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土木之變後,北京被圍困,幸虧此人,否則,南宋的屈辱史又被重演

菜單

土木之變後,北京被圍困,幸虧此人,否則,南宋的屈辱史又被重演

土木之變事件發生在1449年夏季,屬於明朝初期,對陣雙方是明朝20萬大軍對蒙古瓦剌(la音辣)部落的5萬部隊,該蒙古部落實權人物是也先,也是土木之變中蒙古大軍的主帥,土木位於現在的河北省張家口地區沙城東南十公里處。

土木之變後,北京被圍困,幸虧此人,否則,南宋的屈辱史又被重演

土木之變遺址

交戰結果,明朝軍隊的20萬大軍死傷過半,作為明軍主力的京營三大營完全被摧毀,明英宗朱祁鎮被生擒,50餘位大臣戰死。

土木之變以後,蒙古軍首領也先馬上佈置圍攻北京。從北京當時的守備部隊來看,精銳部隊三大營早已在土木之變中全軍覆沒,守衛京城的部隊基本是老弱病殘,兵力不足10萬,難以確保北京安全。

在這危急時刻,出現了一位關鍵人物,此人名叫于謙,他清正廉潔,在整個明朝已知的歷史名人當中,于謙的廉潔指數是數一數二的,他足智多謀,對於延續大明王朝的統治做出過突出貢獻,是一位重量級人物。

他寫過一首著名的詩——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自幼家境不錯,熟讀四書五經,小時候就非常崇拜宋朝末年的文天祥,家裡掛有文天祥的畫像,他的書齋裡還書寫有對文天祥的敬仰之詞:

殉國忘身,捨生取義。

寧正而斃,不苟而全!

土木之變後,北京被圍困,幸虧此人,否則,南宋的屈辱史又被重演

于謙祠

于謙考中進士後,竭誠盡智,報效國家,至土木之變前已升為兵部右侍郎,正三品。土木之變之後,于謙被任命為代理尚書,他和其他大臣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成為大明皇帝。

也先進攻北京的訊息傳來,朝廷上下一片混亂,人心惶惶,多數大臣建議向南遷都,于謙則聯合其他幾位大臣,力排眾議,最終說服新皇帝朱祁鈺不遷都,並採取措施積極備戰。

北京保衛戰發生在土木之變當年,即1449年10月11日交戰開始,于謙親率大軍出城,在環北京的九個城門出城迎敵,這九個城門分別是現在的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西直門、阜成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這些城門的位置相當於現在北京的二環至三環之間,在當時的城市規模中是非常之大的。

土木之變後,北京被圍困,幸虧此人,否則,南宋的屈辱史又被重演

現在的德勝門

開戰之前,于謙就做出了一個驚人的壯舉,他命令各個城門守城計程車兵,在出擊部隊都出城以後就關閉大門,意思就是要讓所有軍兵斷掉逃生的後路,做好與敵軍拼死到底的決心。而於謙也披掛戰袍,在主城門德勝門外親自做坐陣迎敵。既然最高統帥都做出了以死抗敵的決心,並且斷了自己的後路,那麼,所屬的眾多將士更是沒的說,只有誓死抗敵一條路。

在這種破釜沉舟的堅強信念下,守衛北京的保衛戰一開打,全體將士萬眾一心,奮勇殺敵,終於徹底打敗了也先的蒙古大軍。

土木之變後,北京被圍困,幸虧此人,否則,南宋的屈辱史又被重演

德勝門箭樓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于謙的功勞無疑是第一位的,大戰結束後,為了表彰于謙所做的巨大貢獻,皇帝朱祁鈺授予他少保(從一品)的封號,還有其他許多封賞,而於謙卻說:敵軍打到了家門口,是我們做大臣的一種恥辱,怎麼還敢乘機邀功?在皇帝朱祁鈺的執意堅持下,最終於謙只接受了太保(從一品)的封號。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意義重大,如果失敗了,那麼中國的歷史,可能就要被改寫,中國又要落得第二次被蒙古少數民族再次統治的結局。

如果沒有于謙的極力堅持,那麼遷都江南的呼聲就會佔據上風,這樣,北京就會被放棄,而北京以南長江以北基本沒有重要關口可守。當時,明朝的精銳部隊三大營已在土木之變中全軍覆沒,而江北其他的部隊實力更弱,在蒙古騎兵猛烈的衝擊下不堪一擊,因此長江以北國土丟失是大機率事件。

土木之變後,北京被圍困,幸虧此人,否則,南宋的屈辱史又被重演

于謙墓

而遷都江南後,又會出現南宋時期國都由開封遷都杭州那樣的局面,北方會再次被蒙古大軍佔領,明朝政府也會像南宋朝廷一樣偏安一隅。而江北的蒙古部落在得勢後,又會充分利用北方的大片領土發展實力,那時再去收復失地是難上加難,最終有可能再次重蹈南宋滅亡的結局。

老天給了于謙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而於謙不負眾望,牢牢地抓住了這個機會,成就了自己,拯救了大明朝。從北京保衛戰的那一年算起,到1644年明王朝實質性的消亡,明朝又延續了195年,而整個明王朝實際存在約280年,可以說,于謙指導的北京保衛戰功不可沒。

但就是這樣一位為國家做出過突出貢獻清正廉潔的大臣,後面發生的事卻令人心痛。被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最後還是被蒙古瓦剌首領也先放了回來,經過一番宮廷爭鬥,朱祁鎮又一次繼承了皇位。明英宗勝利了,他廢除了他的弟弟朱祁鈺的皇位,最後還把擁立朱祁鈺登上皇位的于謙殺害了。

土木之變後,北京被圍困,幸虧此人,否則,南宋的屈辱史又被重演

明英宗朱祁鎮

于謙擁立朱祁鈺登上皇位是為了國家而不是為個人,從明英宗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他是短視和心胸狹窄之人,歷史會給這個俘虜皇帝永遠記錄下一個汙點,而於謙是真正名副其實的民族脊樑,並將永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