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華沙條約組織:曾經與北約抗衡,為何卻“英年早逝”?

菜單

華沙條約組織:曾經與北約抗衡,為何卻“英年早逝”?

最近,芬蘭、瑞典申請加入北約的訊息,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關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軍事集團,北約在國際政治、軍事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然而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能與北約相抗衡的軍事組織,這就是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但是華約卻“英年早逝”,早就成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了,那麼華約為何會土崩瓦解呢?

華沙條約組織:曾經與北約抗衡,為何卻“英年早逝”?

一、先天不足

1949年4月4日,美國與英國、法國等12個國家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1952年,土耳其、希臘加入北約,又過了三年,聯邦德國(西德)也加入了北約。聯邦德國加入北約這件事引起了蘇聯的強烈不滿,引發了歐洲局勢的緊張。當時,冷戰已經開始數年,美蘇之間摩擦不斷。為了抗衡美國以及華約的軍事壓力,蘇聯決定成立一個軍事組織。

1955年5月14日,以蘇聯為首東歐八國的代表在波蘭首都華沙簽訂條約,華約至此成立。雖然條約規定“尊重各國主權”、“不干涉內政”,但實際上華約組織先天不足,它實際上完全被蘇聯掌控,隨著時間的推移,華約逐漸成為蘇聯控制東歐各國以及推行歐洲霸權戰略的工具。最明顯的例子就是1968年,蘇聯率領華約各國出兵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華沙條約組織:曾經與北約抗衡,為何卻“英年早逝”?

二、矛盾重重

前面已經說過了,蘇聯最初組建華約是為了抗衡北約,可是後來逐漸發生了變化,引起了東歐各國的不滿,因此他們與蘇聯之間的矛盾非常激烈。最先挑戰蘇聯權威的是羅馬尼亞,它雖然也加入了華約,但堅決捍衛國家的主權,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下,蘇軍於1958年撤出羅馬尼亞境內。同時,羅馬尼亞不參加華約的實兵演習,也不參與其他軍事行動。

第二個對華約說不的是小國阿爾巴尼亞。1961年開始,阿爾巴尼亞就不再參加華約組織的會議了,到了1968年直接退出華約。第三個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它在1968年進行了改革,史稱“布拉格之春”。然而,蘇聯卻悍然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內政,以華約的名義,與保加利亞、民主德國、匈牙利、波蘭出動五十多萬軍隊,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華沙條約組織:曾經與北約抗衡,為何卻“英年早逝”?

三、大勢已去

1985年,華約組織首腦會議在華沙召開,簽署了延期二十年,到期後順延十年的協定。在這份協定書中寫道,“只要北約繼續存在,華約就不會解散”。然而僅僅過了六年,華約就成為了歷史的產物。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對東歐各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六個締約國全部發生了變化,改姓“資”。至此華沙條約賴以存在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基礎已經不復存在。

1990年,民主德國退出華約,之後還併入了聯邦德國。接著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也要求退出華約。此時的蘇聯內部矛盾更加激烈,蘇軍正在逐步退出東歐各國。1991年7月,華約各國領導人在布拉格舉行會議,正式解散華約組織。至此,存在了36年的華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而北約至今仍然存在。

參考資料:1。《世界當代史》;2。《冷戰時期蘇聯與東歐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