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菜單

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民國之前,國內有據可查的豐縣志書只可以追溯到明代。現把手頭上能找到的豐縣專門的史志藏本羅列出來,供同仁補充。

隆慶版《豐縣志》

二卷(明)

尹梓

纂修,(明)

孔道源

增補 明隆慶3年(1569)刻本,明萬曆末年增刻本,豐縣志辦公室、豐縣檔案局1985年鉛印註釋本。

梓,直隸南宮(今河北南宮縣)人,舉人,隆慶2年來任知縣。

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豐縣檔案館現存最早的版本

本書成書過程比較複雜。

早在明正德14年(1519)至嘉靖3年(1524),當時的豐縣知縣,山西澤州(今山西晉城一帶)人裴爵組織人員纂修縣誌,先後用了大約6年的時間,草就了縣誌稿本,,因但裴爵調離而未能付梓。

待尹梓到任倡修縣誌,縣學庠生周如金在書籍中覓得裴爵《豐縣志稿》,於是以此為基礎,很快纂成本志。

這次纂修,協纂的有縣學教諭、海鹽人李星和訓導,德清人夏時,考訂的是本縣秀才崔動,周如金,編集的是本縣秀才劉存義、曹可教,渠有瀾、劉光久。

萬曆32年(1604),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孫道源就任豐縣知縣,仿《隆慶志》原本卷目及版式增補萬曆以來之內容,重刊一次。

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明代隆慶版豐縣志目錄

所增卷目為《學校》、《官師》,《選舉》、《祠祀》,但增補的內容很少,僅8頁16面。

增補本有御史萬崇德(徐州人)萬曆40年序,估計增補本行世當在此後。

卷首另有河南清吏司主事趙訥序及附識、尹梓序。

上卷地理志(星野、沿革、邑名、疆域、形勝,風俗,城池、封建、山河、社堌村坡、八景、陵墓、鄉保裡甲、集店、物產),建置志(縣治、學校、公署、郵政、壇壝、宮室、橋樑、鋪舍、坊)、田賦志(戶口、田地,賦稅、課程,驛傳,裡甲、徭役)、官師志(縣令、縣丞、主簿、典史、教諭、訓導、訓術、訓科)、選舉志(甲科、鄉舉、歲貢、例貢、武職、薦闢),下卷人物誌(宦業、孝子、義民、烈女、節婦)、祠祀志、祥異志、藝文志(碑記、祭文、頌銘、詩)、雜誌。

書末有李星《後序》和夏時的《跋》。其《田賦》、《祥異》資料完整、記載確實,是地方經濟史和自然災害史的重要資料,但分類條目不盡合理。

順治新修豐縣志

十卷(清)

閻昭

修,

張逢宸

等纂 清順治13年(1656)刻本。

昭,字昆甫,山西太原人,順治3年始任豐縣知縣,在任11年有餘。

逢宸,字觀生,邑人,嗜書好學,性情曠達,擅長真草書法,文章飲譽鄉里,受儒學訓導江能容所薦主纂豐志。

協同編纂的還有張型、張荃、劉湘、李澳、五樾等儒學生員。

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順治新修豐縣志

此志始修於順治11年,至13年告成。

首有馮如京、李浴日、賈壯、魏裔魯、餘志明、閻玿序及隆慶本尹梓、萬崇德2序,和凡例、纂修姓氏,與縣境、縣城、縣署、縣學、察院、城隍廟、高祖歸宴父老7圖、八景圖。卷1輿地志:星野、疆域、山川、形勝、裡甲、沿革、古蹟、風俗、土產;卷2建置志:城池,縣治,學校,公署,郵政,祀廟,寺觀、集社,橋坊(附封建);卷3職官志,卷4貢賦志,卷5祀典志,卷6選舉志,卷7宦績志,卷8人物誌,卷9災祥志,卷10藝文志(附叢紀)。體例參考《順治州志》,僅略加變通。

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順治新修豐縣志序

對漢高祖及部分功臣,以為“帝有正史,疑‘人物’不足當”,“故但詳其先系及他佐命諸功臣”。重視“宦績”,以激勵職官建功立業,但對於瑕瑜互見,譽謗交參的人,僅記其美德,未免偏頗。

編者還以邑乘是地理之書,天文星野不應入志,不得僭擬正史,頗有識見,但又因“鑑於諸志之例”,“不得不約略書之”誠為可惜。

乾隆豐縣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

盧世昌

纂修 清乾隆24年(1759)刻本;清道光3年(1823)

德豐

增修本。

世昌,字絅齋,貴州普安人,乾隆19年進士,善詩文,工隸書,長於畫蘭,著有《墨香居畫識》等。

乾隆20年,世昌蒞豐任知縣,下車伊始即籌修志。

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初得康熙51年(1712)知縣王初集所輯志稿,以為“仍習舊文,缺佚猶故”,不足依據;又得邑士季春煦私撰《豐邑古今考》,乃因之重整綱目,增補內容,乾隆24年春動筆,凡8閱月而成。

