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之死,是典型的“急性病發作”,但因為史書對雍正的疾病記載幾乎沒有,所以讓雍正駕崩的原因撲朔迷離,在民間產生了各種野史的說法。
在《清世宗實錄》中,就清晰地記載了雍正人生最後三天的身體情況,而讓世人感到驚訝的是,在雍正的“最後三日”之前,雍正根本沒有什麼病痛,也一直沒有什麼慢性病,雍正為君十三年,還是一個帶頭節儉的皇帝,說要有多嚴重的富貴病那也不現實,這讓雍正的死因成為了陰謀論的最好“題材”。
雍正駕崩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那麼根據《清世宗實錄》中的軌跡來看,雍正的駕崩,還真的不是什麼“正常”的事情。
比如八月二十日的時候,雍正稍微感覺到不舒服了,但是具體哪裡不舒服,史書沒說,而且也只是“偶感”,這說明根本就不嚴重,於是雍正照常處理政事,召見大臣: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違和,仍照常聽政,並召見臣工。
但事情到了二十一日,就變得不簡單了,因為雍正的病情“忽然加重”,要知道,“偶感違和”和“病情加重”,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那麼這可能就說明,在二十日的晚上,雍正就忽然發病了,到了二十一日,雍正就病得更重了,但還能處理政事,說明神智清醒:
雍正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治。
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在兩天之後,皇宮裡就傳出雍正“龍馭賓天”的訊息:
雍正二十三日子時,龍馭上賓。
要知道,一個大活人,還是一個皇帝,在沒有任何身體抱恙的基礎上,竟然在短短三天的時間裡經歷了
“輕症”—“急性發作”—“重症”—“離世”
這麼繁複的過程,就算是民間的百姓,突發急症都不可能那麼快就撐不住的,而大清歷史上除了雍正“無徵兆病逝”以外,就只有順治是染上天花,過了七天才駕崩的。
可天花是很嚴重的傳染病,順治急性發作可以理解,那麼雍正又該是什麼疾病呢?
所以關於雍正的病症,成為了整個大清的一個“謎”。
而不久之後,雍正的駕崩就出現了第一個“陰謀論”,那就是被人把嫌疑指向了雍正的繼位者,乾隆皇帝,理由是當時的朝廷大臣張廷玉,他全程參與了雍正的葬禮,但是他對雍正的離世表現出的態度是“驚訝”、“惶恐”,彷彿是某些不可置信的事情導致的。
張廷玉在《自定年譜》中,就把自己所看到的記載了下來,因為張廷玉當時是頂尖的大臣,地位就算和大多數皇親貴胄都不遑多讓,他所寫下來的經歷,必定都是“第一視角”:
始知上疾大漸,驚駭欲絕。莊親王、果親王、大學士鄂爾泰、公豐盛額、納親、內大臣海望先後至,同到御榻前請安出,候於階下。太醫進藥罔效,至二十三日子時,龍馭上賓矣。
在張廷玉的眼裡,雍正的“發病”來得很奇怪,最重要的是,雍正有序地“安排”了遺言,因為莊親王、果親王、鄂爾泰還有張廷玉等人紛紛都被雍正叫來,雍正此時喊他們過來,肯定不是嘮家常,那麼最大的可能,就是交代“後事”,也就是留下遺言。
這就說明了,雍正其實是預感到自己將要不行了,不然也不會做出交代眾人的舉動,毫不誇張地說,雍正做的準備比康熙還要全,也是在雍正交代完後事之後,雍正忽然“病重”,太醫對雍正開始搶救,但可惜無力迴天。
雍正的駕崩沒有導致局面混亂,因為乾隆始終陪在雍正的身邊。
張廷玉的記載裡,沒有寫到雍正喊來還是“寶親王”的乾隆,這說明或許就不需要喊來,因為就在雍正身邊,而在《雍正帝起居注》中,就記載了乾隆在他病重時,“時常”陪在身旁侍奉的舉動:
子寶親王、和親王終日守在身旁。戌時皇上病情加重,急忙在寢宮釋出遺詔給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龍馭上賓於廿三日子時。由大學士宣讀硃筆諭旨,著寶親王繼傳。
所以這是吻合多方記載的,而乾隆的“登基”,也無疑是雍正准許的,可問題來了,在乾隆登基之後,他下過一條命令,那就是不允許知情的宮女向太后稟報,理由是不想讓太后“心煩”,乾隆三令五申也不允許亂說話,雍正駕崩所發生的事,等於都被乾隆封鎖起來了:
