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蕭道成的26個子孫,都被侄兒蕭鸞滅了蕭鸞我就是這麼快準狠

菜單

蕭道成的26個子孫,都被侄兒蕭鸞滅了蕭鸞我就是這麼快準狠

齊高帝蕭道成,有19個兒子和3個女兒,可他的侄兒蕭鸞自幼喪父喪母,因此蕭道成又肩負起了撫養蕭鸞的重任。

蕭道成那個時候給劉宋王朝打工,蕭鸞憑藉叔叔的地位,也順利出仕劉宋,做個小縣官。30歲那年,在蕭道成的安排下,蕭鸞娶了官宦人家的姑娘劉惠瑞為妻。

但是在蕭鸞內心,仇恨的種子已經埋下了。

叔叔撫養你長大成人,又給你介紹工作,甚至還解決了你的婚姻大事。為什麼蕭鸞對自己的叔叔一家充滿仇恨呢?以至於蕭鸞篡位以後,誅殺了叔叔蕭道成的所有子孫後代。

蕭道成的26個子孫,都被侄兒蕭鸞滅了蕭鸞我就是這麼快準狠

一、寄人籬下,蕭鸞內心壓根就不幸福。

如果自己不是蕭道成的侄子,蕭鸞或許也就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了。可他偏偏被蕭道成給收養了,問題是蕭道成的兒子太多了,足足有19個之多。

蕭道成連自己的兒子都疼愛不過來,哪裡還能照顧得到蕭鸞呢?

這個時候的蕭鸞內心是十分敏感的,叔叔嬸嬸稍微怠慢他一丟丟,他的內心就能聯想出一部長篇小說來。

其實從蕭道成對待蕭鸞的婚姻大事上,我們就能看得出來。

蕭鸞30歲以前的確也有女人,但那都不是正妻,算不得成婚。可他的婚姻大事,卻一直拖到30歲,這就有點兒問題了。

要知道,在南北朝時代,十來歲結婚那是正常水平,類似蕭鸞這種30歲才結婚的,基本就是晚婚晚育的典型了。

蕭道成的26個子孫,都被侄兒蕭鸞滅了蕭鸞我就是這麼快準狠

是蕭鸞家裡沒錢還是地位不夠呢?我看都不是吧?主要還是蕭鸞的身份過於尷尬了。

他是蕭道成的侄子,讓他隨便找個妻子,這恐怕不妥。因此蕭鸞必須要等到蕭道成親自給他主持婚禮才行。

可蕭道成太忙了,一邊忙著奪取劉宋的江山,一邊還有19個兒子和3個女兒的婚事需要打理,哪有功夫處理蕭鸞的婚事呢?

因此直到蕭道成登基稱帝以後,才意識到自己的侄子已經30歲了,還沒能娶上媳婦兒,這才草草給蕭鸞辦了婚事。

而蕭道成自己的孩子都是幾歲結婚的呢?

長子蕭賾,18歲之前便娶了河東裴氏家族的千金裴惠昭。次子蕭嶷,20歲之前也娶了潁川庾氏家族的千金庾氏。

由此可見,蕭道成對蕭鸞的婚事壓根就不上心。再看看蕭鸞的妻子劉惠瑞,只是普通官宦人家的女子,父親早逝,家裡無權無勢。

高宗以支庶篡歷,據猶子而為論,一朝到此,誠非素心,遺寄所當,諒不獲免。夫戕夷之事,懷抱多端,或出自雄忍,或生乎畏懾。令同財之親,在我而先棄;進引之愛,量物其必違。——-《南齊書》

反觀蕭道成的那些兒子們,長子蕭賾娶的是河東裴氏,次子蕭嶷娶的是潁川庾氏,三子蕭映娶的是潁川荀氏,四子蕭晃娶的是琅琊王氏等等,清一色全都是那個時期的豪門望族。

相比之下,蕭鸞的婚事就太潦草了。由此可見,蕭鸞長期過著一種寄人籬下的生活,內心早晚是要憋出病來的。

蕭道成的26個子孫,都被侄兒蕭鸞滅了蕭鸞我就是這麼快準狠

二、蕭鸞誅殺齊武帝倆兒子,順利接管南齊王朝。

兒子生得多,未必就不會絕後。早年北燕的皇帝馮跋,兒子有100多個,怎麼也不會絕後了吧?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弟弟馮弘登基以後,把這100多個侄子全都給滅了。

蕭道成看著自己19個兒子,心裡很滿意,認為老蕭家開枝散葉,一點兒問題都沒有。更何況自己的繼承人太子蕭賾,也是一個宅心仁厚之人,不會對兄弟子侄下手的。

蕭道成安心走了以後,齊武帝蕭賾繼位,他的確沒有對宗室下手,也是一位相當有能力的皇帝,銳意改革,一心想要壯大南齊的國家實力。

這樣一位猛男級別的皇帝,在生孩子這件事上也沒閒著,一口氣生了23個兒子和3個女兒,老蕭家這一樣一來,又興旺發達了,子孫後代成倍增長,總歸有保險了吧?

