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沂源,為什麼叫沂源?

菜單

沂源,為什麼叫沂源?

沂源縣一名的考據,可謂歷經曲折,方顯芳華。

1970年沂源縣中莊鎮韓莊村村民張兆雪發現了一塊載著沂源稱謂的明代碑碣,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

這塊證明沂源歷史的明代碑碣,以及大量書寫著古沂源歷史的墓碑,重新證明了關於沂源稱謂歷史的真相。

沂源,為什麼叫沂源?

發現——碑碣上的文字

2010年1月25日上午,沂源縣西郊的山東聯合化工宿舍區。

55歲的退休職工李永年,因為一塊長40釐米、寬30釐米的大石頭整整興奮了20天。

20天來,他東奔西走,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他說,這塊石頭很可能會改變沂源稱謂的歷史。

前幾年,李永年所在的山東聯合化工成功上市,許多原本還住著簡易平房、拿著千餘元低薪的職工突然一夜暴富,面對市值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股票,許多在此幹了一輩子的工人喜極而泣。

但與股票相比,李永年更在意眼前的這塊石頭,也就在20天前,他先是租了一輛車,跑到幾十公里外的中莊鎮,又走了幾個小時的山路,最後將這塊重達數十公斤的石頭抱回了家。

幾天來,李永年家的院牆外一直喧囂不止,賣房子的、賣汽車的,所有得知企業上市訊息的商家,都想借機在此撈上一筆。

為了防止外界打擾,李永年乾脆將自己反鎖家中,目前,他最擔心的已不是手中的股票是漲是跌,而是是否有人會順手牽羊,偷走自己的這塊寶貝石頭。

其實,李永年所得的是一塊碑碣,所謂碑碣,實為墓主人為防墓前碑被後人破壞或移動,而埋在墓下的墳證。

在李永年家中,記者有幸被允許觀看了這塊碑碣,碑碣雖刻字不深,卻非常清晰,開首是:

大明國山東省青州府莒州沂水縣沂源鄉中莊社韓家莊…落款是:

皇明萬曆三十八年十一月初一日。

而據沂源文史資料記載,關於沂源稱謂的來源,是在1944年4月,中共華東局要在魯中腹地建一個新縣,地點以魯山為中心,具體規劃和縣的命名由魯中區委決定。

時任區委書記羅舜初、副書記高克亭決定任命研究室主任邊一峰任新縣委書記。

在研究新縣名稱時,因為新縣涉及魯山與南麻一帶,因此首先提出魯山縣,又提議魯陽縣,後因此處地處三縣交界又欲稱三合縣,最後皆不很滿意。

於是三人手指在地圖上沿沂河而上,經東里店、織女洞、魯山、沂河源頭,邊一峰突然說,這兒不是沂河發源地嗎?

就叫沂源縣如何?

經區委認可,從此,在山東的行政區劃史上增加了一個新縣——沂源縣。

“但從這塊碑碣的文字來看,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萬曆三十八年(即公元1610年)距今整整四百年,因此沂源的稱謂並非邊一峰同志所起,因為至少在明朝萬曆年間,這裡就已經叫作沂源了。

”李永年說。

沂源,為什麼叫沂源?

尋找——塔山下的墓葬

2010年1月25日下午,記者趕赴沂源縣中莊鎮韓家莊。

沿途問及韓家莊,當地人都稱讚那是塊“風水寶地”,依山傍水,景色如畫。

在李永年的指引下,記者成功找到了這塊明代碑碣的發現者——韓家莊村村民張兆雪。

現年60歲的張兆雪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莊戶人,石山種地難,除了幾畝薄田,老人還在村後的塔山腳下開了一片荒地種果園,除了澆水比較費神,每年的收成還不錯。

張兆雪說,談到發現這塊碑碣的經過,還要從42年前說起,“那是我在山下墾荒的第一年,當時這裡遍地荒草,還有許多形狀規整的石頭,在對荒地拔草翻土的過程中,就發現了這塊刻字的石頭。

與其他方石不同,這塊石頭上的刻字十分清晰,上過幾天學的張兆雪只認清了石頭上的部分文字,“大明國、沂源鄉、韓家莊,也就是說,這個墓的主人是明朝人,而在那個年代這裡就已經被叫作沂源了。

對於這位整日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而言,這塊刻字的石頭毫無價值,在隨後的一次整理果園時,張兆雪將其堆到了地頭的地堰上,直到今年1月初,李永年來韓家莊參加一場婚宴時,這塊記錄著沂源歷史的碑碣才被重新提及。

李永年告訴記者,婚宴上,眾人忽然說起了沂源縣稱謂的來源,“當說到沂源兩字是由邊一峰所提時,張兆雪立即反駁,並表示沂源的名字在明朝時期就已經有了。

進而追問,對方這才道出了碑碣的故事,李永年立即意識到此發現意義重大,酒席散後便邀對方一同上山尋找,慶幸的是,他們很快找到了這塊碑碣。

1月25日,記者來到張兆雪的果園一探究竟,挖開曾埋著碑碣的那片泥土,下方數塊巨大的石板立即顯露出來,將一柄長約1。5米的鐵鍁沿石板縫隙垂直插入,卻仍探不到墓葬的底部。

張兆雪告訴記者,每次澆水,這塊地都存不住水,不論倒多少水,都會立即滲入地下,由此可見,這個墓的規模非同一般。

李永年說,根據碑碣的記載,這是當地馬家的墓葬,不知道為何,在明萬曆年間之後,曾生活在此的這一家族的所有人,卻突然全部失蹤了,沒有留下後人和任何文字記載。

探尋——三個消失的家族

曾生活於此的人們,究竟是因何消失的?

