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400萬冊病歷折射協和百年風華(大健康觀察)

菜單

400萬冊病歷折射協和百年風華(大健康觀察)

400萬冊病歷折射協和百年風華(大健康觀察)

圖為協和醫院內一角。本報記者劉 菲攝

400萬冊病歷折射協和百年風華(大健康觀察)

圖為北京協和醫院病案室一角。北京協和醫院供圖

400萬冊病歷折射協和百年風華(大健康觀察)

圖為1940屆協和畢業生林俊卿手繪的“內科大巡診(大查房)”漫畫。北京協和醫院供圖

北京東單,一片綠色琉璃瓦頂的古典建築格外引人注目。與周圍現代化的高樓大廈相比,這幾座青磚綠瓦的建築尤顯莊重典雅,這就是著名的北京協和醫院。

自1921年建院以來,北京協和醫院創立了“三基三嚴”(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嚴肅的態度、嚴格的要求、嚴密的方法)的現代醫學教育理念,形成了以“教授、病案、圖書館”著稱的“協和三寶”。

穿越一世紀的風雨韶華,北京協和醫院被老百姓視為“性命相托的最後一站”。協和為什麼能有如此口碑?為什麼能演繹長盛不衰的傳奇?答案,或許蘊藏在協和的病案裡。

病歷導師制

行醫從寫病歷開始

在浩瀚的醫學海洋裡,將書本知識和醫療實踐結合得最緊密的就是病案。100年來,北京協和醫院完整儲存了400餘萬冊病案,它們成為北京協和醫院乃至中國醫學界的傳家寶。

北京協和醫院病案科主任王怡介紹,病歷是關於患者疾病發生、發展、診斷、治療情況的系統而真實的記錄,是臨床醫師根據問診、查體、輔助檢查以及對病情的詳細觀察所獲得的資料,經過歸納、分析、整理書寫而成的醫療檔案。

在協和,醫生的訓練從書寫病歷開始。寫病歷是每一位臨床醫生的基本功。協和自建院以來一直保持重視病歷書寫和病案管理的傳統,協和人在學生時期和住院醫師期間就接受了嚴格的病歷書寫訓練。

“內容要準確齊全,字跡要工整,重要的地方要貫穿醫生的思考和分析,不能寫成流水賬。”中國消化病學的奠基人、協和老教授張孝騫曾經這樣要求自己的學生。

一次查房時,張孝騫發現住院醫師的病歷寫得不夠詳細,他一言未發,靜靜地來到患者病床前進一步詢問病情及病史,並認真查體,詳細記下了所查病情。他這種無聲的行動,一直刻在學生的記憶裡。

“一份好的病歷很難一次成形。”協和老教授羅慰慈回憶,“我們做學生的時候,開始寫的病歷至少要被修改3遍。很多時候第一遍修改就把整個病歷改花了,老師改完之後我們再整理重寫。”

每晚查房,總住院醫師在巡視病房時,會透過病歷瞭解每天新住院的患者,並和住院醫師討論書寫細節,住院醫師們也對病歷書寫投入十二分的認真。協和老教授陳德昌回憶起剛來協和的第一印象,就是“住院醫師要寫‘大病歷’,入院記錄必須在患者入院24小時內完成。每晚9時以前,總有幾名住院醫師在病房醫師辦公室內,各佔一張桌子,檯燈下奮筆疾書”。多年來,就是在這樣獨特的文化薰陶下,協和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醫學大家。

難能可貴的是,協和至今保留嚴格的病歷導師制,每年都會有教學經驗豐富的醫師手把手、一對一地指導醫學生如何書寫病歷。遇到病歷書寫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指導老師會陪學生一起到患者身邊再次問診、查體,直至一份滿意的病歷出爐。

隨著時代的變遷,醫院資訊化建設不斷完善,便捷、高效的電子病歷取代了過去的手寫病歷。但在王怡看來,儘管病歷的載體出現變化,但協和人嚴謹、求精的治學精神以及醫患共情的人文底蘊沒有變,協和對“如何書寫一份好病歷”的要求更為嚴格,在過去“師承”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系統化的管理。

內科大查房

嚴謹求精以人為本

建院百年之際,協和第七屆病歷展日前正式開展,展陳內容為從400多萬冊病歷中精心挑選的珍品。

在展廳內,記者看到,協和的老病歷中有不少醫生的手繪圖畫,筆法細膩,如同藝術作品。一位患者說,他曾去很多醫院看過病,覺得協和的醫生最有人情味——為了解釋清楚一個疾病,很多醫生都會畫一張草圖,告訴病人如何治療。