而蕭鸞卻在背後偷偷暗笑:你們隨便生,能逃出我的手心,算我輸!

蕭道成的26個子孫,都被侄兒蕭鸞滅了蕭鸞我就是這麼快準狠

齊武帝蕭賾去世之前,他的長子兼太子蕭長懋已經去世了。為了保證嫡長子繼承製的延續,蕭賾只好將皇位傳給了蕭長懋的兒子蕭昭業。

這個時候的蕭賾,對堂弟蕭鸞還是非常放心的,甚至任命其為輔政大臣,輔佐年少的蕭昭業。可正是這個決定,會讓蕭賾悔恨終身。

蕭昭業登基的時候,已經21歲了,但是吃喝玩樂,揮霍無度,壓根就沒有做皇帝的樣子。這下蕭鸞興奮起來了,因為機會來了。

蕭鸞見蕭昭業不問政事,便開始剪除他的羽翼,先後誅殺了徐龍駒、綦母珍之等蕭昭業的心腹,這下可引起了蕭昭業的懷疑。

蕭昭業正打算謀劃,將蕭鸞調出去做官的檔口,出大事了!蕭鸞聯絡上了蕭衍、蕭坦之等人,打算廢掉蕭昭業。

千鈞一髮之際,就看誰的速度快了。結果還是蕭鸞比較果斷,沒等蕭昭業發飆,他就已經派人衝入宮中,誅殺了蕭昭業,同時改立他弟弟蕭昭文為帝。

很顯然,蕭昭文只是個傀儡罷了,蕭鸞自此手握天下權柄,成為了南齊最牛逼的男人。接下來蕭鸞便領取了篡位三件套: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此後蕭鸞又晉封為太傅、宣城王,可憐小皇帝蕭昭文一點權力都沒有,甚至想吃一條清蒸魚,都必須要經過蕭鸞的同意。這皇帝還有什麼好乾的?

沒關係,蕭鸞成全你。蕭昭文只幹了3月的皇帝,蕭鸞就繃不住了,果斷登基稱帝,將蕭昭文廢為海陵王,不久蕭昭文便領了盒飯。

蕭道成的26個子孫,都被侄兒蕭鸞滅了蕭鸞我就是這麼快準狠

三、蕭鸞手段殘忍,將蕭道成給搞絕後了。

蕭鸞說到底都只是齊高帝蕭道成的侄子,壓根就不是正統。所以他這大晚上也睡不著覺啊,於是有人給他出主意了:你傻啊,你不會把自己過繼給蕭道成嗎?

蕭鸞一下子就反應過來了:對啊,嗣子繼位順理成章!

就這樣,蕭鸞便以蕭道成第三子的身份,繼承了南齊的皇位,也就是齊明帝。這個齊明帝蕭鸞可是個狠角色,他只在位5年時間,可做的事情卻不少。尤其是對宗室親人的殺戮,幾乎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首先,要剷除的當然是齊武帝蕭賾的那幫子孫,畢竟這些人擁有皇位的第一繼承權。於是一場殺戮便拉開了序幕。

第一,蕭賾的兒子裡,最出色的便是第八子蕭子隆,因此蕭鸞還沒登基,就把蕭子隆給誅殺了。第二,得知弟弟被誅殺,蕭賾的第七子蕭子懋便起兵討伐蕭鸞。結果手下人於琳反水,將蕭子懋給宰了。第三,此後蕭鸞任命蕭賾的第三子蕭子卿為司徒,僅僅十來天以後,蕭子卿就被蕭鸞給宰了。第四,蕭賾的第九子蕭子真壓根就沒啥本事,可蕭鸞看他歲數不小了,於是也派人將其誅殺。

後來蕭鸞覺得這麼搞下去太累了,所以接下來的殺戮,可就不看年齡和能力了。只要你是蕭賾的子孫,那就對不起了!

