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明孝陵神道為什麼是這六種神獸,還是兩立兩臥?

菜單

明孝陵神道為什麼是這六種神獸,還是兩立兩臥?

每到深秋,南京的石像路就成了金陵最美的600米。紅色的櫸樹、黃色的銀杏、橙色的烏桕、棕黃的法國梧桐、常綠的圓柏,紅、綠、黃、橙、粉色交叉排列,猶如油畫般七彩斑瀾。

明孝陵神道為什麼是這六種神獸,還是兩立兩臥?

石象路

明孝陵神道位於明孝陵景區內,主要路段是“石象路”與“翁仲路”, 與前朝帝王陵墓神道有明顯的不同。明朝之前的神道短且直,而明孝陵神道蜿蜒曲折,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似北斗七星。

神道的東段,路兩旁依次排列著獅子、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2對,共12對24件,每種兩臥兩立,夾道迎侍。明孝陵神道的6 種石獸中,以象為最大,重達80 噸,這段神道現俗稱為石像路,全長615米。

墓前神道石刻是中國古代雕刻門類中尤為特殊且令人矚目的一種。固定且成熟的神道石刻出現於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陵墓前,但是在此前應該擁有更長的醞釀與發展階段,其中現在所能見到最早的墓前石刻應該是霍去病墓前石刻。

墓葬神道石刻作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和傳統,學界多認為其目的在於“表飾墳壟如生前之儀衛”,也就是說,墓前石刻設定的初衷是模仿墓主人生前的儀仗護衛,事死如生,且以石刻制,不太會因為人事戰亂,湮沒無跡,可存久遠。

眾所周知,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幾乎在同時修了三座陵墓,明祖陵、明皇陵和明孝陵。

明祖陵從南往北,並行相對排行著麒麟兩對,獅子六對,華表兩對,馬倌兩對,拉馬侍者一對,馬一對,文臣三對,武將兩對,太監兩對,一共有二十一對大型石刻。

明皇陵有文臣、武將、內侍、文官石雕像,各高丈餘;石馬、石獅、石虎、石羊、石麒麟等三十六對(現存三十四對),均比實物大三倍。

明孝陵神道上安置這6種石獸是各有其掌故和寓意。

石獅不用說了,獅是皇帝陵墓才可以用的石獸,其他諸王公的墓前,可以有石馬、石虎、石羊,但不能用石獅。獅子並非本土動物,但在中國文化中,從帝王到民間,但實它在中國境內的生存時間卻不過兩千多年。我們不僅從中亞地區源源不斷地接收獅子作為貢品,連帶與獅子有關的藝術形式也深深影響了兩漢乃至以後的石刻內容。中亞地區的石刻藝術極為發達,神廟、城址、宮殿、陵墓前的圓雕石獅這一藝術形式或是藝術理念怕是從一開始就隨著獅子作為動物傳入中國一起進入。在已經發掘的伊拉克地區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遺址中,常常可以見到石獅的形象。

獅為百獸之王,顯示帝王的威嚴,它既是皇權的象徵,又起到鎮魔辟邪的作用。

在佛教中獅子為文殊菩薩坐騎,是被佛教尊為護法的靈獸。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大智慧的象徵。西遊記中出現過的九頭獅子號稱九靈元聖,也是大鬧過天宮的主。

作為帝王,朱元璋陵前安置石獅,以顯示其無上尊嚴和象徵勢力的強大。 明孝陵神道的第一對蹲獅,因為靠御河橋太近,1947年被軍車撞壞,後來經修復並向西移動了位置。

朱元璋自十六歲入皇覺寺,對佛教文化的浸染自然比普通人要深,因此這一佛教中常見的猛獸被置於神道首位也是情理中的選擇。

明孝陵神道為什麼是這六種神獸,還是兩立兩臥?

石獅

獬豸是一種神獸,獨角、獅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此獸原是舜時掌管刑法的官員皋陶身旁的一隻獨角神獸,懂人言知人性,遇有二人爭鬥,即用角去頂觸其中有錯的一方,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明孝陵神道上立有獬豸,是頌揚朱元璋是位祛治嚴明的聖明天子。

明孝陵神道為什麼是這六種神獸,還是兩立兩臥?

獬豸

神道獬豸後的石獸是駱駝。駱駝曾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工具。駱駝是沙漠與熱帶的象徵,它表示大明疆域遼闊,皇帝威鎮四方,炫耀國力強盛,並象徵著四域安寧,國家繁盛之意。駱駝作為墓葬神道石刻,有人認為是孝陵首創,併為此後明清帝陵繼承。

縱觀自秦漢至明初的帝王和臣屬墓前石刻,確實沒有發現石駱駝,

但北魏酈道元的地理學名著《水經注》記載:“(睢陽)城北五六里,便得漢太尉橋玄墓,冢東有廟,即曹氏孟德親酹處。……冢列數碑,……廟南列二石柱,柱東有二石羊,羊北有二石虎,廟前東北有二石駝,駝西北有二石馬,皆高大,亦不甚雕毀。”橋玄乃漢末名士,官至太尉,酈道元作為地理學家,親身遊歷秦嶺以東、長城以南的廣闊中原大地,且北魏距漢末不過三百年,其所見所述當為可信。

當然南北朝至隋唐宋元,駱駝自墓前神道石刻的題材中消失了近千年,至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其原因既有其恢復漢唐之制的文化背景,也有來自元朝的直接影響。

在元代,駱駝是皇帝出行儀仗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元史·輿服志》,元代皇帝出行時,有馬鼓、駝鼓、騾鼓隨行。馬鼓是在馬背上安一個四足木架,木架上放皮鼓。駝鼓則是在雙峰駝的兩峰之間架一面小鼓,騎者也是鼓手。

明孝陵神道為什麼是這六種神獸,還是兩立兩臥?

