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菜單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你知道圖裡這隻小鳥一次效能夠飛多遠嗎?足足有1。22萬公里!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相信對我們有些人來說,一輩子走過的距離可能都沒有這麼遠。可這種飛鳥只有0。3千克左右,卻能夠屢次打破肉身耐力極限,完成橫穿太平洋的超遠距離飛行,用實踐告訴人們“別看我個頭小,我是真能飛”。

果然是“鳥不可貌相”,誰又能想到這麼小的身軀裡蘊含著這麼大的能量呢?說到這裡大家一定好奇它的名字,它叫做斑尾塍鷸,第三個字有些生僻,與“成”同音,意為田間土埂。這大概是因為它常常棲息在稻田、海灘當中,所以人們才給它取了這樣一個名字。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那麼,斑尾塍鷸真的有這麼能飛嗎?它們飛行這麼遠的距離又需要花費多長時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跟著衛星跟蹤器的記錄,來看看飛翔冠軍“勇往直前”的一生。

勇往直前,執著飛行

鳥類的飛行天賦自古以來就讓人類感到豔羨,古代的人類總是幻想自己也能長出翅膀,和鳥類一樣在天空中翱翔。但是我們對於鳥類的認知往往是可以飛行、飛得很快,卻從來都沒想過,有一種鳥可以不眠不休的一次性飛行1。22萬公里。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斑尾塍鷸就身體力行地表示,“只有你們不敢想的,沒有我不能飛的”。那麼科學家是如何發現斑尾塍鷸的飛行記錄的呢?

這還要從2007年3月說起,當時一位紐西蘭的鳥類學家捕獲到了一小群斑尾塍鷸,為了觀察它們的遷徙軌跡,就在它們的背部撞上了衛星跟蹤器。可能斑尾塍鷸也很苦惱,不理解為什麼人類要給它的飛行平添負擔,畢竟輕裝上陣和揹著跟蹤器還是有些區別的吧。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這之後,這名鳥類學家就開始觀察這些斑尾塍鷸的旅程路線。其中有10只在三月下旬時離開了紐西蘭,開始“北上”。到了5月1日時,它們大部分都已經先後到達了我國的黃海地區和日本地區。但是觀察並未停止,因為學者想徹底弄清楚它們的遷徙軌跡。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打破肉身耐力極限的“代表”就在這時橫空出世了,這隻斑尾塍鷸身上的衛星跟蹤器編號為4BBRW,它的起飛地點是北美洲的阿拉斯加,終點是越冬地點紐西蘭。這段旅程的距離約為1。22萬公里,而為了能夠快速抵達越冬點,它選擇了“不眠不休”地飛行,只用了短短的11天就到達目的地。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實際上,許多的候鳥都會根據氣候展開“長途旅行”,而斑尾塍鷸之所以被拿出來當做典型,是因為它是“一次性”或者說是“一口氣”飛了這麼遠的,這就非常的優秀了。那麼,斑尾塍鷸為什麼能飛行這麼久呢?難道它不會有“疲勞飛行”和“猝死”的風險嗎?

當然不會,因為飛行途中它還是有稍作休息的。不過這種休息的方式卻不是像人類這樣中途進入旅店休養生息,而是“邊飛邊睡”。沒錯,鳥類是可以“一心二用”的,它們的左右腦可以分別休息和工作。這樣它們就能夠一邊飛行一邊睡覺,確保行程不會被耽誤。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再者,鳥類身體的特殊構造使得它們能夠在空中“滑翔”,這種方式一般不會耗費太大的力氣,只需要間歇性地扇動翅膀就能夠完成。大家可以將其理解為開啟“省電模式”,這應該也是斑尾塍鷸能一次性飛越1。22萬公里的秘訣。

那麼,除了特別能飛之外,斑尾塍鷸還有沒有別的本領呢?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技多不壓身”

