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據說,這是人生頭等大事(精闢!)

菜單

據說,這是人生頭等大事(精闢!)

據說,這是人生頭等大事(精闢!)

“國慶”長假進入第三天,你回家了嗎?

有個“世紀難題”,今天,打算吃點什麼呢?

東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遷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離合見證了人的聚散。

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1

吃,有儀式

中國人的飲食千種姿態,但最有煙火氣的吃食,往往都帶有儀式感,絕非糊弄了事。

就如梁實秋,在那戰亂年代裡,他身居陋室,卻搭了個雅舍。他身體單薄,卻無視盤旋敵機,猖獗蟲鼠。物質匱乏,卻吃得有滋有味。

開春吃春餅,隨後黃花魚上市,緊接著大頭魚也來了,恰巧這時候後院花椒樹發芽,正好掐下來烹魚。魚季過後,青蛤當令。紫藤花開,吃藤蘿餅,玫瑰花開,吃玫瑰餅;還有棗泥大花糕。

到了夏季,“老雞頭才上河喲”,緊接著是菱角、蓮蓬、藕、豌豆糕、驢打滾、艾窩窩,一起出現。席上常見水晶肘,坊間唱賣燒羊肉,這時候嫩黃瓜、新蒜頭應時而系。

秋風一起,先聞到糖炒栗子的氣味,然後就是炰烤涮羊肉,還有七尖八團的大螃蟹。

過年前後,食物的豐盛就更不必細說。

一年四季的饞,週而復始的吃。饞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現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

——梁實秋《饞》

無論生活過得多起伏,也要吃得心安。

無論身處何種境地,虔誠地對待每一份食物,總能從中尋回對生活的熱枕。

據說,這是人生頭等大事(精闢!)

2

吃,有相伴

人類組織家庭,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生產和分配食物。正是這些人間煙火,讓家庭組織更加緊密。

“家跟房子不同,家是要有氣味的。我一直有一個嗅覺上的快樂,是母親今天她正在切蒜,我就知道今天晚上會吃什麼,可能是那個蒜泥白肉,她一直在切,蒜的味道就過來了。我在做功課的時候,是母親在廚房的氣味陪伴我。

母親前幾年高齡過世的時候,我覺得好多氣味包圍在我身邊,我覺得她沒有走,因為那個氣味一直陪伴我長大。

我感謝這些氣味,它告訴我生命是值得感謝的,因為有人為你把蒜泥切得這麼細,有人為了你吃的螃蟹,切這麼細的薑絲蘸醋,我覺得那裡面是真正對人的關心。”

——蔣勳《家應該是有氣味的地方》

廚房的溫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家的溫度。那方寸之間調和著人間五味,熱鬧而溫馨。

深情厚愛都藏進一粥一飯、一絲一縷,一生一世細水長流。

據說,這是人生頭等大事(精闢!)

3

吃,有鄉情

無論走到多遠,家鄉的味道,始終熟悉而頑固。

它在我們舌尖上打下的深刻烙印,常常牽絆起記憶深處的故鄉。

隨著蕭瑟秋風,凜冽寒冬的來臨,北京街頭正是冰糖葫蘆上市之時了。

這種賣糖葫蘆兒的吆喝,在廟會上,在戲園子門口,在前門外各家棧房、旅店中,時時會聽到,清脆響亮,抑揚動聽。

拿起這些山裡紅,遍體都被晶瑩的糖衣包著,透明耀眼,十分引人,這就是新蘸得的冰糖葫蘆。一些帶水分的,吃起來又甜、又脆、又涼,真是別有風味。

冰糖葫蘆是冬令食品,夏天不吃,也無法做。《燕京歲時記》在十月中記京師食品時,記到冰糖葫蘆,並雲:“甜脆而涼,冬儀食之,頗能去煤炭之氣。”

——鄧雲鄉《雲鄉話食》

千言萬語抵不過一句樸素而真誠的:“回家吃飯”。

據說,這是人生頭等大事(精闢!)

4

吃,有修行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

蘇軾的一生,遭遇三次貶謫,黃州、惠州、儋州,都是當時的不毛之地,處江湖之遠,生活艱苦。

而才子的一雙妙手,文能提筆武能做菜,發明了以“東坡”命名的系列美食。一道“東坡肉”,味香而色美,與詩作一起傳為美談。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淨洗鐺,少著水,柴火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豬肉頌》

吃得不亦樂乎,活得,也始終酣暢淋漓。

煎炒炸煮即千錘百煉,酸甜苦辣就是百味人生,所以寫出了人生有味是清歡,也明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你餓不餓?要不我給你煮碗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