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代史:儲位之爭,李隆基一日殺三子

菜單

古代史:儲位之爭,李隆基一日殺三子

李林甫到來後,發現武惠妃也在這裡,他立意識到皇帝今天召自己前來不是與自己商討國事問題,他隱隱預感到今天的問題可能關係到自己的前途。朕想要廢掉他們!不知你是什麼意見?”李基將事情的整個過程講給李林甫,然後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對於李林甫而言,此刻他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雖然他和武惠妃站在同一立場,廢掉太子三兄弟是他們共同的目標,但此刻聽說三位皇子全副武裝擅闖寢宮想要謀反,李林甫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他看來這件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

古代史:儲位之爭,李隆基一日殺三子

如果就此添油加醋地繼續煽風點火,廢掉太子三兄弟只在頃刻間,但不明真相的李林甫並不想做個不得人心的人。李林甫雖然沒有文化,但他並不是沒有廉恥之心的人。更何況這本身就不是一錘子買賣,未來自己還要在朝廷裡混的,被人直戳脊梁骨的滋味可不好受。愛卿說話啊!朕問你呢?到底什麼意見啊”在李林甫腦子急速飛轉的時候,李隆基打斷了他的思緒。呃……”李林甫覺得今天這件事情自己想置身事外已經完全不可能他用餘光觀察了一眼站在一旁的武惠妃,他看到武惠妃雖然面無表情,但透過那雙眼睛,依舊可以看出武惠妃的渴望。“依臣來看,這是陛下的家事,不應該是我等臣子的應該拿主意的!”這句話足以證明李林甫實在是狡猾!在外人看來,這句話或許是一句廢話,但在隆基和武惠妃兩位當事人看來,這是一個堪稱完美的答案,雖然沒有表明態度,但卻是一種默許,而且還落個身為人臣不越位干預皇家事務的美名。

古代史:儲位之爭,李隆基一日殺三子

最關鍵的是,未來一旦事情有什麼變化,所有人絲毫抓不到李林甫在這件事情上的任何把柄,可謂是一舉三得!現在看來,這樣的人能在宰相位置上幹上十九年的時間,絕不是僅僅憑藉自身的運氣好。當李林甫說出這句中庸的話後,李隆基和武惠妃全都露出了笑容,李隆基是讚賞的笑,而武惠妃則是大功終於告成,發自內心無比喜悅的笑。但站在一旁的高力士臉上卻佈滿了陰雲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二十五日,確實像高力士所說的那樣,太子李瑛三兄弟終於等來了父皇給他們交代的一紙詔,不過讓三兄弟沒有想到的是,這是一紙廢他們為庶民並流放襄州的詔書,在這封長長的詔書中,最不能讓三兄弟接受的是上邊寫著的十六個字:同惡相濟,亦既彰露,鹹引其咎,孽由己作。“我們到底做了什麼?父皇如此對待我們?”

古代史:儲位之爭,李隆基一日殺三子

面對宣讀詔書的宦官,太子李瑛聲嘶力竭地反覆喊道。沒有人理會跪在地上的兄弟三人,李瑛那怒氣沖天的吼聲只能在皇宮上空久久徘徊!經過了長時間的不斷精心策劃,武惠妃終於現了扳倒太子李瑛的計劃而李林甫也透過自身的機智,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算是兌現了曾經對武惠妃的承諾。然而此後不久,李隆基的又一封詔書徹底打破了這短暫的平靜,因為在這封詔書中,赫然寫著“瑛、瑤、琚賜死”!史料上沒有明確記載李隆基為什麼會在已經廢三兄弟為庶民的情況下,又如此狠心對自己的親生兒子趕盡殺絕,我曾經努力在史書中找尋這件事可能和武惠妃有關的證據,哪怕是蛛絲馬跡也好,但是很遺憾我並沒有找到。

