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作為鑿壁偷光的男主角,他最後結局是怎樣的,老師肯定不會告訴你

菜單

作為鑿壁偷光的男主角,他最後結局是怎樣的,老師肯定不會告訴你

對於“鑿壁偷光”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它經常會和“囊螢映雪”,“頭懸樑,錐刺股”等古人刻苦學習的故事一起出現。“鑿壁偷光”主要講了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年少的時候因為家裡窮,晚上買不起蠟燭,無法秉燭夜讀。但是他隔壁住著一個有錢的大地主,他們家晚上是燈火通明的,因此匡衡就想了個辦法,在自己家跟這個有光的人家之間的牆壁上鑿個洞,借他們家的光來讀書。

作為鑿壁偷光的男主角,他最後結局是怎樣的,老師肯定不會告訴你

當時老師講這個故事主要是為了讓我們學習,古人的這種“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的學習方式。但是老師卻沒有說這位“鑿壁偷光”的男主角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老師是肯定不會告訴你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說這位年少有為的學者丞相。

西漢的時候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兩千多的封建社會中的主流思想。在沒有科舉制度,全靠別人推薦的漢朝,如果想要學而優則仕,那麼就要迎合統治者的興趣愛好。所以當時的學子們不僅熟讀儒家典籍,對於孔子推薦的“詩書禮易春秋”等課外書籍更是要研究透徹,就像是我們現在所看的名家推薦的書一樣。匡衡對於《詩經》非常有研究,並且在當時的經學家中非常有名氣,連當時身為太子的漢元帝都非常的崇拜他。

作為鑿壁偷光的男主角,他最後結局是怎樣的,老師肯定不會告訴你

漢元帝即位之後,本來就是他身邊紅人的匡衡被任命為郎中,之後又升遷為給事中,常伴在漢元帝左右,並且經常利用自己擅長的《詩經》給漢元帝講解治國的大道理。漢元帝本來就喜歡《詩經》,匡衡這樣做也算是對症下藥。後來因為他上書的在老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並且弘揚禮讓人和之風,備受漢元帝讚賞,匡衡也因此被升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作為鑿壁偷光的男主角,他最後結局是怎樣的,老師肯定不會告訴你

因為匡衡的《詩經》越研究越深,漢元帝也很喜歡他講解的《詩經》,並且對於他從《詩經》中提出的治國之策非常認同,匡衡最後竟然做到了丞相,還被封為安樂侯,並且主要職務是輔佐皇帝,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匡衡這個安樂侯的職位是有封地的,並且還不少,有三十一萬畝,這些放在現在不亞於一個城市的面積。可以說匡衡是一城之主了,比起後來那些大地主,匡衡這些土地真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作為鑿壁偷光的男主角,他最後結局是怎樣的,老師肯定不會告訴你

但是飛黃騰達之後的匡衡忘了自己也是窮苦人家出身,他不僅沒有幫助那些和曾經的自己同病相憐的人,反而利用自己的權利,把自己的封地擴大到了四十萬畝,這就讓朝廷裡本來就看他不順眼的人抓住了小辮子。而此時寵信他的漢元帝已經去世,新繼位的漢成帝並不買他的賬,最後在同僚的彈劾下,這位曾經的丞相被貶為庶民,遣返回鄉,最後病死在家鄉。

作為鑿壁偷光的男主角,他最後結局是怎樣的,老師肯定不會告訴你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可以承認別人犯錯誤,但是作為我們年少時勤奮學習的榜樣,匡衡最後的結局確實大出意料,這也是為什麼老師不會告訴我們後來匡衡結局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