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景山北海紫竹院都有,北京的公園新添10處文化空間

菜單

景山北海紫竹院都有,北京的公園新添10處文化空間

景山北海紫竹院都有,北京的公園新添10處文化空間

景山觀德殿

走進景山公園觀德殿,現在可以欣賞到“中軸線”上的古都之美,邁進紫竹院公園問月樓,可以體驗手作之樂,坐進北京植物園的園藝生活館,可以悠閒地喝上一杯現磨咖啡……最近去逛公園的市民發現,不少市屬公園的遊覽空間,正悄然發生著變化。

據市公園管理中心今天上午披露,市屬公園目前已完成今年重要民生實事專案,共升級開放頤和園耕織圖、北海公園畫舫齋等10處全新文化空間,透過文物展陳、小微展覽、科普活動、民俗體驗等互動活動,在展示北京園林文物建築和歷史名園文化內涵的同時,讓更多市民遊客體驗到古都的創意文化。

【騰退修繕 古建煥新】

探訪地點1:景山公園觀德殿 ? (生產庫房—景山學堂)

景山北海紫竹院都有,北京的公園新添10處文化空間

景山觀德殿

北京中軸線上的景觀——景山觀德殿,近日對市民敞開了大門。

觀德殿的開放背後凝聚著公園和相關單位的多年努力。景山公園園長叢一蓬介紹,該建築群為四進院落,總佔地面積超6000平方米,其中一、二進院落曾為少年宮佔用,交還景山公園後進行了全面的修繕施工;三、四進院落為公園生產用房和庫房,還包括部分住戶。從2018年7月開始,公園對觀德殿內的生產用房及園內住戶進行騰退,為建築群的開放做準備。

去年以來,景山公園陸續啟動觀德殿建築群落修繕工作,包括恢復二宮門、修整圍牆、院落鋪裝、區域性綠化等,文物建築修繕面積達1072。93平方米。

作為中軸線上展示歷史名園騰退修繕開放的縮影,觀德殿建築群經歷了騰退、修繕、布展、開放的蛻變“四部曲”。叢一蓬說,為了做好文物古建的活化利用,讓文物建築在開放中“活起來”,開放後的觀德殿建築群一二進院落以展覽展示、藝術活動為主,三四進院落計劃定期舉辦“景山學堂”,藉助新媒體優勢,透過網路直播,擴大影響力。

叢一蓬解釋,觀德殿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開放後已吸引多個優質資源主動合作,公園將綜合文化性、學術性、群眾性等因素,盤活古建資源,釋放文物活力,打造中軸線申遺文物騰退修繕展示先行示範區。下一步觀德殿還將舉辦中軸線攝影作品展,從攝影愛好者的角度,記錄不同的中軸線故事,吸引更多人參與。

探訪地點2:頤和園耕織圖景區 ?(職工用房—歷史文化展廳)

景山北海紫竹院都有,北京的公園新添10處文化空間

頤和園耕織圖景區

進頤和園北如意門,在半壁橋頭向西,過京密引水渠閘後可見兩條道,其中一條向西南方向的,便是通往耕織圖景區的路。經過一年的關閉改造,本月初,頤和園耕織圖景區重新對遊客開放。

耕織圖景區,是頤和園在清漪園時期頗具江南水鄉風情的獨特園林景觀,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當年,昆明湖與玉泉山之間河湖交錯,稻田棋佈,乾隆皇帝在造園時還特意將專門負責為宮廷織造絲綢布料的內務府織染局遷到此處,組成了一處淳樸清幽又融入傳統農桑生產的耕織文化景觀,由此被命名為“耕織圖”。

景山北海紫竹院都有,北京的公園新添10處文化空間

“來了才知道,原來耕織圖有著這麼滄桑的歷史啊。”市民詹女士正在參觀景區內的《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她用半個多小時的時間依次逛完了7個展廳,認真地學習了一遍頤和園、耕織圖、水操學堂的相關歷史知識。

與詹女士稍有不同,雷女士和她10歲的女兒則對科普體驗廳的互動式觸控農具十分感興趣。“什麼是篩谷機,怎麼用,有什麼功能,孩子以前還真不知道。”雷女士覺得這一趟來得很有意義。

遊客能在遊園和參觀中有所收穫,離不開頤和園管理處對耕織圖景區的整體最佳化提升。“這兩側原來都是職工用房,我們把房子騰挪過來,最大可能地為市民遊覽擴充空間。”站在景區內,頤和園文物管理科主任隗麗佳比劃著說。經過反覆的斟酌、規劃和設計,耕織圖景區不僅增加了2個展廳,增加面積260多平方米,還對其他展廳進行了重新佈置。再次開放後,景區共有7處展廳,總面積達到584平方米。

而重新打造開放的文化展更是透過大量的歷史照片、歷史繪畫和珍貴的歷史檔案,講述耕織圖景區的歷史變遷,生動展現了中國傳統的以耕、織為代表的農桑文化。

【商業味淡了 文化味濃了】

探訪地點:紫竹院公園問月樓 (商業場所—文化展示中心)

景山北海紫竹院都有,北京的公園新添10處文化空間

紫竹院公園問月樓

臨岸水榭、湖心曲橋、假山疊石、親水庭園……走進紫竹院公園明月島西側的問月樓景區,立刻就能讓心安靜下來。問月樓始建於1978年11月,這裡曾是公園最佳賞月景點,故名問月樓。倚欄眺望,“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還流”的優美景緻盡展眼前。