“恐皇太后聞之心煩,凡外間閒話,無故向內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
從客觀角度來說,先帝駕崩,乾隆竟然不讓太后知道,理由是怕太后心煩,這種理由說起來實在是“太過牽強”,因為先帝駕崩,這不是什麼小事,不是說為了讓太后不煩,太后就可以不知道的。
那麼乾隆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背後的原因不為人知,只能知道的是,大清的太后對皇帝擁有極強的“束縛力”,在道德上,太后是高於皇帝的,而雍正駕崩,留下的政治問題不大,道德問題才是乾隆的弱點。
因此,關於雍正之死,還有乾隆侍奉左右,最終登基,而後又瞞報太后的一系列行為,都被人們聯想起來,認為此中有什麼“奪位”、“不孝”的陰謀,事實上,還真的別怪眾人這麼想,因為乾隆在登基之後,對於雍正做的很多事情都給予了否認並且推翻。
比如雍正的忠臣、功臣田文鏡、李衛,在乾隆這裡都討不到什麼好,再比如雍正的《大義覺迷錄》,竟然被乾隆“封禁”了,乾隆的種種行為,很難不讓人懷疑他和雍正此前是不是把關係鬧得很僵。
但不管怎麼說,這都只是一個猜測罷了。
而假如不去談論陰謀論,從“客觀”的情況來看待雍正的“死因”,其實還有一個更合理的方向可以深入,那就是雍正喜歡“煉丹”,更喜歡服用丹藥,要知道,自古以來吃“仙丹”吃到駕崩的皇帝就不少,就算沒有立即暴斃,都多多少少留下了隱疾。
在河北邢臺暴斃的始皇帝暫且不論是不是丹藥所害,唐太宗李世民、宋真宗趙恆、明光宗朱常洛,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特別是朱常洛,他正因為食“紅丸”而暴斃,是一個最合適的反面教材。
雍正駕崩的時候,年齡已經邁過了五十這個大坎了,五十七歲去世(實歲),這其實不算短壽了,因為雍正登基的時候都已經人到中年了,加上他在位時期因為反貪導致內部官僚系統大清洗,很多事情耗費的心力和生命不是一丁點,而是絕大部分,從年齡的角度來說,雍正這個歲數去世,算是合理的。
可雍正自己卻不這麼想,是個皇帝都想要長壽,更別說雍正是一個想要擴大自己反貪成果,讓大清崛起的勵志皇帝了,他也不能免俗,他也要煉仙丹,都說煉仙丹都是“昏君”之舉,一是敗財,二是害命,但雍正都還是這樣做了。
關於雍正“煉丹”的痕跡,在大清的歷史記載中是很多的,而據說雍正在登基不久之後就開始有這個習慣了,大清內務府有一本“賬本”名為《活計檔》,這裡面記載的東西,都是內務府平時進出用度的記錄,翻到關於雍正的部分,什麼“汞”、“鉛”這些東西,是非常常見的,而這些東西,在當時除了煉丹,根本沒別的作用。
而真正值得研究的,乃是雍正煉丹“最瘋狂“,也是最危險的時期:雍正十二年。
雍正十二年,雍正的大舅哥“年希堯”(年羹堯哥哥)擔任內務府總管,然後他有一個“汞鉛爐”,上了雍正,雍正隨即就問大臣海望,這個爐子是怎麼製作而成的:
“年希堯進的汞金爐,是何料煉成”?海望隨奏:“帶有制方,內開水銀膽礬燒煉”。
這個時候,雍正煉的丹越來越接近純粹的元素週期表了,也就是說毒性越來越高,越來越危險,可是雍正怎麼可能有“危險”的認知,因為自古以來,帝王煉丹都是抱著不切實際的奢望,還有自以為“我的才是正確”的幻想去實踐的,到了這個時候,雍正也已經為自己的壽命感到焦急了,所以越加地瘋狂。
孰知,越是惜命越是丟命。
在雍正十二年,雍正進入了“吞丹”的階段,之所以說吞丹,那就是因為吃得越來越多,數以百計都是不誇張的了,而一個正常的人體,就算一次性喝上百杯水,都有“水中毒”的隱患,更別說是仙丹這種有利有弊,弊大於利的東西。
關於這些仙丹,雍正還用“五顏六色”的瓶子來裝著,據雍正自己的旨意,保底都不少於“一千顆”仙丹:
“將盛一千丸藥的各色玻璃瓶做五六件”
量這麼大地吞食,雍正那是不中毒都難,雍正要不就是吃仙丹導致身體“不豫”才開始了這個惡性迴圈,不舒服就吃仙丹,越吃仙丹就越不舒服,就這麼迴圈下去,毒素疊加,雍正的身體就算是鐵打的,都禁不住。
所以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雍正忽然身體不舒服,那是偶然嗎?