駱駝

象是普賢菩薩的坐騎。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同為毗盧遮那佛之脅士,合稱為“華嚴三聖”。普賢菩薩坐騎為靈牙仙的六牙白象。

早在漢代,皇帝儀仗隊裡就有馴象。象能辨別橋樑道路的虛實,“稍虛輒不肯過”且體大量重,橋樑道路經象走過,說明穩固牢靠,皇帝再行萬無一失。且大象是獸中巨物,它四腿粗壯有力,堅如磐石,表示國家江山的穩固。明孝陵的大象石刻是用一整塊石頭雕刻的,線條非常流暢,氣勢恢宏壯闊,足有四米長三米高,重量超過了八十噸。縱觀我國其他皇陵石刻,沒有任何一處皇陵石刻的神獸能與明孝陵中的大象一較高下。

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不僅騎乘大象,還養了一頭能夠跪拜起舞的寵物象。當徐達大軍攻破大都,順帝北逃後,徐達把這頭被留在大都的馴象運往南京獻給了朱元璋。然而大象不聽象奴的指揮,拒絕向大明王朝的新君朱元璋行跪拜之禮。甚至絕飲絕食,朱元璋一怒之下殺了這頭不向自己低頭臣服的大象,但又有感於它是頭義象,比降明的元朝大臣危素有氣節,就讓人做了兩塊木牌,分別寫“危不如象”“素不如象”,掛在危素的雙肩,嘲諷他“嗟爾食祿人,不如飯豆芻”:食元君俸祿的人,氣節還比不上以豆芻為食的象。

明孝陵神道為什麼是這六種神獸,還是兩立兩臥?

石象

駱駝和象都是外國進貢給明朝的珍貴動物。孝陵神道上安置這樣一些來自異邦的動物,也含有大明江山遼闊、皇帝威震四方的寓意。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這個在神道,中規中矩,《山海經》裡沒有對麒麟的描述,只說中央黃帝的坐騎是烈焰麒麟,而麒麟是上天的使者,它到達黃帝身邊傳達了天命,宣佈中央黃帝就是人間的主宰。麒麟是傳說中的“四靈”即麟、龜、龍、鳳之首,它是披鱗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獸,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徵“仁義之君”和吉祥、光明;古人說麒麟是“王者至仁,則出”。因此,麒麟為祥瑞的象徵。

明孝陵神道為什麼是這六種神獸,還是兩立兩臥?

麒麟

神道石獸的最後兩對是石馬。馬也不用說了,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戰、統一江山的重要坐騎。漢武帝兩次派兵徵西域,就是為了大宛馬。早在秦漢之際,皇帝出巡的儀仗隊裡就有駿馬,《易經》上所說天子死後,是乘著六龍(六馬)上天了。考古界有見石人石馬必是大墓之說。

明孝陵神道為什麼是這六種神獸,還是兩立兩臥?

石馬

明孝陵神道的石獸採用整塊巨石圓雕刻成,線條流暢圓潤,氣魄宏大,風格粗獷,既標示著帝王陵的崇高、聖潔、華美,又起著保衛、辟邪、禮儀的象徵作用。

兩立兩臥,是晝夜值班,立的上白班,臥的準備上夜班,石象路的盡頭是一對高達6。25米的白石望柱,其上雕刻雲龍紋,又稱華表。神道在此由東西向改為南北向。路旁兩側,松柏掩映,翁仲肅立,因此而得名“翁仲路”。

明孝陵神道為什麼是這六種神獸,還是兩立兩臥?

翁仲

翁仲有八尊,分成四組,相對而立,高4米,身軀魁梧。兩對身披甲冑、手持金盾的武將。另兩對為頭戴朝冠,手持朝笏的文臣。前人有詩:“石馬嘶風翁仲立,猶疑子夜點朝班。”

“翁仲”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相傳他身高一丈三尺,摺合現在有3米高(有點不可信)英勇異常,因此秦始皇令他帶兵駐守臨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後,秦始皇便把他的形象塑成銅像,立在咸陽宮司馬門外。後來沿習秦始皇的做法,把立於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或石人稱為“翁仲”了。

明孝陵神道為什麼是這六種神獸,還是兩立兩臥?

翁仲

石象路,翁仲路這兩段暗合北斗七星的佈局連線,所以前邊彎曲,而石象路那一段是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