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人沒暖氣沒空調,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呢比你想象中的要舒適!

菜單

古人沒暖氣沒空調,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呢比你想象中的要舒適!

古人沒暖氣沒空調,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呢比你想象中的要舒適!

咄嗟寒冬至,大雪舞紛飛。今年的冬天是一個冷冬,比以往更寒冷一些。當我們躲入暖氣房、空調房等“世外桃源”後,真是不知寒冷,無論嚴冬。但是古人又是怎樣撐過一個又一個寒冬的呢?他們會不會因為冬天的到來而備受煎熬呢?這一點我們大可放寬心,古人雖然沒有暖氣空調,但他們也有別樣的禦寒法寶。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是怎麼過冬的吧!

一、古人穿什麼禦寒?

古人寒冬取暖禦寒首先是從穿著開始的。 “上流必有狐裘,中流必有羊裘,下流則惟木棉,且有非袍者矣”。

古人沒暖氣沒空調,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呢比你想象中的要舒適!

貂裘一類的禦寒衣物,還是身份的象徵。在清代,有一種玄狐袍帽,色白而純,非閣臣不可得,有時候尚書會蒙恩獲賜。在普通富貴人家裡,各式各樣的貂裘幾乎是冬天必備的衣飾。在《紅樓夢》第五十話中,時逢大雪,林黛玉“罩了一件大紅羽紗面白狐皮裡鶴氅”,史湘雲則極為誇張,穿著賈母給她的“貂鼠腦袋面子,大毛黑灰鼠裡子裡外發燒大褂子”,頭上還戴著“挖雲鵝黃片金裡大紅猩猩氈”,還用“昭君套大貂鼠風領”圍著。史湘雲仍嫌不夠,裡面還分別穿著銀鼠短襖和狐肷褶子。可謂奢靡至極,當然也暖和至極。有這樣的裝備,何愁寒冬?

古人沒暖氣沒空調,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呢比你想象中的要舒適!

影視劇中的《紅樓夢》

《清稗類鈔》也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說是龔自珍一日到揚州看魏源,身上穿的白狐裘上身純白,下身皆泥汙。魏源就很奇怪,詢問這是何故。龔自珍解釋道,他從金陵渡江來的時候,天寒大雪,一個名叫湯雨生的人便將這件貂裘贈與了他,湯雨生身材高大,龔自珍短小,貂裘在龔自珍身上就和披風一樣,因此走路時沾滿了泥汙。

到了清代,東三省多松林松子,貂深愛之,常常聚於樹下食之。獵民們往往不憚長途跋涉,冒險前去獵貂,然後集之成裘,賣與達官貴人,貂裘以毛色潤澤,香氣馥郁為上品,往往價值千金。

古人沒暖氣沒空調,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呢比你想象中的要舒適!

貂裘等物雖然與普通老百姓無緣,但老百姓也有自己的一套禦寒裝備。首先是棉襖,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只稱為“襖”,一般由麻絮等物構成,棉花傳入中國之後,棉花就成為了襖的主要原材料。

其次是暖帽、風帽、耳套、手套這些日常禦寒穿著,這些禦寒裝備富貴人家也會使用,只不過材質有所不同,普通老百姓家大多采用棉花、絨絮,富貴人家則用皮草。另外,手籠也是禦寒的法寶,它的出現是因為戴手套之後手指不能伸展自由,大多是女性使用。

不同的行業與地域,也有自己獨特的禦寒裝備。清代京城差役冬日夜巡時,都會由上頭統一發放一種羊皮衣,大抵和現在的皮衣類似,只不過加工十分粗糙。前文提到的耳套,起初是因為燕、趙兩地朔風苦寒如刀,雙耳龜裂,這才有人制成耳套出售。而與之相反的廣州,氣候較為溫和,冬日只需棉襖就行了,但不時仍有極寒之日,廣州富貴人家就會沿著衣領等處又縫上一些羊毛貂裘,依寒冷情況而定。

古人沒暖氣沒空調,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呢比你想象中的要舒適!

二、古人靠什麼取暖?

說完了禦寒的基本裝備,我們再來說說古人都靠什麼取暖。相信在很多人的童年記憶裡,在冬日睡覺之前我們的父母都會將一個灌滿熱水的水壺放到被窩裡,這種方法古人很早就開始使用了,而且他們還給水壺起了一個很親切的名字——湯婆子。

古人沒暖氣沒空調,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呢比你想象中的要舒適!

“湯”在古代是熱水的意思,古人擁之入眠,關係親似夫妻,因此名為“婆子”,這和竹夫人的名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湯婆子在宋代已經出現,而且頗受士大夫的歡迎,宋代黃庭堅戲作道“小姬暖足臥,或能起心兵。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這裡的腳婆就是湯婆子。明代瞿佑也為湯婆子留下了詩句:“布衾紙帳風雪夜,始信溫柔別有鄉。”

我們可以發現,古代詩人在詠賦湯婆子時,總是蘊含著一種親暱的態度,畢竟冬日夜夜抱入懷中,能不親暱嘛?

離開了溫暖的被窩,古人當然也還有取暖利器,那就是各式各樣的爐子,有手爐、腳爐和地爐等等。《清俗紀聞》載:“酷寒之際手足冰冷時,在腳爐中放入炭火,上覆以灰,置於椅子和睡床前,將腳置於其上以取暖。”同書還載有仿日本“被爐”樣式者,在房間內建地爐、石爐。

古人沒暖氣沒空調,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呢比你想象中的要舒適!

