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菜單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作者丨花時間

今年初夏我不是去了趟

呼倫貝爾旅行,回來還做了個vlog

嗎?

那一路上都想著要不要給父母買點兒手信,又實在不知道買啥合適。

或者說,我

擔心

買什麼都不合適。

最後,我在中俄商店選了當地產的中老年羊奶粉和俄羅斯蜂蜜。也不敢買多了,只各買一盒。

回來之後,懷著忐忑的心給我媽發微信。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至此,我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下,甚至有點兒喜出望外——

竟然這麼順利就收下了?

不是我大驚小怪,而是在“送禮物給父母”這件事上,我實在太坎坷了。

大家有沒有跟我一樣的難題:比起送禮物給孩子,或是給同事、朋友,

給爸媽選禮物實在太難了。

因為不管選了什麼,他們都會說:“你怎麼亂買東西啊?”

“這我用不著啊!” “幹嗎亂花錢!” “你自己拿回去用!” “能不能退?”

“你不要給我買這些。”……

我媽就是這樣。過去幾十年,我都聽這些話長大。

入冬,我給她買個羊絨衫,她會說:“這顏色不合適”、“尺碼不合適”、“你不要亂買”。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我和老公逛街,順手給她買個包包,她會說:“幹嗎買這麼貴的”、“我用不著”、“你拿回去自己背”

她喜歡首飾,我剛工作時給她買過項鍊、吊墜,她說:“你這個選得不好”、“你不要給我買這些”,然後找我要小票自己去商場換。

我最常聽到的反饋就是——我買的東西不合適、她不喜歡,我亂花錢,

我就不應該買這些禮物。

漸漸地我也就聽她的,少買。

結果呢,我發現老人又會失落。我媽有時候旁敲側擊地跟我說:樓上XX阿姨,人家兒子又給爸媽買了什麼什麼……

每當這時我就很無語。買吧,花錢、受累,還不討好,大家都不開心;不買吧,好像又顯得不夠孝順,時間長了老人覺得被忽視。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我不光逢年過節、生日節點的時候覺得不知所措,就連出門旅遊買個手信,都很有

心理壓力。

所以,上次我在微信跟我媽說禮物的時候,聽到她順順當當接受,那心情真的意外又驚喜,簡直如蒙大赦。

雖說吐槽了幾句,其實我很懂得爸媽嘴邊的“拒絕”。

咱父母這代人,成長期趕上了物資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讀書時候趕上了文革,工作沒幾年又趕上了改革開放後的下崗潮。

生活有節有度,

不鋪張浪費,是刻在他們骨子裡的習慣

,也不由自主會向我們傳遞這樣的價值觀。

另一方面,他們嘴上的“別亂花錢”,也

是對兒女的關愛——知道孩子賺錢不容易,所以

替我們省

對很多父母來說,在意的是兒女“有那份兒心”。

就像我媽,一邊說著“不要買”,但其實我買了她心裡也高興,備不住還會在別人面前“炫耀”說,“這是閨女給買的。”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可越是理解,我越覺得他們擰巴。

父母在意的是那份心意,而我們子女想送出的,不也是那份心意嗎?

送禮物是挺簡單的一個事情,其實就是

用一點兒儀式感,來表達關懷之情。

既然我們本可以“無縫對接”,為什麼不能大大方方說個“謝謝”,坦然接受呢?

明明高興,卻非要表現得不高興;明明希望兒女表達,面對表達卻要說拒絕的話……結果搞得誰心裡都不痛快,何必呢?

我發現老爸老媽們的這種“擰巴”,也不止侷限在“收禮物”這件事上。

我和老公還沒結婚的時候,我第一次去他家吃飯。那時候叫“伯母”,也就是我後來的婆婆,給我洗了水果,舉著一個桃子就到客廳朝我走過來了。

我哪好意思讓長輩一直舉著啊,“噌”地就從沙發上站起來迎上去接,嘴裡說著“謝謝您”。

沒想到我剛到跟前,老人把手一縮,說:“

你不洗手嗎?

