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腦部影像檢查發現“腔隙性腦梗塞”,我們該怎麼辦?

菜單

腦部影像檢查發現“腔隙性腦梗塞”,我們該怎麼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時,會在報告單上經常發現

“腔隙性腦梗塞”、“腔隙性缺血灶”

這樣的診斷字眼。很多網友或者病友拿著這樣的診斷結果來醫院向神經科醫生進行諮詢,害怕自己得了腦中風、腦梗塞,更是害怕自己錯過了治療。

臨床醫生診斷疾病,很多時候需要把臨床症狀和實驗室或者影像學結果結合來看,評估一下結果是否相符。所以接到這樣的

諮詢時

,一般會仔細詢問這些患者的臨床症狀,發現有些是

「肢體乏力、言語不清」,「走路困難、遺尿」,「頭暈、頭痛、睡眠不好」又或者「記憶力下降」、「緊張、害怕」、「情緒低落、興趣下降」

……

腦部影像檢查發現“腔隙性腦梗塞”,我們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情況下,會出現這樣的症狀?

事實上,“腔隙性缺血灶”或

腔隙性梗死”只是一個影像學表現,並不

一定

等同

真正意義上的腦梗死。若沒有典型症狀,甚至無症狀時,這些影像學表現被統稱為“無症狀性腦血管病

”。

腦部影像檢查發現“腔隙性腦梗塞”,我們該怎麼辦?

但是,劃重點來了!什麼樣的情況可以稱為“沒有典型症狀”?頭暈、頭痛、睡眠不佳......這些算嗎?這個問題其實很複雜,因為牽涉到專業性很強的知識。我們普通老百姓沒有這麼深的醫學知識怎麼辦?

常見的“典型症狀”有哪些?

但是,劃重點來了!

有一個“FAST”原則,即包括口角歪斜、肢體乏力(尤其是一側的偏癱)、言語不清,這些是最常見的核心症狀,其他可能有的包括頭暈、行走不穩、手腳不聽使喚、吞嚥困難、視物模糊等等。

(1) 急性起病的,

逐漸出現的記憶力下降、性格行為改變、

精神症狀

、走路困難、遺尿等。這些都症狀一般比較隱匿,在看醫生之前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很多會被誤解為年齡老化後的改變。

(2) 緩慢起病的,

指症狀和影像學改變不匹配的,這些常見一些年輕人,沒有中風症狀及血管病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只是單純的偏頭痛、睡眠不好、焦慮抑鬱的症狀,做檢查時順帶發現。

腦部影像檢查發現“腔隙性腦梗塞”,我們該怎麼辦?

接下來我們要檢討一下自己有沒有“腔隙性腦梗塞”的危險因素?

(3) “無症狀的”,

(1) 前者主要包括年齡和遺傳因素,性別和種族因素目前尚有爭議。高血壓是最明確、最重要的可干預危險因素。

(2) 其他可干預危險因素包括吸菸、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腎功能不全、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

腦部影像檢查發現“腔隙性腦梗塞”,我們該怎麼辦?

如何預防發生“腔隙性腦梗塞”呢?

(1) 戒菸,限酒,管住嘴,邁開腿。

可分為不可干預和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兩大類。

(2) 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容易引起腦卒中的危險因素。

(3) 定期隨訪心電圖,篩查是否有心房顫動,必要時啟動抗凝治療。

(4) 對於年輕人的“無症狀”的“腔隙性腦梗塞”同樣要先檢查是否存在上述危險因素,如果都沒有,醫生會根據病灶的性質,可能的情況必要時定期複查即可。

腦部影像檢查發現“腔隙性腦梗塞”,我們該怎麼辦?

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終是預防心血管病的首要原則!

如果喜歡我的作品,記得點贊、加關注、轉發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