和對狀況的反應。

掌舵的部分可以是內在受傷的小孩,內在被寵壞的小孩,內在審判者和成人自我。當我們被前三者控制時,就會有上述的應對方式。

1.受傷的內在小孩

當我們覺得被拋棄、排斥和不信任時,會產生“獨自一人在這人世間”的悲傷感覺,這就是受傷的內在小孩佔據了內心。比如:

當我們的安全依戀沒有得到滿足,會產生被拋棄的感覺。

這只是一種感覺,實際並沒有發生。比如,好朋友來到我們家附近,見了另外一個朋友,卻沒有叫上我們,我們就會產生這種感覺。

當我們的歸屬感需求被忽視時,就會有被排斥的感覺。

人需要與其他人接觸,需要是一個家庭,一個班級或者一個社會團隊的一部分,來幫助我們建立歸屬感。比如,加入讀書會,大家彼此交流,產生的共鳴和歸屬感,讓我們覺得自己不再是獨自一個人。

原來,這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最佳方式

2.被寵壞的內在小孩

當被寵壞的內在小孩佔主導時,凡是不好玩,枯燥的事情,我們都不願意做。因為,在記憶裡,總有人替我們做這一切,要麼是父母,要麼是伴侶,要麼是朋友。

正是身邊人的寵愛,讓我們學會了推脫、拖延、不自立,不願意承擔責任。

然而人生總有獨立面對的時候,曾經逃避的這些,必須面對時,我們會覺得非常痛苦。

比如父母不讓孩子做家務,認為搞好學習就行。沒有練習,自然不會做,即使長大也不會。但是當和伴侶一起生活時,我們必須要做家務。然而不會做,再加上認為家務是另一半的事,就會產生矛盾和痛苦。

當身邊人出於好意,不讓做某些事,其實是在害我們。因為不經歷,就難以體會,更難有改變。

原來,這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最佳方式

3. 內在審判者

當我們攻擊、貶低自我時,就是內在審判者占主導地位。它就像一個法官,我們所有的行為都要受到“審判”。

內在審判者有二種,極端的懲罰性審判者和苛責的內在審判者。

極端的懲罰性審判者,會讓人完全地自我貶低甚至自我仇恨,也會造成極大的不安,沒有自信。

這種感覺與成績、金錢、工作無關,他們只是將別人的情感需求放在首位,覺得必須取悅所有人,不允許自己給別人添麻煩。

比如,討好型人格。

苛責的內在審判者則讓人陷入完美主義,感覺不到滿足。

他們的價值只取決於成績,他們的滿足感始終是暫時的,因為永遠有更大的目標。

更令人感覺糟糕的是,如果哪一次沒有實現目標,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完全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

內在審判者阻礙我們用本真的樣子看待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潛力和價值,無法發現自己的閃光點,一直貶低自己。

人類始終是情緒化的動物。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是自己的一個念頭,都能喚起我們的這些感覺。並且,它們也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而是回憶起來就覺得痛苦。我們只能主動選擇改變,才能被治癒,找回失去的平靜和快樂。

原來,這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最佳方式

03。

不斷受到攻擊和貶低,哪怕這些來自自己,我們也會被負面情緒包圍。然而事實卻是,我們能進入,也可以調整好自己。自我調節,就需要成人自我的干預。

成人

自我,指的是我們能夠全面判斷所面臨的情況,做出最合適反應的狀態。它安慰我們受傷的內在小孩,為被寵壞的內在小孩設定界限,與內在審判者談判,希望對方不再提出過分要求,調節我們幼稚的應對方式。

成人

自我狀態,是我們情緒穩定,也能想出辦法面對大多數難題的最佳生存模式。我們如何才能在負面情緒到來時,喚醒這個強大的幫手呢?

原來,這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最佳方式

首先,計劃改變。

經過前面的介紹,我們已經充分了解性格中的內在部分。如果想要改變,我們可以問自己:

我想先改變什麼呢?

我有多麼想要這個改變?

這種變化估計會讓我付出多少精力和時間?

而我究竟有多少的塑造空間?

找一個放鬆的情境,想象中我們可以做

哪些

改變。

比如,露娜煩惱自己沒有辦法融入社交場合,可以在想象中練習:主動詢問朋友,能不能帶她一起去聚會,朋友同意了 。在下一次聚會前,她嘗試詢問朋友,也取得了成功。

很多困難,其實都來源於自我想象。

原來,這才是應對負面情緒的最佳方式

其次,實施改變。

經過第1步的想象,我們明白現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殘酷,行動就能改變。

這時,我們要想辦法喚醒成人自我,讓它活躍起來。比如,和好朋友聊一聊,鍛鍊身體等。

有成就感的事也容易激起成人自我。比如,學會做一道菜;堅持讀完一本書,這些都能讓我們重獲自信。

我們平時可以把這些記錄下來,貼在觸目可及的地方。

當準備有所改變時,先瀏覽成就感清單,喚醒活躍的成人自我。再從容易做到的事情開始,不對自己提過高要求。

比如說,問問朋友,能不能參加他的生日聚會。一般會得到肯定答案,這樣,我們就能意識到:勇敢邁出第一步,選擇就會更多。

嘗試著改變起來,當我們邁出去,會發現沒有那麼難。正如吉塔·雅各布在書中所說,

我們不可能一直處於成人自我的狀態,但是我們可以越來越多地接近並保持這一狀態。

與其說《0次與10000次》是一本自我救贖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養育指導書。在這本書裡,我們會發現自己性格的形成原因,知道如何做才能不被負面情緒包圍,不養成在類似的事情上一貫吃虧受傷的應對方式。

這些,既可以讓我們不再懷疑自己,知道如何做才不會總產生同樣的壞感覺,也懂得在養育孩子時,如何才能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培養出穩定、強大的自我,擁有不再受傷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