我愣了一下,立刻說:“我這就去。”

這件事我印象比較深,因為那一刻覺得自己被批評、被誤會了。

我和已婚的朋友聊起這事,朋友也覺得不舒服,“怎麼聽著那麼讓人不痛快。”

但後來我去他家多了,用心觀察下來,發現還真不是那麼回事兒。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說反問句是他家的交流習慣。

例如,都已經要開飯了,我老公還沒洗手上桌,而是在自己屋子裡搗鼓電腦。

這時我公公就會跑到他房門口,來一句:“你還不吃飯?!”

翻譯過來就是——飯已經好了,趕緊出來吃!

是不是有種“振聾發聵”的效果?

明明滿心都是關心和愛護,但說出來的語氣卻像責問。

即使我們成年人,乍一聽可能都不舒服,更何況孩子呢?

我發現老公說話或多或少也有這個習慣。所以果果出生後,我特別跟他反饋過,希望他注意一下,少和孩子用反問句。

有話務必正著說。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我第一次跟他表達時,他也愣了一下——

活了

三十來年,竟然完全對此沒察覺。

聽我這個旁觀者一說,他認真想了想,好像還真是那麼回事!

後來他就開始試著“翻譯”自己的話了。

他還私下和爸媽反映過,公公婆婆也是第一次注意到,為了孩子也做了改善。果果從小完全沒受影響,都是正向地表達愛。

這種來自孩子的回饋,也給了我們大人很多滋養。

上週我寫了《這樣的夫妻對話,怪不得連楊迪都尷尬了…》。

其實比起綜藝節目裡楊迪難得的尷尬表情,他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當他說起成長過程中,媽媽是怎麼和自己交流的。

楊迪說,他家都是

鼓勵型教育

,他從沒聽過“你看別人家孩子怎樣怎樣”的話。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父母即使有矛盾,也從來不在他面前吵架。

而且媽媽對他關心的事情,永遠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楊迪提到了一個細節。他火了之後,因為媽媽綜藝感也很好,也收到邀約。有時候母子倆一起上節目。

有一次他和媽媽一起工作時正趕上母親節。一碰面,楊迪媽就說:“今天是什麼日子?都不給媽媽說節日快樂嗎?”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楊迪說:我媽不在乎很多事,但她

特別在乎這種愛

的表達。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因為很愛表達愛,所以楊迪媽媽也會時不時送一些,明星兒子根本不缺的小禮物。

例如送一盒襪子,還在全國觀眾面前說是“防腳臭的”,楊迪立刻變色“我不是,我沒有!”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雖然當楊迪打電話問她想要什麼,她想都沒想就說讓兒子身體健康。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但面對兒子的禮物和轉款,楊迪媽媽也能直截了當,圓了孩子的心意,開開心心去接受:“兒子,ok,收到了,乖乖!”然後發出一連串魔性的笑聲,“哈哈哈哈哈哈哈!”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這不挺好的嘛。

明明是溫暖和喜悅,為什麼總要有“欲揚先抑”、“心口不一”的劇本呢?咱就不能簡單點兒、順當點兒嗎?

每當感同身受地想到這裡,我對孩子的理解就更多了一分。

我以前也寫過,果果是特別

願意表達愛的孩子

。家裡有她給我寫的、數不清的愛的字條,畫的畫,手工摺紙,準備的各種小禮物……

不管是碎紙片,還是“鬼畫符”,甚至是她從哪裡摳下來的小裝飾、小貼紙,只要送給我,我都會真誠地說“謝謝”,並且好好儲存起來。

活了半輩子才明白,這樣擰巴的愛,我寧可不要…

既然

孩子表達的是那份心意

,而不是物品的價值本身,那麼

我回應的也就是那份心意

,而不必糾結於東西是什麼。

我更不用單純從自己的角度,懷著“為你好”的心去拒絕、去否定,這種表達情感的方式太曲折,太容易傷人了。

對他人的坦蕩,其實是對我們自己的坦蕩呀。

PS,最後也說一句,我們既然已經長大了,能看透父母“擰巴”的愛了,那麼就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吧。

其實比起禮物,他們更需要的,是我們的時間。也許陪他們遛個彎,散個步,吃個飯,

給對方他們想要的,的確是份更好的禮物。

祝慢成長的小夥伴們,闔家安康!——愛你們的花時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