稿成後曾請貢生史以張審閱。

道光2年,豐縣知縣德豐曾與儒學學官王恩元等議修方誌,未果,乃取《乾隆盧志》“舊梓之殘缺漫漶,略加補輯”。

此志卷首冠有10序4圖,即盧世昌序、江蘇布政使常亮序,及歷屆縣誌舊序8篇(增修本前另有德豐序),水利全圖,城圖,縣治圖,文廟圖。卷首恭紀“聖恩”。

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分類設目略似於《順治閻志》,僅將《職官》一分為二作兩卷,《人物》一分為三作3卷,《藝文》一分為二作兩卷,並將《藝文》中的《叢紀》析出,與《祥異》合為“雜綴”卷,其他只細目略有調整。對於“八景”,編者一方面認為純屬湊合,一方面又認為不收實為遺珠,而附於各類。於《人物》,主張“必須鄉評吻合,方得載入”。

語言多質而不華,也屬難能。

但卷首的“恭紀天恩”,所載皆朝廷詔書一類,並非本縣之事,於志書的地方特色大有妨礙。

光緒續修豐縣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

姚鴻傑

等纂修 清光緒20年(1894)刻本。

鴻傑,山東鉅野人,先後兩次就任豐縣知縣。

光緒11年首次到任即與學官何澧塘召集豐邑名土議修縣誌,因離任作罷。

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光緒續修豐縣志

光緒19年,鴻傑再度蒞豐,償願之心油然而生,“急邀諸同志申前議,議定擇吉就書院設局,採訪、編輯、讎校、繕寫既分司其事,而薪水之資,剞厥之費,復得合邑紳耆各輸資,共襄義舉,凡八閱月脫稿”。

光緒續修豐縣志序

書前除增姚鴻傑序、王恩元道光補刻序,餘舊序11篇、圖凡4幅,仍同前志。篇目設定基本同於《乾隆盧志》,僅於《營建》增《圩寨》,《學校》刪《祀典》、《學田》,《古蹟》刪《遺物》,《藝文》將《紀事》移於《雜綴》,並把《雜綴》類改稱《紀事》類,其下《祥異》改稱《災祥》。其增加《圩寨》一目,填補了前志的缺項。

光緒續修豐縣志目錄

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臺灣重刊光緒版豐縣志

嘉靖豐縣志稿

裴爵

修。爵,於明正德14年(1519)由舉人任豐縣縣令,嘉靖3年離任。

裴氏在任內親自登門聘請學人參加編修工作,經1年多時間編成豐縣第一部志稿。後因裴氏離去,未及付梓。

其稿“紀事摭實,分類析條,鑿鑿可信。原有嘉靖3年(1524)稿本,今已久佚”。(《隆慶豐縣誌》李星《後序》)。

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圖文無關,只為閱讀舒適

豐邑古今考

季春煦

撰。春煦,字景溫,世居豐縣,貢生,官常州府訓導,歷含山縣教渝,著有《閒中古今時務十一議》等。

《豐邑古今考》是其於常州供職期間私撰。吳孟麟《豐邑古今考敘》雲:“學博季公,豐之博洽君子也。

抱良史才,嘉惠桑梓,深懷杞宋之懼,乃搜剔逸事,銓訂見聞,綜核其本末,作《古今考》,為目三十有八,而輿地,而形勝,而財賦,而物華,而人英,靡不燦然羅列,間附心裁,要以徵信,非以傳疑,至治河議尤詳哉。”

張盛治《豐邑古今考敘》亦云:“參之以《十一議》,矢口而談,俱成石畫,而一假憂國憂民之苦心溢於言表。是書也,懸之國門當不易一字。”

此志春煦生前未刊,40年後由其子季完赤稍加參訂付刻,《乾隆縣誌》曾多采其內容。

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圖文無關,只為閱讀舒適

豐邑兩朝實錄

張盛治

撰。盛治,豐人,明末曾於江南任學官,見明季綱紀廢馳,遂隱居躭書,著有《枌榆集》。

此書記明末清初豐縣地方史事,餘未詳。

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圖文無關

康熙豐縣志

王初集

修輯。

初集,字型仁,號求恕,河南光州(今南陽地區)人,康熙43年至51年(1704~1712)任豐縣縣令,請蠲、興學,深得民心,後此各豐縣志皆有其傳。

《乾隆志》盧世昌《序》曰:《王志》“仍習舊文,不過略加增入,缺佚猶故。”

圖文無關

1994年俢的《豐縣志》

2019年俢的《豐縣志》

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豐縣志書| 《豐縣志二卷》二卷尹梓纂修,孔道源增補明隆慶3年刻本

感謝

高昌忠

主任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