爐子內的燃料一般以炭為主,富貴或者貧窮人家都十分流行。《紅樓夢》第九話,襲人在賈寶玉出門前交代“手爐腳爐的炭也都交出去了”,第八話裡林黛玉的丫鬟也為林黛玉送來過手爐,第五十話李紈說“已打發人籠地炕去了”,這裡的地炕應該就是地爐。可見冬日裡的爐子是隨處可見的。

估計是古人獨自享受火爐太過無趣,在宋代民間則會有一種名為“暖爐會”的活動。《東京夢華錄》載:“有司進暖爐炭,民間皆置酒作暖爐會也。”南宋人金盈之《醉翁談錄》雲:“舊俗十月朔開爐向火,乃沃酒及炙臠肉於爐中,圍坐飲啖,謂之暖爐。至今民家送親黨薪炭、酒肉、縑綿,新嫁女並送火爐。”

古人不僅湊在一起烤火爐,還往往備以酒肉,邊烤邊吃,這樣的活動一般以家庭、鄰居、朋友為單位,大家彼此閒聊家常趣事,屋外寒風呼嘯,大雪紛飛,屋內卻是熱氣四溢,酒肉飄香,想想都溫馨。

古人沒暖氣沒空調,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呢比你想象中的要舒適!

影視劇中的手爐

當然,除了常規的取暖方式之外,古人的腦洞有時也會大開,想出一些較為奇葩的取暖方式,例如“妓圍”“暖陣”等方式,簡單而言,就是找一些女子圍繞在你周圍,靠她們的體溫取暖。這種方式不僅奇葩,而且也不太人道,因此並不十分流行。

更加令人驚奇的是,古代還有調溫房。西漢武帝時期有一座“溫室殿”,這座宮殿內設壁爐,牆內有由筒瓦構成的管道,稱為“火牆”,牆上塗滿了搗碎的花椒用來當作保溫層,再鋪以西域地毯,飾以重重屏風與帷幕,當熱氣順著管道傳輸到牆壁內,熱力產生迴圈時,整個宮殿的溫度都會上升。

古人沒暖氣沒空調,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呢比你想象中的要舒適!

到了明代,為了保證冬季紫禁城內的供暖,匠人們在營造紫禁城時特意設計了一條火道,這些火道隱藏在地底下和牆壁內,四通八達,通往許多個房間。這些火道每年十月份就開始供暖,但是供暖所需的木炭數量十分巨大,並且這些木炭還不能是次品,得是上品木炭才成,這一個冬天下來所需的費用可想而知。

古人沒暖氣沒空調,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呢比你想象中的要舒適!

古代的火牆示意圖

三、古人都吃些什麼驅寒?

在與冬天的博弈裡面,古人又怎麼會放棄吃這個重要的方面呢?

大家都知道餃子傳說是李時珍為了治療耳朵被凍傷的病人而發明的,不管這個傳說真假與否,餃子確實是冬日北方的驅寒食品,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從出爐到下肚,整個人都會變得充滿力量。南方雖然不流行吃餃子,但在冬至的時候南方人也會吃湯圓一類的食品。

北方除了餃子、餛飩這些驅寒食品之外,還有一種深受北方人喜愛的食品——羊肉。古人認為在冬日吃羊肉可以驅寒保暖,南北兼有,北方猶重。北人吃羊肉的方式也有很多,烤羊肉,紅煨羊肉,炒羊肉絲,羊肉火鍋,羊雜碎湯,煨羊蹄等等。《都門雜詠》就有記載:“喂洋肥嫩數京中,醬用清湯色煮紅。日來燒來焦且爛,喜無羶味膩喉嚨。”

古人沒暖氣沒空調,是怎麼度過冬天的呢比你想象中的要舒適!

《覺醒年代》中的羊肉火鍋

清代揚州小東門也有熟羊肉店,冬日生意火爆。食客往往是“雞鳴而起,茸裘氈帽,聳肩撲鼻,雪往霜來”。來這裡討一碗羊肉吃的人,大都是平民百姓,他們來時帶著一身寒氣,一碗羊肉下肚,渾身熱氣騰騰,充滿了力量,去時也不再那麼懼怕外面的寒冷。

明人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曾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張岱擁爐前往西湖看雪,在湖心亭內見:“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來人看見了張岱很開心,硬拉著張岱喝了三大杯酒。

寒冬大雪,正是飲酒的絕佳時刻。酒不僅可以消愁,還可以驅寒。在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在古人的文字裡看見大雪與美酒同時出境,《紅樓夢》第八話裡賈寶玉來到了薛姨媽的住處,當時正值寒冬大雪,賈寶玉便囔著要酒喝。而在唐代,白居易也早已為寒冬和美酒牽上了紅線,那首“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傳唱千年而不歇。

文史君說

古人在實踐與經驗中學得了禦寒取暖的手段,吃、穿、用、行等眾多方面無一不體現著古人努力改善自身生存條件的智慧。但是,古代雖然已經出現了眾多的取暖手段,但很多都是富人專屬,每年依然會有大量凍死街頭的人。《西京雜記》就載:“元封二年,大寒,雪深五尺,野鳥獸皆死,牛馬皆蜷縮如蝟,三輔人民凍死者十有二三。”這些人並非是因為手段的缺乏,而是因為經濟上的貧困才受凍而死。現今與古代的區別不僅僅在於科技上的進步,還在於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寒冬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溫暖,無論是窮是富,都不至於凍斃於街頭。

參考文獻

徐珂:《清稗類鈔》,中華書局,1984年。

曹雪芹:《紅樓夢》,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川忠英:《清俗紀聞》,中華書局,2006年。

蕭放:《中國民俗史: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景蘇)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