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孩子經常輸不起,時不時玻璃心,到底缺了什麼變得如此脆弱

菜單

孩子經常輸不起,時不時玻璃心,到底缺了什麼變得如此脆弱

前段時間,我朋友所在的小區,三名10歲的女孩一起離家出走。當天晚上,幾乎出動了大半個小區的大人們,都在找那三個小女孩。

直到晚上11點半,才找到第一名小女孩,然後從她口中得知另外兩名孩子的下落,至此,三個女孩才平安回家。

我問朋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們離家出走啊?朋友說,就是三個女孩的階段性考試成績不好,那天課堂上又在說話,就被老師教育了幾句。

我當時聽完非常震驚。

現在很多新聞報道,也總是時不時會爆出不少孩子壓力過大,心理健康問題趨於低齡化,甚至還會做出極端行為。

這一切都讓我們無法迴避來思考這個問題,現在的孩子怎麼啦?

孩子經常輸不起,時不時玻璃心,到底缺了什麼變得如此脆弱

首先,我並不認為就是現在的孩子更脆弱,人小的時候肯定是相對抗壓能力差一點的,畢竟這和閱歷和能力是相關的。

而且我相信,以前孩子也會有這些脆弱極端表現,只不過現在的網際網路讓這些個案更容易被大家關注到。

今天這篇並不是要比較,哪個年代孩子更脆弱。只是想分析一下,當代大環境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問題,我們一起引以為戒。

1

80父母壓力大

如果說孩子有壓力,最大的來源之一肯定是父母。之前和一位社會學教授聊天,他分享了一個看法,讓我耳目一新。

他說,80後父母的確是更加焦慮的一代,這是有歷史原因造成的。每一代的狀態都是需要結合國家時運的。

比如拿房子來說,60後/70後大部分都是單位分房或者動遷獲得房子。但到了80後,很多人拼命一輩子可能才是勉強可以完成首付。

這並不能說明60後/70後就更有能力,但因為大勢讓他們似乎更容易獲得某些“成功”。

而人都是有“損失厭惡”的,80後往上看發現,上一代人都有的東西,他們沒有。於是潛意識就會更努力,想要維持住“現狀”。

我當時聽完醍醐灌頂,當我們都在說做個“普通人”就好,但其實我們定義的“普通”可能就是意味著北上廣一套房,但這本身就不“普通”了。

哪怕任何一個已經算是挺成功的80後,因為從小到大的狀態,會讓我們這一代就是身處焦慮,更加焦慮。

孩子經常輸不起,時不時玻璃心,到底缺了什麼變得如此脆弱

而正因為自己的“不容易”,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把這份害怕和擔憂投射給孩子,於是,我們的孩子也就被父母的焦慮內捲了。

而這個內卷一旦啟動,周圍的孩子也都這樣,自然就是越來越內卷。

這也是為什麼,陳默老師會把現在的孩子比喻為生在“第三個籠子”裡。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比喻,也是我一直提醒自己的,所以只要有機會,我就會反覆提。

假設,我們有這樣一個籠子,讓一個老鼠在籠子裡,籠子外面裝一個門,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這個門,門開啟以後有一個食物會進來,這個老鼠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踩一下,食物就進來,老鼠會怎麼做呢?會一直踩。 如果第二隻籠子是這樣的,老鼠踩一下,電擊一下,踩一下,電擊一下,以老鼠的智力會怎麼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隻籠子”我們是這樣設計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電擊,老鼠就不知道應該踩還是不踩,這個老鼠會在裡面糾結死。

我們現在的家庭環境養成的孩子就是這隻老鼠,食物是物質生活,電擊就是我們唯成功論的壓力。

孩子經常輸不起,時不時玻璃心,到底缺了什麼變得如此脆弱

2

警惕慢性壓力的累積

要改變這個狀態,家長的改變最關鍵。但顯然,並不是所有人能那麼容易改變自己的。

那麼,最好幫助孩子的方法,就是定期清理他們的慢性壓力。

慢性壓力是相較於急性壓力而言的,急性壓力在壓力解除後,身體就會恢復,比如期末考試前會有壓力,但考完了,壓力也就消失了。

但現在很多孩子是每天無時無刻地處於一種持續的壓力狀態,期末考試是結束了,可能還有鋼琴考級、PET考試準備、練習硬筆書法,等等等等。

科學研究表明,反覆的壓力會對大腦產生巨大的傷害,影響掌管學習和記憶的海馬體,大量釋放皮質醇。

而長期高水平皮質醇對於情緒障礙、思維敏捷性、海馬體萎縮都有關。

慢性壓力的危害不在於壓力的大小,而在於持續性,這會具有麻痺效果,讓成人以為並不存在而忽視。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平時看似乖巧,性格穩定,也不大哭大鬧,但卻因為老師或者父母的一句話,而想自殺。

很多大人會詫異,而這恰恰就說明這個孩子是長期處於慢性壓力之下了,那句話並不足以讓孩子放棄生命,但那句話是一切的導火索。

孩子經常輸不起,時不時玻璃心,到底缺了什麼變得如此脆弱

3

排解慢性壓力的兩大良方

作為一名成人,都無法很好定義自己的壓力狀態,更不要說孩子了。

關於孩子的心理疏導,我傾向於“把事情做在前頭”,預防大於治療。排解慢性壓力有兩大良方,很簡單但卻是非常有效的,推薦給大家。

1、運動

雖然我不願意拿現在的孩子和我們當年比,但有個事實不得不說,現在的孩子少了很多“瘋”的機會。

我們當年父母打罵也好,給我們壓力很大也好,畢竟放學後石庫門裡瘋跑、瘋玩的那段時光,每天都還是有保證的。

有研究證實,運動可以“燒掉”炎症,還可以增加重要區域(如海馬體)的神經發生——新腦細胞的產生。它還可以改善情緒、認知和身體健康。

現在大部分孩子從上了幼兒園開始就無法保證每天的玩耍時間了,基本上都是從幼兒園到下一個補習班再到家的狀態。

孩子經常輸不起,時不時玻璃心,到底缺了什麼變得如此脆弱

而很多幼兒園或者學校為了防止孩子打鬧發生危險,甚至課間都必須坐在教室裡,孩子釋放慢性壓力的途徑一減再減。

如果大環境暫時無法改變,我覺得父母就必須創造。

從來沒有什麼“不得不”,尤其是如果這件事對於孩子的大腦甚至生命都會造成影響,我們總能有選擇的。

而且這個選擇,也許只是少上一個補習班而已。

2、聯結

和家人、朋友、社群保持聯結,是對抗慢性壓力另一個有效的辦法。

多聚會,多走親訪友,帶著孩子去看一場比賽,參觀博物館。

這些和真實世界的互動,人和人的互動,會啟用大腦獎勵系統,從而產生對生活的積極意義。

人生在世,我們記住的永遠都是那些和情緒相關的記憶。

而透過真實互動產生的愉悅記憶,也許就是最黑暗時刻的光亮,讓孩子覺得“人間值得”。

今天的這些分享,希望我們都能認識到,壓力也許就是“新常態”,但是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找到和壓力共舞的方法。

這一代的孩子也許並沒有更加脆弱,但我們這一代的父母肯定比上一代更加懂得心理健康,這就足夠了。

黃埔軍校小兵特訓營(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