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歡度“平遙中國年”,看“非遺”特色經營

菜單

歡度“平遙中國年”,看“非遺”特色經營

歡度“平遙中國年”,看“非遺”特色經營

在“平遙中國年”的新春市集上,店主向遊客展示製作精美的平遙推光漆器。 裴曉軍 攝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今年春節,平遙古城格外熱鬧,景區景點、大街小巷,濃濃的人間煙火氣。平遙人的一言一行,無不透露著東道主的熱情;遊客看完風景品美食,還忘不了逛非遺文創小店,買點特產帶回家;一家家的店主,則在幸福地忙碌著。

傳承晉商誠信精神

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界五百年的晉商孕育出的誠信精神,如今正在新時代發展的浪潮中,以新的面貌影響著現代產業繁榮。

平遙古城南大街57號是“永隆號”漆器藝術博覽館,78歲的張錦是“永隆號”漆藝館的創始人,祖父是平遙“永和興”票號掌櫃,晉商門第的誠信精神始終在其家族和漆藝館中傳承。“只有誠實守信,企業才可能獲得牢固的合作伙伴,才可能獲得消費者信賴。從1965年學藝至今,我們一直把誠信擺在第一位,平遙漆器是一代代老藝人的藝術結晶,決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失傳,誠信精神也要一代代傳下去。”張錦說。27年來,“永隆號”嚴遵古訓,培養了數百名漆藝工匠,在平遙漆藝界獨樹一幟。

在平遙牛肉集團有限公司辦公樓前,“生產的是質量,經營的是誠信”幾個大字格外醒目,馳名全國的“冠雲”品牌就取自“義冠雲天”,與晉商精神一脈相承。在平遙牛肉集團,每個職工都堅守著最基本的信條:誠信經營。

“以質量求生存”是山西四清醋業股份有限公司堅持的原則,四清醋以其“清香、清馨、清冽、清純”而得名,總經理陳振豪說,公司從1996年創辦至今,一直堅持純糧釀製的獨特工藝,致力於打造一個純糧、手工、不新增任何防腐劑的山西名醋品牌。

平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霍文忠說,作為晉商文化核心區,平遙歷來商業氛圍濃厚,晉商以誠信為本、以義制利,創造了縱橫歐亞九千里、稱雄商界五百年的傳奇。西大街被譽為清代“華爾街”,日升昌票號是現代銀行的“開山鼻祖”,其“東掌”模式,是現代企業股份制的雛形。明清時期全國共51家票號,平遙佔22家,“一紙風行、匯通天下”,19世紀曾一度掌控中國經濟命脈。當今時代,“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的秉性仍在新晉商的血液裡流淌,每一項非遺技藝的背後都承載了晉商的敬業精神和誠信傳統。

精益求精守正創新

隨著平遙古城名滿天下,平遙的特產也家喻戶曉。平遙牛肉、平遙推光漆器、平遙長山藥……在眾多的特產中,除少數與自然環境相關的特產如平遙長山藥外,大部分都是含有傳統絕活兒在裡邊的特產。

在平遙古城,平遙牛肉作為年貨,已經“飄香”了一百多年,成為銷往全國的老字號小吃。據平遙牛肉集團梁振介紹,2008年,平遙牛肉傳統加工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平遙牛肉的製作工藝已有上百年曆史,平遙牛肉清代已譽滿三晉,清道光年間,雷金寧拜師學藝,藝成後,在平遙城內文廟街開設“興盛雷牛肉鋪”,前店後場加工售賣平遙牛肉。當時,雷金寧是東掌兼技師,祖孫四代相傳,對工藝的研究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興盛雷牛肉鋪”也因此而名聲遠揚,經營長達百餘年。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平遙牛肉傳統加工技藝第6代代表性傳承人王天明,從事平遙牛肉傳統加工已有30餘年,他介紹,嚴格的師徒制傳授方式,使得平遙牛肉的製作技藝得以代代傳承。平遙牛肉的製作十分講究,有“相、屠、醃、滷、修”五個流程,每一步都有嚴格的技藝要求。技藝的傳承由老手藝人傳幫帶,必須分流程,嚴格按照培訓時間訓練,有時數年才能出師。

老字號在傳承,非遺文創產品在不斷推出。平遙古城景區與故宮文創合作,在古城內設立了平遙禮物店,透過培訓、比賽等方式,鼓勵非遺傳承人進行創意創新。平遙臉譜專案傳承人肖旭,將臉譜藝術運用到挎包、手機殼等日用物品上,得到了市場認可。寶劍製作技藝傳承人劉文濤將“一城兩寺”和平遙十二景刻在劍鞘上,成為獨特的收藏品和禮品。漆藝傳承人錢大勇將國畫藝術移植到漆器上,開創了新的漆器題材和風格。市場需要老品牌,更需要適應時代潮流的產品。眼下,平遙縣正不斷創造條件讓“深閨”之中的非遺產品走進大眾消費市場,既讓非遺活化傳承,又提升經濟效益。

“非遺+”開拓市場

平遙縣眾多的非遺專案在不斷挖掘內涵、開拓創新。據霍文忠介紹,平遙縣非遺專案眾多,不僅有生產性的,還有觀賞性的、記錄性的,平遙縣以“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為建設目標,促進非遺傳承、保護,並開拓市場提高群眾收入。

非遺進景區。平遙古城內,建立了3個大型非遺專題博物館,依託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建立了唐都推光漆器博物館,依託平遙牛肉傳統加工技藝建立了牛肉博物館,依託寶劍製作技藝建立了文濤坊古兵器藝術博物館。同時,還建立了一批非遺傳習所,集展示、銷售於一體,漆器、木版年畫、黃酒、剪紙、陶藝、晉作銀器、臉譜、泥人雕塑等專案在景區均找到了市場。

非遺助力扶貧。因地制宜探索“非遺+扶貧”模式,支援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對村民進行手工藝培訓,帶動群眾就業增收。平遙古燈藝傳承人李孝前對村民進行古燈藝技藝培訓,提高了村民收入。寶龍齋布鞋傳承人在侯郭村設立工坊,吸納農村婦女參加製鞋技藝培訓。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為全縣漆器藝人搭建了銷售平臺,打通消費環節,在農村種植漆樹林,讓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非遺進校園。依託現代工程技術學校開設工藝美術班,建立了傳統手工技藝傳習培訓基地。2019年,共設立四個班,包括兩個漆藝班、兩個雕塑班,將恆隆泰漆藝有限公司、歐陽寧明大師工作室、梁衛國大師工作室等搬進學校,為工藝美術班學生提供實踐實習的場所,形成了非遺進校園、大師進課堂、工學一體、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2020年,以同樣的模式,古典傢俱製作進入了寧固職業中學。

非遺+研學旅遊。平遙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古城管委會、教育部門合作,編寫了研學實踐教材,培訓頒發了研學導師證書,積極開展基於非遺專案的研學旅遊活動。目前,麵塑、臉譜、古兵器、剪紙、泥塑、木版年畫等專案在古城內已陸續開展,市場之路打通了,看似“不值錢”的材料也會成為客商爭相搶購的“香餑餑”。(張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