因此除了剛才那4個以外,被蕭鸞殺害的蕭賾子孫還有:第五子蕭子敬、第十子蕭子明、第十一子蕭子罕、第十三子蕭子倫、第十四子蕭子貞、第十六子蕭子嶽、第十七子蕭子文、第十八子蕭子峻、第十九子蕭子琳、第二十一子蕭子建等。最小的是蕭賾的第二十三子蕭子夏,被殺時年僅7歲。

除此以外,蕭賾的太子蕭長懋的4個兒子都被蕭鸞給宰了。他們包括蕭昭業、蕭昭文、蕭昭秀、蕭昭粲。最小的蕭昭粲只有8歲。

因此被蕭賾這一脈,被蕭鸞全部屠戮殆盡,除了此前已經去世的,共計19人。

蕭道成的26個子孫,都被侄兒蕭鸞滅了蕭鸞我就是這麼快準狠

你以為蕭鸞這就會收手了?不好意思,蕭賾這一脈被解決了,可蕭道成的兒子也不少啊!足足19個,也都比蕭鸞更有繼承權。因此蕭道成的這幫兒子也沒能逃過厄運。

蕭道成的第七子鄱陽王蕭鏘當時只有26歲,蕭鸞帶領兩千人圍住他的屋子,隨後將其滿門屠戮殆盡。蕭道成的第八子桂陽王蕭鑠被嚇得不輕,主動到蕭鸞那兒聯絡感情,可蕭鸞卻有點兒不太想見他,因此蕭鑠斷定蕭鸞要下手了。誰也想不到當天晚上蕭鸞就派人宰了他,這速度真夠快的。蕭道成的第十二子江夏王蕭鋒,這是個厲害的人物,敢於直接譏諷責備蕭鸞,蕭鸞自慚形穢,不敢直接抓捕蕭鋒,而是選擇讓他到太廟祭祀,順便再派人抓獲他。蕭鋒戰鬥力驚人,徒手擊敗數人,可惜寡不敵眾,最終還是被害了。蕭道成的第十五子蕭銳,得知兄弟們先後被害,便打算反抗一下。可惜事業剛起步,沒什麼人敢響應的,於是就這麼被蕭鸞給滅了。蕭道成的第十六子蕭鏗,年僅18歲就莫名其妙掛了,也沒說是啥病,蕭鸞的嫌疑最大。蕭道成的第十八子蕭銶,16歲被害。蕭道成的第十九子蕭鉉,年紀不大,本來蕭鸞打算留下他,可伴隨著蕭鸞身體逐漸不好了,覺得留著蕭鉉是個禍害,於是就將其誅殺了。同時被誅殺的,還有蕭鉉的兩個抱在手裡的兒子。

這麼一來,蕭道成活著的7個兒子,也都被蕭鸞給滅了。加上蕭賾的那19個子孫,蕭鸞合計滅了蕭道成的子孫至少26人,直接導致蕭道成絕後。

蕭道成的26個子孫,都被侄兒蕭鸞滅了蕭鸞我就是這麼快準狠

總結:蕭鸞屠戮宗室,自己的子孫也沒好下場。

蕭鸞這一波操作,實在是源於他不太自信。如果他能成為一個好皇帝,並且善待宗室,或許蕭道成這一脈也就不會起來鬧事了。就算鬧事,也能順利被平息。

可蕭鸞由於自己的出身,過分不自信,再加上昔日寄人籬下的苦楚,這才下定決心屠戮宗室。那麼結果呢?這麼做為蕭鸞的後代換來一個太平盛世了嗎?

疑怯既深,猜似外入,流涕行誅,非雲義舉,事苟求安,能無內愧?既而自樹本根,枝胤孤弱,貽厥不昌,終覆宗社。若令壓紐之徵,必委天命,盤庚之祀,亦繼陽甲,杖運推公,夫何譏爾!——-《南齊書》

當然沒有,正是由於蕭鸞把蕭道成這一脈給滅了,導致蕭鸞自己這一脈也不得安寧。因此蕭鸞去世以後沒多久,他那個喜歡搞事情的兒子蕭寶卷,便得罪了雍州刺史蕭衍。

蕭衍一頓操作猛如虎,搶了蕭寶卷的江山不說,還將蕭鸞的幾個活著的兒子幾乎全都給誅殺了。蕭鸞有11個兒子,梁武帝蕭衍誅殺了6個人,夭折了2個,蕭寶卷自己滅了1個。剩下兩個有點意思,一個是蕭寶夤,一個是蕭寶義。

蕭寶夤逃到北魏去,給北魏打工多年,後來自己攢了點資本便打算復國,沒想到剛立國就被北魏給滅了。蕭寶義是蕭鸞庶長子,但這位老兄是個聾啞人,而且沒後代,自然躲過一劫,是唯一善終的一個。不過這也導致了蕭鸞自此絕後。

參考資料:《南齊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