在病歷展上,一幅漫畫格外吸引人的目光——在一名病人床前,醫學大咖雲集,問診查體發表觀點。這是協和畢業生林俊卿手繪的“內科大巡診(大查房)”漫畫,生動再現了當年內科大查房場景。

“內科大查房”最早被稱為“內科大巡診”,是協和從建院延續至今的傳統之一,也是協和團隊精神最突出的體現。建院初期,由於醫生人數較少,大巡診直接在患者的床旁進行,隨著醫師隊伍的壯大,大巡診的地點一再更換。儘管名稱從“內科大巡診”變成了“內科大查房”,地點多次更換,然而“下面是大查房看病人時間”這一經典之語一直延續至今。

不同於普通的“查房”,內科大查房的核心在於經典病例的彙報與自由討論。如今,協和每週都要進行一次內科大查房,內科各專科醫生幾乎全部到場,放射科、病理科、檢驗科、外科等科室也會視情況參加,集中討論罕見疑難重症,或診斷不明、治療無效的病例,提出值得重視的經驗和教訓。以2016—2018年為例,協和內科大查房共討論123例,其中診斷不明病例68例,治療棘手病例23例……幾乎每個病例都涉及5個以上的專科。

大查房時,上百名醫生集思廣益,為一個病人會診,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院大會診,場面蔚為壯觀,堪稱“協和一景”。值得一提的是,大查房時並非只有大專家才有發言權,年輕醫生也可以隨時發問,提出異議,爭論交鋒。大查房洋溢著濃厚的學術氛圍,各科醫生學到了科學的臨床思維,培養了整體觀念和協作精神。協和老教授鄧家棟寫過:“協和內科大查房制度傳承至今,作用盡顯,魅力無窮,凡有幸參加者,無不留戀、懷念。”

內科大查房是人才輩出的舞臺,百年曆史長河中留下了無數經典瞬間和不朽傳說,更對協和內科乃至整個協和醫院的臨床診療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MDT)的興起,就被視為專科化潮流下的“迷你內科大查房”。內科大查房文化滋生的高效MDT團隊,以更便捷、更快速的團隊模式,節省了醫護的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為患者免去了多個學科之間轉診的波折,在各專科飛速發展的今天,為各學科疑難疾病的高質量診治提供了更有價值的診療模式。

求索無止境

為患者修改“生死簿”

病案不僅成為疑難重症的原始資料載體,更見證了協和人與罕見病鬥爭的歷史。

罕見病又稱為“孤兒病”,是一類發病率和患病率極低的疾病,大多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據統計,中國罕見病總患病人口數約有2000萬。對於罕見病患者來說,確診自己到底得了什麼病,可能就要花費數年在多個醫院之間奔波,協和往往成為他們最後的希望。

1964年10月,協和婦產科收治了一例流產後陰道出血的年輕女性,醫生給出的診斷結果是“絨癌,肺及陰道轉移”。絨癌是“絨毛膜癌”的簡稱,是一種高度惡性而罕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絕大多數起源於妊娠時的滋養細胞,具有極強的侵蝕性,往往很早就出現轉移,致死率極高,甚至有“凡是絨癌者不能存活,凡是能活者不是絨癌”之說。

為了在治病的同時保留這位年輕女性患者的生育功能,協和老教授宋鴻釗在患者充分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擬訂方案為“先行化療,暫不手術”。在化療同時,醫生詳細記錄了患者接受治療的療效和不良反應。經過努力,這位患者康復出院了。協和繼續跟蹤隨訪,這位患者在給協和的回信中寫道:“你們的來信收到,上面的言語我都盡知,你對我的關懷使我感激不盡……我的身體總是很好……現在我已經懷孕7個月了……”王怡介紹,後來這位患者生了3個健康的孩子。

以宋鴻釗為首的研究者們經過數十年的共同努力,使絨癌從死亡率90%轉變為根治率90%,甚至有了“如果人一生中必須得一次癌,那最好是得絨癌,因為它能治癒”之說。這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得到國際公認的能夠達到甚至領先國際水平的醫療成就之一。

絨癌的攻克是協和人治病救人、持續向疑難重症挑戰的縮影。從中國第一個臨床藥理研究中心的建立到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落戶,從胰腺疑難病、罕見病等28個多學科診療團隊到10個國家級質控中心的建立,協和人破解了一道又一道醫學難題,打造了一個又一個診療樣板,攀登了一座又一座學術高峰,疑難重症診治能力不斷提升。

400多萬冊病歷,就好像400多萬個臺階,協和人一步步拾階而上,攻克一個個疑難雜症,護佑了千家萬戶的健康和幸福。令人欣喜的是,這些臺階還在繼續向未來延伸。(本報記者 王美華)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11月16日 第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