走進問月樓一層大廳,不少遊客正在欣賞最新舉辦的“土地·歲月·人民”主題攝影展。展廳內,一幅幅展現國家幾十年來發展變化的紀實攝影作品躍然牆上,透過寬大的落地窗轉望窗外,眼中的湖水與園林建築又相映成趣,讓參觀體驗別有一番風味。

順著樓梯來到二樓,這裡是文化藝術功能區,愛動手的遊客正跟著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專家一塊兒動手製作線裝記事本,把紙張修齊,再打孔、搓捻、裝訂……中國傳統技藝在這場有趣的文化互動中深深植入了每一位參與者腦海中。

景山北海紫竹院都有,北京的公園新添10處文化空間

告別熱鬧的互動課堂,循著香味兒來到全新開放的觀景休閒功能區。140多平方米的空間集合圖書閱讀、文創展示和西餐美食功能於一體,老字號“天福號”還聯名“紫竹”文創在這裡開設了紫竹餐廳,主打竹文化,餐廳外觀呈現中國傳統建築特色,透過落地窗一眼望去遠山如黛,近水微波,環湖美景盡展遊客眼前。不少遊客前來嚐鮮,點上一杯熱騰騰的竹筍寶寶咖啡,坐在窗邊欣賞美景。

景山北海紫竹院都有,北京的公園新添10處文化空間

“想不到問月樓的變化這麼大,越來越有味道了。”品嚐了一口咖啡,69歲的遊客劉老先生不禁感嘆道。劉老先生和老伴兒住在附近,是紫竹院公園的常客,多年來,他們對公園瞭如指掌,唯獨不常逛問月樓。“多年前這裡曾經是間餐廳,我們老年人來遛彎兒看景兒,幾乎沒有吃飯需求,所以都是繞著走。”然而,今年10月,劉老先生再次偶遇問月樓時,發現了這裡的大變化。“大門敞開了、環境變好了、吸引我們的展覽變多了。”劉老先生這樣的常客很快調整了每日逛公園的“線路圖”,把更多的時間分配給了問月樓。

如今的問月樓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紫竹院公園文化展示中心”,集文化藝術展示、科普教育宣傳、文創產品展覽展賣、餐飲服務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從商業場所成功轉型成為高品質文化空間,滿足了各類遊客的遊覽需求。

【花店升級驛站】

探訪地點:北京植物園園藝生活館 ?(辦公用房—居家式園藝驛站)

景山北海紫竹院都有,北京的公園新添10處文化空間

北京植物園東南門外東側,有一間面積約200平方米的門臉房,前幾天,這裡剛剛掛牌成為北京第88家園藝驛站。

景山北海紫竹院都有,北京的公園新添10處文化空間

冬日的公園景色略顯蕭條,但走進這家園藝驛站,一股春意撲面而來。冬日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屋內,隨處可見盛開的迷你玫瑰、仙客來等特色花卉。點上一杯現磨咖啡,坐在綠植環繞的客廳享受冬日暖陽。

“最早這裡是由單位內部辦公用房改造成為的花店,以出售花卉為主。”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經過升級改造,引入“居家園藝”的創意,這裡被打造成為“居家式”園藝驛站,分設家居體驗區、植物科普區、休閒閱讀區、咖啡休憩區等區域,透過居家體驗式的環境佈置,將園藝融入生活,讓遊客可以悠享園藝慢生活。

【馬上就訪】

景山北海紫竹院都有,北京的公園新添10處文化空間

北海畫舫齋

明年將再添一批高品質文化空間

市公園管理中心服務管理處處長繆祥流告訴記者,近年來,市屬各公園持續對各自文化空間進行梳理和重新規劃,結合公園總體規劃、文物保護規劃,修編展覽展陳規劃、商業文創規劃等專項利用規劃,發現公園文化空間存在展覽設施陳舊、空間利用不足、功能開發不夠等問題。比如,有的文物古建功能需要調整活化利用;有些展覽已經展出多年,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變化;有些房屋曾被外單位佔用,回收後有待開放利用。

基於這些問題,今年,市公園管理中心對市屬公園10處景區進行了展覽展陳、文化及商業空間的改造提升,一方面透過文物殿堂原狀展示、歷史文化主題展、文物專題展等形式持續推進文物古建的活化利用;另一方面充分挖潛公園中的小微空間,打造與園林主題、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相契合的小微文化展覽;同時嘗試在商業餐飲等服務中融入園林空間、情境閱讀、視覺IP等模式,打造公園中的景觀店、特色店和網紅打卡店。

明年,市屬公園還將繼續推出包括北京動物園鬯春堂、陶然亭公園蒹葭軒、頤和園福廕軒書店在內的一批文化空間,從商業、展覽、文創等多方面共同發力,為遊客營造高品質文化空間。

【新聞記憶體】

今年,市屬公園共升級開放了10處近4800平方米新文化空間,開放新院落景區30000餘平方米。

包括:

頤和園耕織圖

北海公園畫舫齋、閱古樓及濠濮間

景山公園觀德殿

紫竹院公園友賢山館及問月樓

北京植物園園藝生活館

中山公園來今雨軒茶社

天壇公園迴音壁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