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國水博會上,看治水如何“耳聰目明”

菜單

中國水博會上,看治水如何“耳聰目明”

中國水博會上,看治水如何“耳聰目明”

中國水博會上,看治水如何“耳聰目明”

水博會首日,水利領域新產品、新技術抓住了參觀者的眼球

AI“聽診”故障 雲平臺精算“流水賬”

水博會上,看治水如何“耳聰目明”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艾紅霞 實習生 周劭嫻 通訊員 孟夢

泵站異響,是異物侵入,還是機器磨損?以往,這得經驗豐富的師傅側耳聆聽,如今AI醫生上陣精準“聽診”。

暴雨過後,水源地水質是否受汙染,水質感知裝置會第一時間監測資料……

6月8日,為期3天的2021中國水博覽會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水務高峰論壇在光谷科技會展中心開幕,一系列治水新產品、新技術、新工法、新案例現場展示和釋出。當日,近萬名觀眾入場觀摩,感受科技賦能讓治水更加“耳聰目明”。

“聽聲問診”機器故障

用一個類似大平板的黑色儀器,對準一位說話的女士,螢幕上很快顯示出一個紅色圓點。

“圓點是聲源位置,透過聲成像技術,我們可以直觀看到。”在科大訊飛展臺,工作人員正在展示訊飛聲學成像儀。

工作人員介紹,依託聲音定位和檢測技術,訊飛的工業聽診系統可實現實時檢測裝置聲音,一旦“聽”出異常聲音,會立即報警通知工作人員處理。

以泵站為例。判斷水泵是否出現機器故障,透過人的耳朵去“聽”是一種傳統辦法,但人耳檢測難免存在缺陷——人不可能24小時集中注意力進行檢測,人耳也難以捕抓瞬間聲音並進行定格分析。

“對於具備AI能力的算法系統來說,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科大訊飛公共事業部總經理秦平介紹。國內有泵站應用訊飛工業聽診系統後,透過聲紋診斷主動預警泵體葉輪異物入侵故障等異常。

除了能夠找出病根,這名聰明的AI醫生還可在人工巡檢空窗期,運用聲紋監測,掌握水利水電裝置執行狀態,減少非計劃停機次數和時間,保障水利水電工程執行。

5G技術平添“智慧雙眼”

“我們這次帶來了升級產品。”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展臺前,負責人鄧利稱,水庫動態監管系統在湖北不少地市得以應用。

湖北大小水庫眾多,不少水庫是水源地,暴雨過後的水質問題令人關注。“水庫動態監管系統除了能測量水位、雨量、流量,還可以及時測水質。”鄧利介紹,新增加的水質感知功能,可讓機器替代人工跑路。

滑軌上,一臺機器人輕輕滑過,引發觀眾駐足。武漢大學與廣東大倉機器人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水文機器人,也在水博會上亮相。

現場工作人員韓東陽介紹,這是一臺集聯動水文監測、水文預報及水文水利計算三項專業功能的水文機器人,目前處於除錯階段。當水文機器人檢測到測站水位計、雨量計被堵塞或被雷擊而無法正常工作時,能透過自身整合裝置緊急測量;如果出現特大洪水超過測站裝置量程等情形時,機器人可實現多位置、高密度測量,發揮好汛期水文“耳目”的作用。

5G技術的應用,給水務管理平添“智慧雙眼”。華為展廳內,智慧水務綜合執行指揮中心的大屏上顯示著一幅城市三維圖,各區降雨量、城市中小河流水位變化、內澇積水預警,一目瞭然。同時,結合無人機、無人船,實現無人化巡檢、高畫質影片實時回傳。華為官方的一組統計資料稱,5G無人機應用於都市型河道、河湖巡檢,能將效率提升30倍。

每一滴流水去向明明白白

“水流量測精度達到95%以上,相當於給灌溉明渠和排汙口裝上智慧化水錶。”武漢聯宇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展臺前,研發負責人桂子榮向客商介紹智慧明渠量水器。

歷時3年開發的這款量水器,能實時採集瞬時流量,計算時段水量,統計累計水量。“透過權威部門水力學實驗驗證、現場比測驗證,我們的產品測量精度大於95%,去年已獲得專利認證。”桂子榮說。

我省江河縱橫,但由於降水時空分佈不均,山丘區、鄂北崗地等存在水源性缺水現象,還有一些地方因水汙染較重導致水質性缺水。桂子榮介紹,透過技術手段,提升灌區用水精度,每一滴流水去向明明白白,有利於增強節約用水意識,提升用水效率。

同樣是演算法的改變,北科博研於2020年應用的水土流失評價雲計算平臺,透過平臺實行資料收集、自動計算、成果彙總檢驗,減少人工計算,提高準確率。以寧夏進行的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為例,傳統方法需要兩個月才能完成計算工作,但透過該平臺,2天就完成測量計算。

關鍵詞:水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