當然是有的,在“江湖”行走,沒點特殊技能怎麼能行呢?經過鳥類學家觀察,斑尾塍鷸不僅會審時度勢地規劃自己的飛行路線和時間,還能預測天氣,及時對路線進行調整。

首先就來說說“審時度勢”這個技能,許多人都好奇為什麼斑尾塍鷸從北向南飛的時候選擇一次性橫跨太平洋,而從南向北飛時卻在路上走走停停。難道是因為北遷的旅途風景過於迷人,阻礙了它行進的腳步?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並不是的,鳥類又不是人,並不具備鑑賞美景的能力和需求,自然不會為美景所停留。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它們從南向北飛行是為了完成“繁殖”。如果直接一口氣從紐西蘭飛到阿拉斯加,精疲力竭的它們可能需要休養一段時間才能開始求偶繁殖。

“時不待鳥”,要知道北極圈的夏季可是非常短暫的,如果休息的時間太長,錯過了繁殖期,那麼這次長途旅行就白費了。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再者大家都知道,繁殖後代對於“父母”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因此為了能夠順利地求偶,好好地“備孕”,斑尾塍鷸會在路途中歇腳,在其他的地方補充能量,確保抵達阿拉斯加立即能上陣完成繁殖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黃海溼地一直以來都是它們補充能量的中轉站。據記錄來看,每年都有上百種、數量上千的候鳥在這裡停留,斑尾塍鷸也是其中一員。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就懂了,斑尾塍鷸北遷和南飛的路線規劃之所以差異巨大,是它們在漫長演化當中根據自身繁殖情況總結出來的“規律”。作為一隻小小的鳥類,它們對於一生遷徙的每一個環節都極為重視,因為一旦出錯,那麼面對它們的可就是“滅群之災”了。

說完了審時度勢,再來說說預測技能,由於我們上文中提到了斑尾塍鷸會在飛行的過程中“划水”,即依靠滑翔的方式用最小的力氣飛最遠的距離。所以斑尾塍鷸起飛時總是在“低壓天”,因為跟著低壓區飛行可以蹭到“順風車”,這種順豐不僅能夠提高它們的飛行速度,還能減少消耗。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可見,常年的飛行使得斑尾塍鷸知道如何利用氣候的便利為自己減少負擔。這種情況就像是人類發現可以用石器鑿開椰殼一樣,是“進化”的結果。要不我們總說這世間萬物皆有靈,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斑尾塍鷸的神奇之處就介紹到這裡,其實除了它以外,自然界中還有許多的候鳥,它們也有著自己非凡的“生命傳奇”。就讓我們來看看,除了斑尾塍鷸,還有哪些鳥類也是旅行家。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生命不息,飛翔不止

先來介紹大家比較熟悉的“燕子”,有一類雨燕,看起來和常見的家燕很像,卻有著超強的耐力。雨燕憑藉著自己鐮刀形狀的翅膀,飛行速度可以輕鬆達到112千米/小時。並且它們也是長途飛行的典型代表,對比斑尾塍鷸來說,雨燕的長途飛行更像是“現實所迫”,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因為雨燕的腳已經退化了,這使得它們沒辦法在平地之上站立和行走,所以許多人也稱它們為“無腳鳥”。由於這種限制,雨燕就算不飛行,也不會落地,往往會選擇吊掛在高處的樹枝或者屋壁上,方便下一次起飛。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此外還有一種看起來個頭比雨燕還要小的鳥,也能夠輕鬆地飛越海洋。這種鳥正是紅喉北蜂鳥,它們的平均體重只有5g左右,體長只有5釐米,這體型比某些大型蝴蝶還要小。但是千萬不要小瞧了它,根據統計它每秒鐘扇動翅膀的次數可達60次,且會和斑尾塍鷸一樣經過長途飛行抵達越冬地點。

據介紹紅喉北蜂鳥能連續飛行20多個小時,成功從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飛抵1000多千米之外的佛羅里達半島。

一口氣飛越1.22萬公里,橫穿太平洋,一隻飛鳥打破肉身耐力極限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生物在敘寫著自己的生命傳奇,人類在發現之後往往會感到十分驚訝並且肅然起敬。那麼,我們的一生是不是也應該像它們一樣堅持“飛行”呢?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論選擇什麼,記得堅定地朝未來行進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