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菜單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安徽歙縣的棠樾村,“枕山、環水、面屏”,是理想的卜居寶地。棠樾原名唐越,徽州人汪華在隋末唐初因功勳卓著,被唐高祖李淵封為“唐越國公”因而得名。後引用《詩經。甘棠》詩句,“蔽芾(茂盛的樣子)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草舍)”,召伯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異母兄弟,周朝初期的輔佐大臣三公之一,他常在甘棠樹蔭下辦公,稱“召公甘棠”。取音和意改唐越為棠樾,樾,樹蔭之意。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遠在南宋時期,棠樾村鮑姓先祖鮑容在徽州府做官時便相中離府城歙縣10華里的棠樾村,在村東建了一所別墅,鮑性為村中大姓,另有汪、董、姚、張等姓。

鮑家花園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明清之際四百多年間,徽州鮑氏名臣輩出,鹽商鉅富顯赫江南。鮑氏遂傾巨資在村中修建了一系列基礎設施:水圳,祠堂,廟宇,書院,街道,橋樑。祠堂建設一直是徽州村落建設中的重中之重。堂樾鮑氏是徽州鮑氏的一個分支,鮑氏支祠俗呼男祠(對應女祠)。祠堂作為封建宗法制度下族人祭祀祖先的場所,一向是家族和男人的聖殿。

明隆慶元年(1567),工部尚書鮑象賢集族人建萬四公支祠(祀棠樾鮑氏八世祖鮑慶雲,鮑慶雲排行萬四,故名“萬四公支祠”),堂名“敦本”。鮑象賢告誡族人:“祠堂所以尊祖,尊祖所以敦睦。至清嘉慶初,經二十四世祖,兩淮鹽務總商鮑志道與子鮑漱芳出私財重建。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為女性建祠較為罕見。堂樾女祠為鮑氏第二十四世祖鮑啟運出資所建。鮑啟運幼失父母,由其姐撫育成人。為了撫育幼弟,其姐櫛風沐雨,終生未嫁。家祠中只奉男主,末女主,經商發達的鮑啟運遺命兒子鮑有萊專門修建了女祠“清懿堂”,作為對親人的回報。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牌坊,作為封建社會最高榮譽的象徵,“光宗耀祖,曉諭後人”,通常被安置在村落、陵墓、祠堂等建築群的匯入部分。遍佈徽州的牌坊是徽文化的縮影,是徽文化的一種物化象徵。

棠樾被稱為“中國牌坊第一村”。一組牌坊佈置在一條曲折有致的村口道路上,從不同角度看上去都是一幅不同構圖、變化多端的畫面,令人叫絕。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建牌坊不僅要有封建禮教的典型代表這個首要條件,有些性質的牌坊還要“朝中有人”,除此之外,雄厚的經濟實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到了明清,棠樾村鮑氏家族已充分具備了建牌坊的一切條件,於是在前後長達四百多年的時間裡,在村東首陸續建起了風格各異的明清七座牌坊。“忠、孝、節、義”牌坊具全,一連七座,一氣呵成,既有不同時代風格的差異性,又體現了整體建築的同一性,國內罕有。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每一座牌坊的背後都有一個動人或者辛酸的故事,這裡做一個簡述,從出村的順序看:

鮑燦孝子坊,明嘉靖十三年(1534)建 孝子坊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孝子鮑燦生前博學多才,沒做到官,但其為母足疾吸膿得愈的孝行感人肺腑,,朝野名士歌頌不休。他的孫子鮑象賢在明嘉靖朝中官至兵部左侍郎(正二品),並屢立戰功,皇帝飲水思源,榮封三代,並追贈鮑燦為兵部右侍郎。挑簷下龍鳳板上“聖旨”,下額鐫“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字樣。乾隆四十三年(1777)重修。

慈孝裡坊,明弘治年間(1488-1505)建 慈孝坊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龍鳳板上“御製”,意謂著該坊乃皇帝從國庫裡拿出銀子建造,足見其規格之高了。

宋末元初,徽州府守將李世達判亂,到處行兇搶劫,當他得知棠樾鮑家有錢時,便將鮑宗巖、鮑壽孫父子抓起來,叛軍下令若不交出銀子兩人殺一個。世代忠良的鮑家不願助紂為虐,寧死不屈。兒子挺身而出要求代替父死,父親為了不斷祖宗香火,要求放了兒子自己就死。父子爭死,慈孝兩全,感動了叛軍。明成祖朱棣在《宋史。孝義傳》中看到了鮑宗巖父子的事蹟,曰:“慈孝可風”,逐“御製”此坊,後多次整修。乾隆下江南來到棠樾,知道“慈孝裡”的典故後,欣然揮筆題“慈孝天下無雙裡,錦繡江南第一鄉”。