古代史:儲位之爭,李隆基一日殺三子

從先前的所有過程來看,武惠妃雖然極力害太子三兄弟,但她並沒有想置太子三兄弟於死地,說太子三兄弟陰謀結黨好,說擅闖寢宮謀反也罷,其實武惠妃都基於一個大前提,那就是虎毒不食子,她堅信太子三兄弟最慘的結局也就是被廢為庶民事實上,當李隆基下詔賜死三兄弟的時候,武惠妃也是大吃一驚,就是因為這件事情,僅僅半年多後,武惠妃便與世長辭,年僅39歲。在此之前,沒有關於武惠妃身體不好的記載,史書上給出的答案是,她經常夢見太子三兄弟前來索命,最終被嚇死。這種說法固然有迷信的成分在內,但從另一側面也反應出三兄弟的死實在是出乎她的意料,從而導致她壓力陡升,最終精神崩潰。正像康德所說的那樣,人所敬畏的一是頭頂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三兄弟的死雖然不是武惠妃直接造成的,但一日殺三子這起事件卻是緣起於她那不可遏止的虛榮心!從最終的結果來看,一日殺三子事件對於當事人武惠妃和太子三兄弟而言,沒有最終的勝利者,他們全都成了政治鬥爭犧牲品。

古代史:儲位之爭,李隆基一日殺三子

但從情感角度而言,武惠妃似乎勝出一籌,因為她的死讓李隆基入了無限的悲痛之中,甚至在有生之年,無論李隆基寵幸何人,也沒有再考慮過封后之事。武惠妃千般算計,最終也沒能等到皇后的桂冠便撒手人寰,正所謂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李隆基強忍悲痛將她以皇后之禮安葬,並追認為貞順皇后,生前沒能登上皇后之位,死後能夠被追認也算是有了一個最終的名分。李隆基雖然悲痛,但他清楚地知道這種悲痛只能隱藏在自己的心中,此時他必須徹底地冷靜下來,化悲痛為力量,處理好接下來的一系列問題。武惠妃已經去世了,太子李瑛也已經被賜死,接下來該立誰為太子,將是李隆基必須思考並迅速做出決策的首要大事。如果武惠妃還活著,壽王李瑁將是儲君的不二人選。

古代史:儲位之爭,李隆基一日殺三子

事實上,時任首席宰相的李林甫在武惠妃去世後,不止一次勸說李隆基儘快立李瑁為太子,這倒不是因為他是個遵守盟約的人,而是因為在他看來,李瑁當太子乃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李瑁如果能夠成功上位,自己無疑具有擁立之功。李林甫的數次勸說,讓李隆基一時間感到十分棘手,因為當他徹底冷靜下來,他忽然發現李瑁並不是個合適的人選。李隆基明白立儲這個問題事關大唐帝國的前途,這就迫使他必須要拋棄個人感情上的愛憎,更加客觀、冷靜地來考慮這個問題,可以說李隆基的冷靜讓立儲這件本來很簡單的問題一下子變得複雜迷離起來。武惠妃之死使李瑁“子以母貴”賴以得寵的全部優勢頃刻間化為烏有,而且公正地講,李瑁並沒有超越其他皇子的絕對優勢,在李隆基三十個兒子中李瑁排行第十八,上邊還有十七個哥哥,不僅年齡不佔優勢,同時也缺乏作為儲君的氣度和歷練。

古代史:儲位之爭,李隆基一日殺三子

透過史料記載我們發現,在武惠妃和太子李瑛鬥爭的整個過程中,只有武惠妃、李林甫、太子李瑛三兄弟等幾個人戰鬥在第一線,卻不見李瑁參與其中。李並不是白痴,他應該明白母親武惠妃如果當上皇后,對於自己而言意味著什麼,如果他是一個具有政治才能的人,他至少應該為母親出謀劃策,所以從這一點來講,至少說明李瑁是個政治才能平庸的人。綜合多種條件來看,李瑁並不是儲君的合適人選,那麼究竟誰才是合適的人選呢?

李隆基曾經想過長子琰王李琮,李琮各方面條件不錯,而且是嫡長子,符合皇位繼承的禮法,但李琮年少時有一次打獵不小心被豹子抓傷了面部,從而留下了殘疾。作為大唐帝國未來的皇帝,李琮面部的殘疾勢必會影響大唐帝國的形象,就是這一點讓李隆基只能遺憾地放棄李琮這個人選。