沂源稱謂的由來是否與這塊碑碣有著某種關聯?

從中莊鎮到韓家莊村,從政府工作人員到村中的普通百姓,經過為期兩天的走訪,本報記者終於找到了歷史上關於韓家莊幾個大的家族的一些資訊。

“韓員外”,這是一個在當地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與之齊名的是“韓家老林”。

據村民講,“韓家老林”中埋著大量的隨葬品,因為年代久遠,每一件器具都有著不菲的身價。

2010年1月26日上午,在村民的引薦下,記者敲開了韓家莊張冬祥老人家的大門,老人今年已經86歲高齡,在當地,如此高齡且又識字的老人,並不多見。

據張冬祥老人講,歷史上的韓家莊,曾出現過韓家、聶家和馬家三個大姓家族,其中以“韓員外”為首的韓家最為富有,韓家莊的名字正是由後人為紀念“韓員外”而起。

“當地人口傳,韓家存在於唐代,‘韓員外’是當時當地一位有名的紳士,韓家人去世後所葬之地便是韓家老林,也是目前許多盜墓者在尋找的墓葬群。

”張冬祥說,當年,祖輩們每每提及韓家老林,總離不開金銀財寶、綾羅玉器。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從韓家莊歷史上消失的不僅僅是馬家,在此之前的韓家和聶家也均無後人可尋,亦無資料可考,在歷史上曾輝煌一時的三大家族彷彿一夜之間便從這片土地上消失了。

張冬祥老人告訴記者,兒時,他也曾偶爾聽到祖輩們說起過韓家莊的歷史,關於消失的三大家族,當地有一種說法是,在改朝換代時被新的官府滅族了,另一種說法是,當地發生了瘟疫,所有人都病死了。

查閱文史資料後記者發現,歷史上的臨沂、郯城等地曾多次發生地震,特別是清康熙七年六月十六日的郯城大地震,是中國歷史上大陸東部最大的一次地震,震中位置即現今的郯城、臨沂、臨沭3地交界處,震級為8。5級,極震區3處:

郯城、沂州、莒州,史稱“曠古奇災” 。

據記載,在郯城大地震中,沂水縣“城盡傾,壞官民舍一萬三千三百七十餘間,壓死男女一千七百二十五口”,而後,因地震引發的瘟疫也讓許多幸存的家庭慘遭滅頂。

沂源,為什麼叫沂源?

揭秘——“沂源”之名始於明代

“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沂源歷史的空白,如今,也只有那些墳墓可以證明古沂源的存在。

“那應該是一大戶人家的墓葬,碑碣上的記載就是古沂源的歷史。

1月26日上午,當地多名高齡老人向記者證實,從這處墓葬的規模來看,墓主人絕不是普通百姓,因為古沂源境內普通的貧苦百姓是無錢置棺材墳墓的,家中如有人去世,通常只用蓆箔卷屍,刨坑埋葬,當地稱“箔捲土埋”,禮儀程式甚為簡單。

相反,富戶的喪葬卻禮儀繁瑣,吹鼓奏樂,佛道誦經,賓相司祭,扎棚守靈。

多三日喪,也有五日喪的,出殯時家人親友還要設供“打路祭”,墳墓還多由雕花的青磚打邊。

這與李永年的另一發現恰好相吻,1月初,在對出土明代碑碣的馬家墓進行走訪時,李永年就在墳墓的附近發現了兩塊雕花青磚,青磚上的雕花清晰可見,工藝之精,令人驚歎。

在1月26日的採訪中,當記者向張冬祥老人提及明代碑碣時,老人臉上的神情黯淡了許多,“哎,都糟蹋了,很多有價值的文物都被糟蹋了,真叫人心疼。

張冬祥所說的文物,其實是一些破碎的墓碑。

1月26日中午,在老人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位於韓家莊西北山腳下的坡地,大量破碎的墓碑被當地百姓當作石頭,砌在了地堰之中。

老人告訴記者,當年,在墓碑尚未變成地堰之前,他曾留意過碑上的文字,“大多數碑都是明代的,也有少數是唐代的,‘沂源’二字,幾乎每一個石碑上都有出現。

1月27日上午,記者還就此事聯絡了臨沂市的文史部門,並在清代編修的《沂州府志》、《蒙陰縣志》、《沂水縣誌》上查到了沂源鄉、沂源社的區劃稱謂記載。

由此可見,至少在明、清兩代,沂源作為鄉、社之稱謂就已經存在,但作為一個縣域名稱,卻是始自1944年5月建縣之始。

“沂源稱謂的歷史會不會被改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個沂源人都應該瞭解自己腳下這片土地的歷史,以及這兒曾經有過的輝煌。

”李永年說,需要時,他將捐出這塊碑碣,讓更多的人瞭解沂源,瞭解沂源的歷史。

姜 濤 周仕文編輯【感謝沂源縣政協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