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趙匡胤的心腹楊信被提拔的次年就啞巴了,去世前卻突然開口說話

菜單

趙匡胤的心腹楊信被提拔的次年就啞巴了,去世前卻突然開口說話

趙匡胤的心腹楊信被提拔的次年就啞巴了,去世前卻突然開口說話

想必大家都知道“裝聾作啞”這個成語,在多數情況下這是個貶義詞,用以譴責別人,但這是官場的制勝保命的寶典之一。在這方面,北宋時期趙匡胤的心腹楊信就是一把好手。歷史記載楊信在被提拔的第二年就啞巴了,離奇的是,在去世前又突然開口說話,這難道是巧合嗎?不,當然不是,這顯然是楊信在“裝聾作啞”,但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要弄清楚一件事,我們往往得先了解這件事發生的背景。宋朝統治時期,武將一直備受歧視,無論是北宋,還是存於一隅、本該武力北上的南宋,皇帝、文官集團從未停止過對武將的攻擊。比如北宋名將狄青、南宋名將岳飛,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死在了皇帝、文官集團的手中。這種現象其實正是源於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本身是後周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顯德七年(960)發動“陳橋兵變”後登基為帝。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發動陳橋兵變,原因就在於他是殿前司的最高長官,而侍衛親軍司的主要將領也是其黨羽。正是因為手握重兵,趙匡胤才能兵不血刃地奪得皇位。

趙匡胤的心腹楊信被提拔的次年就啞巴了,去世前卻突然開口說話

就像大部分武將出身的皇帝一樣,登基的趙匡胤顯然對武將甚至包括曾經與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抱有極大的防備,寢食難安,擔心有著其他的“陳橋兵變”導致自己皇位丟失甚至性命不保。終於,在建隆二年(961)進行“杯酒釋兵權”直接削弱了武將實力,解除了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等一眾弟兄的兵權,起用了張瓊等一干人擔任朝中重臣。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宋朝漸漸有了輕視武將的傳統。

趙匡胤的心腹楊信被提拔的次年就啞巴了,去世前卻突然開口說話

而楊信被提拔的契機來源於張瓊的倒臺。張瓊與楊信同為武將,不同的是,張瓊行事張揚,因遭人汙衊而被太祖處死,楊信也因此得以上臺。但是,面對這次機會,楊信此時卻是惶恐的,原因無他,面對曾有過救命之恩的張瓊,太祖都能說殺就殺,更何況是自己?但面對皇帝的詔令,拒絕顯然是在找死。楊信再怎麼害怕,還是得走馬上任。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楊信並沒有慣看秋月春風的自信與沉重,他表面上持重內斂,實際上內心十分脆弱。身為武將的他急中生智,“啞疾發作”,口不能言。雖然啞巴了,但他在禁軍中擔任領導職務反而越來越高,“乾德四年(966),改靜江軍節度”,“六年,遷殿前都指揮使,改領建武軍節度”。

據史書記載:“信雖喑疾而質實自將,善部分士卒,指顧申儆,動有紀律,故見信任,而終始無疑焉。”

楊信平時藝靠身邊一個貼身家僕幫他傳遞思想。好在這個貼身家僕能夠準確“破譯”楊信的啞語,每當楊信向皇帝彙報工作,或者指揮部下時,都透過田玉來做“翻譯”,“書掌為字,玉因直達其意無失”,十多年如一日。開寶九年(976),趙匡胤駕崩,趙光義繼承皇位,宋太宗依然任用楊信統領禁軍,沒有絲毫的懷疑,“改鎮寧軍,並領殿前都指揮使”。

這個謊言一直持續到了太平興國三年(978),歷經兩朝皇帝的楊信病倒了,“以瘍疾在告”。就在楊信死前他哭著對皇帝說,“遭遇兩朝,恩寵隆厚,敘謝感慨”。趙光義好言慰勉,賞賜了不少東西。直到此時,人們才明白,原來楊信根本沒有得過“喑疾”,他是為了保命裝了十幾年的啞巴,當人們明白這一切時,他已然徹底離開。

有時,適當的示弱是一種更為長遠的自我保護,更甚至是進一步攀爬的利器,而不是單純的弱小的表現。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夠足夠強大、足夠完美,對於皇帝而言,他更想有臣子的弱點好把控,而不是有一個優秀的人擺出一副強硬的姿態,不得不說,楊信這一招走的甚是巧妙,與獲得相比,不能在人前說話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付出罷了,本身什麼事都需要付出的,哪有沒有付出的回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