想必那不是偶然,只是這個時候的雍正大抵病入膏肓了,吃丹人自己知道自己的情況,身體的沉重或輕盈,思緒的敏捷和遲鈍、都是一清二楚的,所以雍正才那麼迅速地叫人來交代後事。
而在雍正駕崩三天後,乾隆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遣散”了在皇宮中的煉丹道士,這些道士其實自古以來都是深知自己命運的人,漢武帝、唐太宗、宋真宗駕崩,之後便是一批批道士被“驅逐”的命運,之所以被驅逐,那就是因為他們的丹,沒能讓皇帝長生,甚至是害死了皇帝。
當一群道士被驅趕出來之後,很多人才知道,原來雍正帝養了這麼多道士,此前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因為雍正和那個喜歡“賜丹”的宋真宗不一樣,宋真宗是毒一片,雍正只毒自己,而面對眾人的疑惑,乾隆給出的解釋是:
“聖心深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遊戲消遣之具”。
乾隆說的意思就是,雍正也就是“遊戲消遣”罷了,只是把這些道士叫進來煉丹,然後觀察其創造“奇蹟”的奧妙,並沒有自己吃仙丹,其實乾隆這個理由還不如不講,頗有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
要知道自古以來,有哪個皇帝是叫道士進宮煉丹用來鬧著玩的,無非就是要長生,就算雍正真的那麼做了,也沒人信,畢竟人性的弱點就擺在這裡,要說雍正能擺脫弱點,那顯然是天方夜譚。
而乾隆在雍正駕崩後的行為以及態度,加上雍正駕崩前的一系列症狀,都很符合雍正是因為吞服仙丹過度導致的暴斃,最重要的是,在雍正十三年八月八日,雍正都還讓人煉製了大量的丹藥,只是煉了多少,吃了多少,在正史之中幾乎是沒有記載的,這才讓雍正的暴斃顯得撲朔迷離。
“仙丹說”,也是雍正暴斃的唯一一個聽起來“合理”的理由,不過在清朝,仙丹說其實傳播沒那麼廣泛,真正讓雍正的暴斃事件名揚四海的,乃是“刺殺說”。
所謂“刺殺說”,便是指在《胤禛外傳》中所描述的,雍正乃是被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闖進宮中刺殺而亡,而且雍正被刺殺的模樣是很狼狽的,是被呂四娘“砍下頭顱”導致駕崩,呂四娘得手後,便帶著雍正的頭顱逃離了紫禁城,民間傳說盛極一時的“泰陵裡的腦袋是金子做的”就是這麼來的。(泰陵是雍正的陵墓)
只不過,這個說法乃是絕對的野史,甚至是有些“武俠”色彩了,因為《胤禛外傳》中,充斥了大量雍正篡改康熙傳位聖旨的劇情,最重要的是,雍正在這個故事中,還是一位“武林高手”,最經典的就是雍正用“劍氣”斬殺白狐的橋段:
“突聞壇頂所張黃幕,砉然一聲,陡作異響,衛士疑為刺客,紛趨救護。惟見胤禎右手微動,一線光芒,從手中射出,斯須幕裂處,墜一狐首。”
看看這種劇情,那也根本不是奔著記載歷史的心態來寫的,就是純粹為了寫武俠、寫陰謀而寫的,如果雍正有這等身手,那麼還需要什麼護衛,如果護衛比雍正的功夫還高,那麼呂四娘又怎麼可能刺殺雍正,就算呂四娘會飛簷走壁,其他人也會,所以這個說法,其實就是趣味性的野史,一點真實性都沒有。
總的來說,雍正不算是盛年暴斃,他的年歲確實到了已經老了的地步,不過客觀地說,如果不接觸仙丹,雍正未必不能活到六十歲甚至七十歲,因為雍正當皇帝后,作風和各種習慣都是很素雅、節儉的,他煉仙丹也只是一個特殊的愛好罷了,如果沒有仙丹,雍正的身體,想要長壽一些,確實沒太大問題。
畢竟基因就是這樣,父親和兒子都長壽,從基因的角度來說,雍正也不應該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