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 節孝坊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這座“立節完孤”牌坊的主人是鮑文齡妻汪氏。汪氏二十五歲喪夫,立志守節。在守節的歲月裡對公婆孝順,並含辛茹苦將孩子扶養成人。兒子長大取得功名後,本想讓母親享清福,不料年僅四十五歲的汪氏長年積勞成疾不幸亡故。為了盡表孝心,兒子多次向皇帝上書,要求皇帝同意自己給母親立一座節孝坊。“敕建”指皇帝下詔書同意建坊。

聰步亭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過一小橋,為單簷攢尖方亭。“聰”是一種毛色黑白相間的駿馬。“聰步”出自《列異記》,漢代鮑子都好義行,曾於路上收葬一無名書生,遂有一聰馬隨之,任其驅使。後子孫三代俱為朝官,皆復乘聰馬。亭名“聰步”,表示建亭者存祖道,樂善行義,且有遠大前程。文武官在此亭前須下轎下馬,以示對祖上尊敬,對朝廷忠心。

樂善好施坊,清嘉慶廿五年(1820)建 義字坊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因多義行善舉而達到立牌坊的高規格實屬罕見。梁坊上刻“旌表誥授通泰大夫議敘鹽運使司鮑漱芳同子即用員外郎鮑均”。身為鹽運使司的鮑漱芳即當官又經商,壟斷了當時揚州鹽運市場,家中“藏鏹百萬”、“富比王侯”。嘉慶年間,鮑漱芳為清廷捐銀300餘萬兩,糧食10萬石,並出資救助災民,捐銀修築河堤。子鮑均捐修府學文廟、文昌閣、忠義祠等,善舉眾口皆碑。為光宗耀祖,流芳百世,效仿祖先為自己立坊顯榮。可是在這之前祖宗先後建了“忠、孝、節”各兩座共六座牌坊,想光宗耀祖唯有在“忠、孝、節、義”的“義”字上下功夫。經朝延中的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安微巡撫等大員紛紛上書請求帝恩,準鮑氏立“義”字坊。皇帝恩准,日後建了“樂善好施”坊。

鮑文淵妻吳氏節孝坊,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建 節孝坊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以牌坊群的第七座“義”字坊為中心,從兩頭到中間按“忠、孝、節”對稱排列。過了“義”字坊,又是一座貞節坊,不過該坊是為一個繼妻所立,在眾多的貞節坊中給繼妻立牌坊當屬罕見。原籍嘉定的吳氏以繼妻身份進入鮑門,不久夫鮑文淵客死他鄉。年僅二十九歲的吳氏矢志守節,紡織度日,孝順公婆,含辛茹苦,扶前室孤子元標如親生。平時省吃儉用,在吳氏年逾六旬時,將自己長年私房積蓄全部捐出用來維修鮑氏家族的祖墳,敬宗孝祖之舉令鮑氏族長深為感動,逐上報官府及至朝廷,要求一視同仁,給予立坊旌表。坊額上“節勁三冬”的“節”字,部首明顯偏斜,表明繼妻與原配是不平等的。

鮑逢昌孝子坊,清嘉慶二年(1797)建 孝子坊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天鑑精誠”孝子坊,是說孝子鮑逢昌孝跡感動了老天爺。明末天下大亂,鮑逢昌的父親隻身在外謀生,久無音信。清順治三年,年十三歲的鮑逢昌下決心萬里尋父。他邊乞討邊問訊,費時三年,終於在萬里之外的甘肅雁門關的古寺中找到了生病的父親。他為父親的背疽吮膿療瘡,扶持父親回到堂樾老家。誰知進門又見母親病危在床,遵醫囑鮑逢昌又奔富春山攀懸崖,採得乳香,給母親佐藥,母親用藥後,很快得以康復。鮑逢昌治癒二老絕症的事蹟很快傳頌開來,大家紛紛傳說,是鮑逢昌的孝心感動了天神,是老天爺治好了二老的病的。天下皇帝也被“感動”了,逐於乾隆三十六年下旨賜建了這座孝子坊。

鮑象賢尚書坊,明天啟二年(1622)建 功名坊

中國牌坊第一村——棠樾村

最後這座“恩榮”的“官聯臺鬥”(言官職極顯,功績卓著)為鮑家十六世祖鮑象賢而建,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鮑象賢,《明史》有傳。明嘉靖八年(1529 年),鮑象賢考中進士,歷任戶部、刑部右侍郎,兵部左、右侍郎、按察使、都御使等職,曾遠戌邊防,領兵雲南、統轄陝西、兩廣等七省,南征北戰,功勳卓著。鮑象賢歿後,皇帝如失肱股,非常惋惜,以賜給他最高榮譽象徵來旌表這位戰績顯赫的功臣。坊額上“命絲綸”意指鮑象賢執行王命一絲不苟,如足智多謀頭戴綸巾的諸葛亮一樣。

要知道,這些牌坊經過文化大革命被儲存下來,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