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這三個設計師的故事,越品越有味

菜單

這三個設計師的故事,越品越有味

最近,羅振宇的得到,接連講到了關於設計師的故事,且各個精彩,於是將這些設計師的故事摘錄下來,並做以整理編輯,如果你對設計感興趣或者就是行業中人,也許對你會有啟發。

設計師鄭金:“不要急著表達自己,而是表達客戶/使用者/受眾想要表達的”

首先介紹的是一位知名的平面設計師鄭金,他最響亮的作品是一對大熊貓,叫“啟啟”和“點點”,這對大熊貓不僅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形象大使,也是聯合國第一次使用一個國家的“國寶級動物形象”做全球吉祥物。

2016年,為了打造一個動物形象大使,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公開徵集,一共收到了116個國家的共計5000多份方案。

鄭金說“那時候在國際設計界,很多人對中國設計師抱有偏見,中國設計師就是模仿和抄襲的代名詞,國外的很多設計展 、設計周都不讓中國人進。面對這麼多頂尖的競爭對手,面對那麼多的非議和固有認知,鄭金如何突圍?用鄭金的原話來說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先不表達自我,也不著急表達中國,而是表達客戶想要表達的”。

這三個設計師的故事,越品越有味

這個吉祥物形象,是要面對全世界,就要找到所有人審美的最大公約數。所以在這個核心思路上,他首先拋棄了呼聲最高的龍的形象,而是確定了用大熊貓作為形象主體。

他說:“咱們中國人都說自己是龍的傳人,龍是咱們的圖騰,於是自己最開始想到的,也是龍的形象。但是一討論後發現,方向反了,不能只想著表達自己,而是要考慮他人的需求。在西方文化中,龍常常是以惡龍的形象出現,這一點天然就不太討喜,很難打動歐美評委的心,熊貓人畜無害,萌萌噠,所有人都喜歡。”

基於“表達客戶想要表達的”這個核心思想,鄭金還做了很多動作。比如,因為是聯合國徵集的動物大使,所以要回歸到聯合國對它的使用場景上去:2030 年前,聯合國要完成 17 個發展目標,比如全世界範圍內消除飢餓、男女平等、水源安全等。於是,他就將自己的設計與這17個目標相結合,做了一版創新——把熊貓形象和這17個目標結合起來,用熊貓來呼籲大家一起達成這些目標。

憨態可掬的熊貓號召,可比文字的方式容易接受多了。後來,這組設計登上了各大聊天軟體的表情平臺,為此,聯合國官方微博還專門點名@了他。最終,鄭金的設計從5000多個方案中脫穎而出。

設計師李翔:改造老村要“保育本底,植入啟用”

第二個分享的案例來自設計師李翔。他幹了一件很牛的事情:沒花一分錢打廣告,成功地把擁有1200年曆史的古村,變成了一個受歡迎的網紅打卡地。現在,這個村莊有了新的評價——“徽州老堂前、黃山新客廳”。

這三個設計師的故事,越品越有味

西溪南村始建於後唐,鼎盛於明清,至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面對這樣一個擁有厚重歷史的村子,改造難度可想而知:改得少了,沒法保證全村的風格統一和諧,影響整體的效果;改得多了,不僅影響村民的日常生活,還可能會造成很多無意識的破壞,丟掉了古村的真實面貌。

李翔是怎麼做的呢?李翔當時想了很多辦法,他有一個八個字的原則:保育本底,植入啟用。既不是原封不動、照單全收,也不是全部推倒、另起爐灶,而是儘可能在原有建築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保護、利用和改造。

這三個設計師的故事,越品越有味

幾個關鍵字給你感受一下:

一是“框”,畫框的框,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舊遺產變成新設計的主題,你想一下,我們的眼睛,其實就是一個取景框,李翔做這個設計的目標,就是讓遊客一眼看出去,能感受到過去和現在,古樸和現代的相得益彰。比如,你去他們村度假,在現代化的陽臺浴缸裡,一眼看出去,就是萬畝油菜花田。

二是“填”,填空的填,意思是儘量不破壞原有建築,將新功能填充其中。比如,把徽派建築的內寬外窄的小窗,改成玻璃落地窗,把稀缺的陽光引入屋內。

三是“加”,在原有建築的基礎上,增加當代生活元素。比如增加地暖設施、燈帶等等,改善建築的宜居性。

所有這些創新,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老建築,古村的整體格局,又賦予了這些古建築新生命,讓它們真正活了起來;既做到了不打擾當地村民的原本生活,又方便了外來遊客的遊覽和體驗。

設計師範志剛:設計是為營造“親密的場景”

第三個例子來自景觀設計師範志剛,北京雁棲湖APEC峰會、峨眉山雙遺產城市的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他都有參與。

他曾經設計過一個度假區,這個度假區不在風景名勝裡邊,但是非常受歡迎。他是如何做到呢?這就得益於他的使用者思維。你想過一個問題沒有,為什麼每到黃金週,大家明明知道各個景區都是人滿為患,高速上也堵得不行,但是全家人還是要封閉在私家車裡去那些人山人海的景區呢?這是為什麼呢?

這三個設計師的故事,越品越有味

答案就是不是為了某個景區,而是為了時間的意義。這一年到頭,全家人都各忙各的,相聚的時間在減少,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感也越來越淡。所以範志剛在設計度假區的時候,就抓住了“親密感”這個關鍵點,比如度假區裡小木屋的設計,房間裡沒有任何裝飾物,用的是白色的牆體、白色的木床、白色的床單,倒不是刻意為了節約成本,而是希望來此的遊人儘量少待在室內,把充分的時間留到屋外去感受大自然。

小木屋裡的用餐空間也被刻意設計了。用的是一張極小的八角木桌,只能容下三四人站立用餐,沒有座椅,每人面前放一個盛滿食物的瓷盤,吃飯的時候就擠在一起。

這三個設計師的故事,越品越有味

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呢?其實是要營造一個“親密時刻”。中國家庭裡的孩子很少看到大人們的親密舉止,而這張桌面會督促著讓家庭成員的臉靠得更近,頭頂上的吊燈把笑容照射得更加清晰。彼此親密感就在一舉手一投足之間,在日常交往空間裡不曾有過的距離和光線裡……。

本文圖片取自網路

內容來自得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